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第四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第四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汤.汤/汤.匙作.秀/作.坊弦.乐/玄.妙轴.心/压轴.戏
B.丑.事/瞅.见殒.身/陨.灭炭.化/碳.酸鲜.有/鲜.见
C.佣.金/雇.佣溜.达/遛.马仆.从/扑.倒抹.布/抹.脖子
D.翘.望/翘.首似.乎/似.的伺.候/伺.机抢.险/呼天抢.地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山西女人自古就赫赫有名,武则天、杨贵妃、穆桂英、貂婵,哪一个不惊天动地。
正是文化与习俗使得山西人民都生性聪明,稳扎稳打,灵气迫人。
B.孔孟之乡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水浒好汉一样侠义为先的山东人,出来混都讲究“义”字当头,精通事故因而深明大义,敢作敢当因而仗义直言。
C.江苏人亲切随和,他们给人以阳光般明媚清爽的感觉,有人情味,很少会有锋利的棱角和别人发生摩擦,同时胸怀宽广,志存高远。
D.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歌舞升平温润如春,实在是养人的好地方,这样肥沃富庶的玲珑之地也养育了四川人民乖巧伶利、秀外慧中的独特性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是()
(1)一经加热,溶液中的难溶解的物质就________到瓶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现象。
(2)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________,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3)演出刚结束,她就接到了她的孩子的班主任的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她没来得及就跑到学校去了。
A. 沉淀场合卸妆
B. 沉积场合卸装
C. 沉淀场所卸装
D. 沉积场所卸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经过乡亲父老的艰苦奋斗,只不过几年,我的家乡就已经改头换面
....,山青水绿,牛肥粮多了。
B.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
....,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C.少数为官者,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追求个人享受,一饭千金
....。
D.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我这一辈子》公演后,深受业内好评,演员方旭的表
演丝丝入扣
....,生动传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昨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向东经119°、北纬24°为中心的海面发射导弹。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忧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目前,总耗资达5500万英镑的“伦敦奥运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1000万张免费门票让公众有机会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舞蹈、戏剧、艺术、音乐表演。
D.尽管日本多次表示要用一种新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但是旧有的对华思维仍在作祟,总有那么一些人抱着疑虑、戒备甚至敌视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
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
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
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
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
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
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
曲愈
..高,和愈寡
,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
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
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
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
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
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
块地赞叹感泣。
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
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
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
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
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
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
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6.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7.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
先生幼即善属文。
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
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
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
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
其父诣县诉。
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
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
”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
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
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
”其人即屈服。
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
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
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
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
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
”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
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
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蒙:受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③先生
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作答)(6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李清照《一剪梅》)(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劝学》)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3),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人事有代谢,。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每小题4分,共12分)
(1)全面把握图表信息,从学生或家长的角度概述结论。
(不超过40字)(2分)
(2)就你的结论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不超过30字)(2分)
17、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4分)
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没有一座山是毫无崎岖的,大海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
人生如路,坎坷不平,唯有坚强者才能踏出坦途,到达终点;;。
这样经历便是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放暑假了,小东回到了大山深处的老家。
当了一辈子木匠的爷爷带他在村里散步,看到新修建的宽阔的柏油马路,小东说:“太给力了!”了解国家为山区发展提供的优惠政策后,小东说:“因为政策给力,我们才会发展的这么快。
”爷爷说:“你左一个‘给力’,右一个‘给力’,什么是‘给力’啊?”
若你是小东,请结合爷爷的职业,以恰当的语言给爷爷解释其中一个“给力”。
(不超过40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18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
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
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
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
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
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
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
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
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⑾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⑿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
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⒀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9.作者在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20.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1.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4分)
22.请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6分)
七、作文(60分)
23.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富有的是精神》中说:“只有先做书呆子,然后才能做聪明人。
一开始就想做聪明人,什么都没有,而要装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书呆子。
聪明绝顶,目空一切,这是北大学生容易犯的毛病。
我们要杜绝这种小聪明,争取将来的大智慧。
”
请以“人生需要大智慧”为题作文。
要求:(1)体裁为议论文,(2)观点鲜明,(3)层次清晰,(4)材料充实,(5)书写规范,(6)不少于800字。
高三第四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2013.12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答案B
解析:A.汤汤shāng/汤tāng匙作zuò秀/作zuō坊弦xián乐/玄xuán妙轴zhóu心/压轴zhòu戏
B.丑事/瞅见chǒng 殒身/陨灭yùn 炭化/碳酸tàn 鲜有/鲜见xiān
C.佣yòng金/雇佣yōng 溜liū达/遛liù马仆pú从/扑pū倒抹mā布/抹mǒ脖子D.翘望/翘首qiáo 似sì乎/似shì的伺cì候/伺sì机抢qiǎng险/呼天抢qiāng地
2.答案C 解析:A.貂蝉B.仗义执言D.乖巧伶俐。
3.答案: C.(1)解析:沉淀:强调经过化学变化后,溶液中的难溶解的物质就沉淀到瓶底;沉积:强调不经化学变化,溶液中不溶解的物质沉到底层。
应该是“沉淀” 。
(2)“场合”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场所”指活动的处所。
句②中医院是处所,故选“场所”。
“卸装”指演员除去化装时穿戴涂抹的东西;“卸妆”指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结合语境应是“卸装”
4.答案:D(解析“丝丝入扣”指织绸、布等时,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A项“改头换面”是只换形式,不换内容(含贬义)。
B项“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C 项“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
5.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以”,与“为中心”构成“以……为中心”结构;B项,“这一点毋庸置疑”表意不明;C项,不合逻辑,概念并列不当,可修改为“舞蹈、戏剧、音乐等艺术表演”。
)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 C(“曲愈高,和愈寡”在原文第三段,此段的意思是说“诗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之间精微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够在粗浅的境界沟通”。
)
7 .B(诗人要不断创新只是诗人孤寂的原因,不是表现,因为创新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
8.B(在这一典故中作者意思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十分重要,而对常人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持不赞成态度。
)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C(逋:拖欠。
《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
10.C(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
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
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
11.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
12.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
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
四.(24分)
13.(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询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14.(1)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感情2分,分析2分)
(2)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
用意2分)
15.(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月满西楼
(2)无以至千里八百里分麾下炙
(3)一觞一咏不霁何虹
(4)往来成古今赢得仓皇北顾
五.(12分)
16.(1)答案示例1:中小学生普遍上网且普及率随学段增长,多数人上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从普及程度和上网内容两方面概括,每方面1分,共2分)
答案示例2:多数家长对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认为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从家长观点和担心的问题两方面概括,每方面1分,共2分)
(2)答案示例1:学生上网应该做有利于学习等有益的事情。
(从家长的正确做法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