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人教版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一、生物和生物圈。
1. 生物的特征。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会合拢叶片。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并且产生后代。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态系统。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生物部分:
-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 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例如:草→兔→狐。
-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显微镜的使用。
-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的细胞有)、线粒体等结构。
-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 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
-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 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
2.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 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动物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八大系统构成动物体。
例如,胃是器官,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构成,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胃、肠等器官构成。
-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具有分裂能力,能产生新细胞)、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输导组织(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机械组织(支持作用)。
-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 藻类植物。
- 主要特征:大都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例如衣藻、水绵、海带等。
- 作用:释放氧气,可做鱼类的饵料,可供食用、药用等。
- 苔藓植物。
- 主要特征: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是假根。
例如葫芦藓、墙藓等。
- 作用: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
- 主要特征: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
例如肾蕨、满江红等。
- 作用: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煤炭,蕨类植物可食用、药用、做绿肥和饲料等。
2. 种子植物。
- 种子的结构。
- 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两片)。
- 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一片)。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等。
-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种类最多的植物类群,如桃、苹果等。
3.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如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 磷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如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 钾肥: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如缺钾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4.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 反应式:二氧化碳 + 水 →(光能, 叶绿体)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 意义:为植物自身、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碳 - 氧平衡。
- 呼吸作用。
- 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 反应式:有机物 + 氧 →(酶, )二氧化碳 + 水+能量
-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七年级下册。
一、人的由来。
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
2. 人的生殖。
- 男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阴茎(排出精液和尿液)等组成。
-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等组成。
- 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受精。
- 胚胎发育过程: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
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
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一般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
3. 青春期。
-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性意识开始萌动等。
二、人体的营养。
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 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
主要从谷类、薯类等食物中获得。
- 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等处。
主要从肉类、花生、芝麻等食物中获得。
-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
主要从瘦肉、鱼、奶、蛋、豆类等食物中获得。
- 水和无机盐。
- 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 - 70%。
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 无机盐: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等。
- 维生素。
- 维生素A:缺乏时会患夜盲症,主要从动物肝脏、胡萝卜等食物中获得。
- 维生素B1:缺乏时会患脚气病,主要从粗粮等食物中获得。
- 维生素C:缺乏时会患坏血病,主要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获得。
-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缺乏时儿童易患佝偻病,成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主要通过晒太阳和从食物(如鱼肝油)中获得。
2. 消化和吸收。
- 消化系统的组成。
-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胃腺(分泌胃液,其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乳化脂肪)、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食物的消化。
- 淀粉的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胰液、肠液中的淀粉酶, )葡萄糖。
- 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胃蛋白酶, )初步消化产物
→(胰液、肠液中的蛋白酶, )氨基酸。
- 脂肪的消化:脂肪→(胆汁的乳化作用, )脂肪微粒
→(胰液、肠液中的脂肪酶, )甘油 + 脂肪酸。
- 营养物质的吸收。
- 口腔、咽、食道基本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三、人体的呼吸。
1.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 呼吸道的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呼吸道的作用:
-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 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空气温暖、湿润、清洁。
鼻毛能阻挡灰尘;鼻腔内的黏膜能分泌黏液,黏液能粘住灰尘并湿润空气;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 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 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3. 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空气进入肺泡后,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 流动的组织 - 血液。
- 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 血浆: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当身体某处有炎症时,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发炎部位,吞噬病菌。
-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2. 血流的管道 - 血管。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特点是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特点是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特点是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血流速度最慢。
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3.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
- 心脏的结构: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
- 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房收缩时,血液被压入心室;心室收缩时,血液被压入动脉;心房和心室舒张时,血液流回心房和心室。
4. 血液循环。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