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再说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本课题中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有效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经过积极地学习,有效提高教师对古典诗文的教学与鉴赏能力,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2014年12月28日时,在项城市南顿镇第二初级中学多媒体会议室,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会场内气氛热烈,鲜艳的大红横标“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报告会”高高悬于主席台前。项城市教研室副主任胡新颖、市区各校特邀专家、南顿镇中心校王俊华校长及二中冯保华校长出席本次报告会。学校课题组成员及本校邻校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有课题组成员薛玲玲老师主持。王校长和冯校长分别代表中心校和学校做了表态发言,表达了他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鲍冬冬宣读了开题论证报告。胡新颖、特邀专家和特邀嘉宾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讨论和点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次会议不仅对课题报告进行充分的论证,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第四部分: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课题的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在立项、开题阶段,了解研究背景,确立研究方向,并通过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反复论证,指导研究工作深入进行。
2、问卷法:在研究准备阶段,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现状及对国学经典教育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当代农村中学生素质水平的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二是家庭因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三是学校基础教育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我们语文教材的编排、初中语文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原因之一。而在初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伦理观。我国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根据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及身心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经过多次研讨,本课题决定选取如下内容: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观察及问卷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现存在的问题如下:1、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表现在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缺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2、部分中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意志薄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情况。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忽视集体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4、追求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盛行。5、学生识字量少,课外阅读量少,语感弱,理解力差。
第二部分: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三个,一个是国学经典,一个是诵读,还有一个就是有效性。其中的国学经典是这样界定的,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在国学领域的经典有许多,如《论语》《孟子》《千字文》等。本课题研究的国学经典就是那些适合中学生诵读的作品或著作。
再说诵读,诵读就是背诵和朗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通过视觉的扫描,动情运气的将感知的文学形象情景交融,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通读出来的过程。
3、每个实验学生拥有一张“亲近经典”积累本,记载学生诵读的进度、比赛的成绩等。
4、开展一系列激发兴趣,保持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在校园中,唱响“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动口号。
5、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如果搜寻“国学诵读活动”约有67,800项符合国学诵读活动要求的,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短期与长期的国学诵读活动。以课题带动的国学诵读研究也是经久不息的。本课题对近十年来关于“经典诵读”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内容上的梳理、总结,并对经典诵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对于“经典诵读”问题的研究内容多侧重于意义价值与具体教学策略设想,而在具体实施方法有效性的研究上有所欠缺。
研究的创新点如下:
1、实现国学诵读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
2、实现国学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3、探索出一套适合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
4、实现国学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道德实践相结合。
第六部分: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基础与分工
课题组长冯保华,中一职称,市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探索能力,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对外交流学习。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借鉴国内外国学诵读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的高度引领诵读的普及,逐渐探索一条中学国学诵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体系。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二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精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学生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梁志斌在《借鉴传统诵读方法开展经典阅读》中就说经典诵读以诵读为核心,实际是继承古代传统诵读的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机械,却仍然是富有智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台湾的读经运动》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国际研讨会1998.5)王财贵的经典诵读理念是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任何文化系统皆用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一、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他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的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修养。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国学经典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学生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四、有助于促使学生自我教育。通过组织中学生诵读、熟背国学经典,使他们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为他们建立一个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形成以经典诵读促自我教育。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在研究过程中,记录成功教师案例和优秀教师成长案例。
第三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国学诵读受到重视。日本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论语》。
在“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上,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热心华文教育的人士和学生近百人。台湾学者南怀瑾创办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始于1998年,到目前为止,已有台湾的一百多万的儿童、香港的数千名儿童和中国大陆的数万名儿童在推广中受益。香港的“儿童经典诵读网络节目”也是突出儿童的国学诵读。该节目不仅提供文字、声音,还有完整的诵读进度规划,让全世界的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诵读经典。“儿童经典诵读网络节目”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诵读方法。
借鉴国内外专家倡导的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及农村中学生的特点,本课题选取了如下方法:
1、利用晨读、晨诵课、阅读课时间,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充分高效的诵读经典。
2、将经典引入课堂。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教学,开展诵读课研究,建设诗化课堂。并巧妙进行拓展延伸,一篇带多篇,围绕一个专题展开诵读活动,加大学生积累。
总之,经典诵读以诵读为基本方法,结合多种活动形式,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确保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探究出一套有效的经典诵读指导课模式,并在活动过程中对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培育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研究。
第五部分:课题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选择的研究方法如下:
六年级:《弟子规》(全文)、《孝经》(全文)、《千字文》(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七年级:《论语》(全文)、《孟子》(部分)、《增广贤文》(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八年级:《大学》(全文)、《中庸》(全文)、《老子》(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九年级:《庄子》(部分)、《诗经》(40首)、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
鲍冬冬,是市教学能手,业务能力强,2011年,2013年分别参加市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带头人;参加过科研培训,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市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市级获奖。有亲和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强。课题核心成员,负责搜集国学诵读优质课件,组织课题组老师观摩学习;收集资料,编辑文本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组织听课,评比活动;汇总优质课教师的教案,负责案例分析、研究,负责有效教法的推广。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功立项。为了顺利开展本课题研究,特举行开题论证报告,下面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共分八个部分。
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图为开题报告会现场
2014年12月28日时,在项城市南顿镇第二初级中学多媒体会议室,河南省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会场内气氛热烈,鲜艳的大红横标“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报告会”高高悬于主席台前。项城市教研室副主任胡新颖、市区各校特邀专家、南顿镇中心校王俊华校长及二中冯保华校长出席本次报告会。学校课题组成员及本校邻校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有课题组成员薛玲玲老师主持。王校长和冯校长分别代表中心校和学校做了表态发言,表达了他们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鲍冬冬宣读了开题论证报告。胡新颖、特邀专家和特邀嘉宾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讨论和点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次会议不仅对课题报告进行充分的论证,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第四部分: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课题的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转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通过熏陶涵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拓宽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以达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熟背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积累精美语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增加经典储备,以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并收集、整理出一套适合中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在立项、开题阶段,了解研究背景,确立研究方向,并通过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的反复论证,指导研究工作深入进行。
2、问卷法:在研究准备阶段,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现状及对国学经典教育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改进策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当代农村中学生素质水平的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二是家庭因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三是学校基础教育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我们语文教材的编排、初中语文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原因之一。而在初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传承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伦理观。我国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根据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及身心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经过多次研讨,本课题决定选取如下内容: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寻求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学习国学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观察及问卷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现存在的问题如下:1、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表现在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缺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2、部分中学生缺乏人生理想,意志薄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情况。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忽视集体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4、追求享乐主义,攀比之风盛行。5、学生识字量少,课外阅读量少,语感弱,理解力差。
第二部分: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三个,一个是国学经典,一个是诵读,还有一个就是有效性。其中的国学经典是这样界定的,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在国学领域的经典有许多,如《论语》《孟子》《千字文》等。本课题研究的国学经典就是那些适合中学生诵读的作品或著作。
再说诵读,诵读就是背诵和朗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响亮的口头语言。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通过视觉的扫描,动情运气的将感知的文学形象情景交融,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通读出来的过程。
3、每个实验学生拥有一张“亲近经典”积累本,记载学生诵读的进度、比赛的成绩等。
4、开展一系列激发兴趣,保持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在校园中,唱响“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活动口号。
5、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
如果搜寻“国学诵读活动”约有67,800项符合国学诵读活动要求的,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短期与长期的国学诵读活动。以课题带动的国学诵读研究也是经久不息的。本课题对近十年来关于“经典诵读”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内容上的梳理、总结,并对经典诵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对于“经典诵读”问题的研究内容多侧重于意义价值与具体教学策略设想,而在具体实施方法有效性的研究上有所欠缺。
研究的创新点如下:
1、实现国学诵读与推广普通话相结合;
2、实现国学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3、探索出一套适合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
4、实现国学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道德实践相结合。
第六部分: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基础与分工
课题组长冯保华,中一职称,市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探索能力,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组织对外交流学习。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借鉴国内外国学诵读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的高度引领诵读的普及,逐渐探索一条中学国学诵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体系。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二是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精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学生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梁志斌在《借鉴传统诵读方法开展经典阅读》中就说经典诵读以诵读为核心,实际是继承古代传统诵读的方法,这些方法看似机械,却仍然是富有智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台湾的读经运动》第三届大学通识教育国际研讨会1998.5)王财贵的经典诵读理念是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任何文化系统皆用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一、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他们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的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修养。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教育慢慢就能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国学经典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学生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四、有助于促使学生自我教育。通过组织中学生诵读、熟背国学经典,使他们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为他们建立一个自我教育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形成以经典诵读促自我教育。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国学经典诵读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在研究过程中,记录成功教师案例和优秀教师成长案例。
第三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国学诵读受到重视。日本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论语》。
在“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上,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热心华文教育的人士和学生近百人。台湾学者南怀瑾创办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始于1998年,到目前为止,已有台湾的一百多万的儿童、香港的数千名儿童和中国大陆的数万名儿童在推广中受益。香港的“儿童经典诵读网络节目”也是突出儿童的国学诵读。该节目不仅提供文字、声音,还有完整的诵读进度规划,让全世界的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上诵读经典。“儿童经典诵读网络节目”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诵读方法。
借鉴国内外专家倡导的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及农村中学生的特点,本课题选取了如下方法:
1、利用晨读、晨诵课、阅读课时间,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充分高效的诵读经典。
2、将经典引入课堂。教师要整合语文教学与经典教学,开展诵读课研究,建设诗化课堂。并巧妙进行拓展延伸,一篇带多篇,围绕一个专题展开诵读活动,加大学生积累。
总之,经典诵读以诵读为基本方法,结合多种活动形式,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确保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探究出一套有效的经典诵读指导课模式,并在活动过程中对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培育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研究。
第五部分:课题研究方法及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选择的研究方法如下:
六年级:《弟子规》(全文)、《孝经》(全文)、《千字文》(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七年级:《论语》(全文)、《孟子》(部分)、《增广贤文》(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八年级:《大学》(全文)、《中庸》(全文)、《老子》(全文)、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九年级:《庄子》(部分)、《诗经》(40首)、古典诗词20首、历史美文10篇。
鲍冬冬,是市教学能手,业务能力强,2011年,2013年分别参加市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科带头人;参加过科研培训,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市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市级获奖。有亲和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强。课题核心成员,负责搜集国学诵读优质课件,组织课题组老师观摩学习;收集资料,编辑文本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并组织听课,评比活动;汇总优质课教师的教案,负责案例分析、研究,负责有效教法的推广。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以内,(可加页)。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功立项。为了顺利开展本课题研究,特举行开题论证报告,下面是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共分八个部分。
开题活动提示: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开题活动建议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教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农村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会隆重举行
图为开题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