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点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点
(一)学习要求
一、内容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史论共享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
一、“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秦统一
1.经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直道、长城;
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平定岭南,置郡管辖;
开辟五尺道,治“西南夷”。

2.作用: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二、海内为郡县
1.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推广。

机构及职官: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县令)、道—乡—里—亭。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意义: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中央官制
1. 皇帝制: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下设诸卿,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3.“朝议”制度可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前提是君主专制,君主不接受,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4.汉承秦制、刺史制。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公元前212):焚书令、挟书律
目的:加强思想专制,巩固王朝统治。

与秦统治者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影响:达到了思想专制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朝统治。

但它是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开后代思想文化专制的恶例;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三)参考资料
一、概念阐述
1.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4)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5)特点:①皇权至上原则。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

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6)作用和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特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

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是
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

“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

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制。

4.皇帝制度
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

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二、史料解读
1.《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皇权”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
夫及地方官
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解读】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材料一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材料二反映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材料三说明皇位世袭。

2.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
材料一武公……十年(前688年),伐、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前328年)魏纳上郡十五县。

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前242年)……初置东郡……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两则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

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

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

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3.郡县制与秦朝的灭亡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
之所趋,岂非理而能
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解读】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秦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三、难点辨析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2。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这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中央官僚机构比较完备。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
分工和地位、权力的规定;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