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检测)第1单元湘夫人(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赏
析湘夫人
一、注音
北渚.(zhǔ)眇.眇(miǎo)袅.袅(niǎo)
白(fán) 萃.集(cuì) (pín)
罾.(zēnɡ) 澧.水(lǐ) 白芷.(zhǐ)
潺湲
..(chán yuán) 麋.鹿(mí) 水裔.(yì)
江皋.(ɡāo) 西澨.(shì) 修葺.(qì)
荪.草(sūn) 兰橑.(lǎo) 薜.荔(bì)
帷.帐(wéi) 庑.门(wǔ) 擗.(pǐ)
褋.衣(dié) 汀.洲(tīnɡ) 搴.(qiān)
二、解释词义
1.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
2.罔.薜荔兮为帷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3.目眇眇
..兮愁予向远看的样子
4.将腾驾兮偕逝
..同去
5.观流水兮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6.聊逍遥兮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7.搴.汀洲兮杜若采摘
8.荒忽
..兮远望迷迷糊糊的样子
三、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3.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4.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5.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6.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7.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B)
A.眇.眇miǎo袅.袅niǎo薠fán罾.zēng
B.潺湲
..chán huǎn 水裔.yì江皋.gāo 西澨.shìC.葺.qì荪.sūn 芳椒.jiāo 橑.lǎo
D.薜荔
..bì lì擗.pǐ 櫋.mián 庑.wǔ
解析:B项,“湲”应读yu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疏.石兰兮为芳(散布)
B.合百草兮实.庭(充满)
C.九嶷缤.兮并迎(众多)
D.时不可兮骤.得(突然)
解析:D项,骤:轻易,一下子。
3.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B)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缓
C.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D.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解析:B项,缓—湲。
4.下列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A.鸟何萃兮中B.朝驰余马兮江皋
C.筑室兮水中D.白玉兮为镇
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词“于”,D项,常式句。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5~6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5.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6.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亦可)
三、语言运用
7.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
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庄子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铁生是寂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庄子: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
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史铁生: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8.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竹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
——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程蔷
关于端午节,闻先生在《端午考》文中曾用大量材料作过深入考辨。
他的另一篇文章《端节的历史教育》一文可以看作《端午考》的姊妹篇,从学术上看,《端节的历史教育》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
第一,为科学地探讨节俗和传说的关系开辟道路。
闻先生指出,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是不可信的。
他在引了《续齐谐记》《风俗通》《荆楚岁时记》等有关材料后,对该节起源提出了一个科学假设,那就是古吴越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
解答屈原传说附会到端午节俗上去的问题,首先就要回答:究竟是节俗在先,还是传说在先?从闻先生的文章,已可得出节俗先于传说的结论。
他认为,节俗的产生是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
说来解释它,只不过是姑妄言之的“谎”而已。
闻先生认为端午节之成因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
也有学者认为,此节是为了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
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第二,对传说附会于节俗的“归一化趋势”的启发性提示。
闻先生说:“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但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合的象征?”这段话实际上触及了节日习俗与相关传说相结合的一个原则——我把它称为“归一化趋势”。
原来,与端午习俗相附会的传说并不是只有屈原之死一个,闻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
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有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
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也就是选择和淘汰),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
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
这种解释性传说由众多到单一的演化过程,就是我说的“归一化趋势”。
无论是介子推、曹娥,还是越王勾践,他们的传说与端午习俗发生联系都并非出自偶然,因为他们身上各有我们民族所看重和景仰的某种品质,比如曹娥之孝、介之推之义和越王勾践之为一个宏大目标而忍辱负重,等等。
但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那就是忘我地献身爱国和闻一多先生所强调指出的“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
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既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崇高,也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睿智。
第三,做出了将科研所得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范例。
端午节俗既有其遥远的真实来源,又有其为民族所选定的传说之附会,闻先生将这两者分清之后,便想到这一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这两点,即科学的真和传说的附会(“谎”)都应该给人们讲清楚。
但当这个民俗节日来到时,则有必要利用这个契机,着重向孩子们(其实,需要对全民族)介绍、宣传屈原精神,使屈原精神在他们心中植根,化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大力弘扬。
闻一多先生特别强调了“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样的生活道路和信念,是对屈原精神的深刻把握和阐扬。
闻先生之所以这样赞美屈原、提倡屈原精神显然是有感而发,有他特殊的时代背景的。
中国人近百年来积贫积弱,闻先生之所以主张把端午节俗、屈原传说变成弘扬“争取生得光荣,否则,毋宁去死”这种民族精神的有益活动,完全是从我们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节选自《人民论坛》2000年第十期)
写作与应用
1.技法总结
(1)双层结构。
这首诗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
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
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
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
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
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兰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
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2)楚化的语言。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
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
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
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
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
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
新。
2.写作连线
【角度】“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表面看起来只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
没有见到心上人,感受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的气氛,看到的是“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
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请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示例】
一颗千年古树,树叶稀疏,枝干粗大,裂痕斑斑,错综复杂的树枝像瘦骨嶙峋的人一样没了活力。
它的叶,没有花的陪伴,愈发的苍白;它的枝,没有鸟儿的嬉戏,愈发的落寞;它裸露的根,没有泥土的滋润,愈发的干枯。
是否像年老的智者一样,它也经历着孤独与衰亡。
又有谁能来拯救它将逝去的生命,或许作为建筑的材料它已经不再合适,徒留叹息在一片篝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