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诗两首》《军帽底下的眼睛》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探究诗歌的内涵。
整体感知
胡昭,男,1933出生,满族,吉林舒兰
人。曾在吉北联合中学就读。1947年参加中 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调任中共榆树县委宣 传部干事。1949年任《吉林日报》编辑。 1953年后,曾任《长春》副主编。1958年后 下放劳动。1979年到省作协分会专事创作。
研读课文
1.诗的开头“透过炮火,透过烟雾”,有何作用? 这两句简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
斗场面,为下文展开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2.《军帽底下的眼睛》刻画了哪两种人物形象? 他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诗歌刻画了战士和战地救护人员的光辉形象。战地 救护人员以女性形象出现,在可敬的勇敢中蕴涵着女性 的温柔与细腻,对前线战士无限的关爱一览无余;诗中 的“我”是一个英勇无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 感,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战士形象。
退出
其诗集《山的恋歌》获1979-1982年全国 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
这首诗是诗人胡昭于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的。 诗中没有着重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 从下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形象,而 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 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救护人员的眼睛到妹妹、妈妈的眼睛,从前 线到后方,从朝鲜战场到整个祖国,从发扬救死扶伤 的人道主义到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切期待,联 系紧密,构思精巧。
4.诗歌的最后一节,有什么表达作用?
内容上,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决心;结构上, 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பைடு நூலகம்文小结
这首诗着重展示了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结构上 的突出特点是:叙事在前,是基础;抒情在后,是在叙 事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
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课外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选择其中一首朗 读并点评。
語文
军帽底下的眼睛 胡昭
目录
01 情 境 导 入
02 学 习 目 标
03 整 体 感 知
04 研 读 课 文
05 课 文 小 结
06 布 置 作 业
情境导入
远离战争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有时为了生 存,为了和平与发展,又不得不面对战争。“透过 炮火,透过烟雾”,你发现了什么?今天,我们来 一起学习《军帽底下的眼睛》。
3.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妈妈的眼睛?
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 孤儿。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 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是诗 人不自觉地写到妹妹和妈妈眼睛的一个内在原因。自然, 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 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