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考点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精解)(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精解
从历年高考命题方向看,多为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或评价古代科技特点,近代落后的原因。

具体考查天文历法、建筑、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的题目较少。

1.考察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2.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3.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4.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5.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网络构建】
知识点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

4世纪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又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同现准备了条件。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13世纪传入西欧。

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火药,其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贵族,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2)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造纸术和印刷术传人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得到普遍使用,欧洲人借鉴中国的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劝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3)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

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古代中国的科技有以下特点:(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理论体系。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3) 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和领先世界的原因
(1)了解数学、天文、农学、医学、航海相关知识。

数学
天文
农学、医学
建筑:
中国建筑主要采用砖瓦木料。

有万里长城、赵州桥、明清皇宫和陵墓等古代建筑奇观。

辽代山西的“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航海:
商代能造木板船;明朝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知识点三、汉字、书法、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1.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是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象形字逐渐脱离图画特征,向符号转化,形成了汉字。

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商朝)(秦朝)(汉朝)(魏晋)
商朝时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唐朝时盛行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中国画:
⑴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⑵分类:①以题材不同: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②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③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文人画
⑴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⑵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山水画:
⑴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人物画、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知识点四、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西周-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内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以诗赋为主。

唐诗成就:初唐:王勃、陈子昂;山水诗:孟浩然、王维。

盛唐代表:李白、杜甫;边塞诗:高适、
岑参。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

(5)宋词:宋代词繁盛的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增加;②适应市民生活需要;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6)元曲: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比词更为生动活泼。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散曲:《秋思》)。

(7)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唐朝——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适合市民欣赏;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明清——空前繁荣。

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的原因:①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明清小说成就: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

知识点五、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1.中国戏曲的发展: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出现优伶。

两宋:南戏。

元朝: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

明朝:昆曲流传甚广。

清朝:京剧形成、发展。

形成过程:①乾隆末年——徽班进京;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③同、光年间——京剧成熟;④民国以来——走向世界(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梅兰芳等著名艺人)。

2.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原因: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带的精华。

衰落原因: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本专题考点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二是清朝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的繁荣时期。

三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戏剧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例1.(2018年新课标Ⅲ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变式探究】(2017年北京卷)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传统戏剧被拍摄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C正确。

A项中“全面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的是医学成就,排除A。

B项中的“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出康熙关注西方,排除B。

D项中的“成功解决了”不符合史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排除D。

高频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例2.(2019年4月浙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②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②③⑤⑥⑦正确,A 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

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①④错误,C、D选项排除。

【举一反三】(2019年4月浙江)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

【变式探究】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图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秦始皇时已经统一了全国的文字,A错。

《三体石经》图片中显示出的文字是按照顺序排列的,这就体现出汉字的演变过程,因此选择B选项。

汉朝的时候,隶书盛行,先秦古文和小篆在此时已经并不流行,并不符合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C错。

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趋于统一,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高频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例3.(2017年北京卷)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C 正确。

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B说法中的“决定”说法错误。

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不符合史实。

【变式探究】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片可知此作品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再结合图片中各个封国的名称可以判断出来是西周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选A项,因为A项出自于《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本题答案选A项。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指的是东晋时期,B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说明是汉代,C错误;“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说的是秦朝的史实,D错误。

高频考点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例4.(2018年全国Ⅱ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举一反三】(2018年江苏卷)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
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答案】A
【解析】认真观察图片信息,第一个人物,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第二个人物,头戴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第三个人物,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第四个人物,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脚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第五个人物,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

由此可知,图中的图案体现了杂居中的不同角色,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正确;京剧是由徽剧和汉调演变而来,故B错误;杂剧是以文学、戏剧、诗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故C错误;杂剧主要取材于民间生活,故D错误。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 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分)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

3.(2019年4月浙江选考,5,2分)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②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②③⑤⑥⑦正确,A
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

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①④错误,C、D选项排除。

4.(2019年江苏卷,21,13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

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

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5分)【答案】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
(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

(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