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仑》读后感
1、《昆仑》读后感
在公司的职工书市活动上,我看到了几本经典的武侠小说,突然就勾起了曾经的那段武侠回忆,有那么几本书,曾伴随我度过整个少年岁月。
也许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还是能记得我是在哪一天从新华书
店的哪个柜子上看到的《昆仑》。
那是我刚上初二的那个冬天,一个下着小雪的周末,书店里潮湿的气味,慵懒的店员,穿着深色外套站在书柜前的顾客,都还在留存我的记忆里。
顾客的脸上印着寒冬带来的红晕,头上还有初融的雪水,他们百无聊赖地在书店里游逛着,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
我自小就是个武侠迷,还记得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的《绝代双骄》,是我从家里书柜最顶层翻出来的,书页泛黄,也已经卷了边,书脊也有散架的危险。
之后再看到《天龙八部》的时候,电视上也正在放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然后就被那些神奇的招数迷得神魂颠倒。
后来我在书店里发现了武侠小说专柜,对于一个充满好奇的少年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从小就一直梦想有一套金庸全集,但是大人们不给买怕影响学习,加上其中的大部分也几乎都在电视上看过,所以至今没能如愿。
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书摊上买了《昆仑》的全集合订本,来来回回
看了多遍。
书中的情节不想赘述,其内容大抵写尽了主角梁萧的一生,无数离奇的境遇,遇到三个很爱他的女人,最后为救众人几近身死,随着花晓霜流落海外,归隐江湖。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跟着梁萧一点点成长。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初中少年,惊叹于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痴迷于各种波谲云诡的武功,一刻不停地看,等到不得不放下的时候,揉着酸涩的眼睛走进朔风里。
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看到梁萧别离母亲,看到阿雪为救梁萧殒命,看到柳莺莺骑着胭脂带上兜里穿着水绿衣衫消失在绿柳边,我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或许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大侠梦,英雄救美,仗剑天涯。
大学时第三遍翻阅时,突然就对主角在面临国家大义,儿女私情时的矛盾及无奈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遭遇入侵时,正是该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时过境迁,那些匆匆岁月已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能如初见时的美好,有些事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是却都分明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如同梁萧脸上那道疤痕一样,仿佛看到他一剑横天,笑傲群雄的英姿。
有些人物写下了之后,他的行为源自他的性格,的想法若是随意左右了人物的行为,那一切便显得牵强。
梁萧曾是元朝的大将,也是最后守卫天机宫的死士。
人生多么可笑,天机宫给了梁萧痛苦的岁月,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一人挡下所有飞羽箭矢,就像是他从未想过会和柳莺莺分开。
年华从来不饶人,再见时柳莺莺只是为曾经的梁萧,后来的西昆仑刮去了胡子,洗净了风尘,爱情却从来没有一刻熄灭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从初看昆仑到如今已有十年,山海经第二部沧海早已完结,第三部灵飞经也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开始了连载。
然而我始终觉得昆仑写的最好,铁血天骄也写的最好。
虽然沧海里的情节描写,更加精彩绝伦,但是我读起来却少了一份感动。
谷神通毙命之时,我也只是一声叹息。
也许在写昆仑的时候,凤歌还只是由着心性写书,而后来,成了职业作家之后,多少心境也会有些变化。
我早已分不清我是爱这本书,还是爱我的回忆。
我有时会十分怀念那一段年少无知的时光,沉浸在虚幻的武侠梦中,一人一剑,浪迹天涯。
昆仑留给我的,是感动,是回忆。
所以我谢谢凤歌,我也谢谢时光。
我居然这么久了还记得书里的那些情节,还记得那家书店,还记得那段青葱岁月。
2、《昆仑》读后感
在公司的职工书市活动上,我看到了几本经典的武侠小说,突然就勾起了曾经的那段武侠回忆,有那么几本书,曾伴随我度过整个少年岁月。
也许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还是能记得我是在哪一天从新华书
店的哪个柜子上看到的《昆仑》。
那是我刚上初二的那个冬天,一个下着小雪的周末,书店里潮湿的气味,慵懒的店员,穿着深色外套站在书柜前的顾客,都还在留存我的记忆里。
顾客的脸上印着寒冬带来的红晕,头上还有初融的雪水,他们百无聊赖地在书店里游逛着,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
我自小就是个武侠迷,还记得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的《绝代双骄》,是我从家里书柜最顶层翻出来的,书页泛黄,也已经卷了边,书脊也有散架的危险。
之后再看到《天龙八部》的时候,电视上也正在放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然后就被那些神奇的招数迷得神魂颠倒。
后来我在书店里发现了武侠小说专柜,对于一个充满好奇的少年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从小就一直梦想有一套金庸全集,但是大人们不给买怕影响学习,加上其中的大部分也几乎都在电视上看过,所以至今没能如愿。
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书摊上买了《昆仑》的全集合订本,来来回回看了多遍。
书中的情节不想赘述,其内容大抵写尽了主角梁萧的一生,无数离奇的境遇,遇到三个很爱他的女人,最后为救众人几近身死,随着花晓霜流落海外,归隐江湖。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跟着梁萧一点点成长。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初中少年,惊叹于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痴迷于各种波谲云诡的武功,一刻不停地看,等到不得不放下的时候,揉着酸涩的眼睛走进朔风里。
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看到梁萧别离母亲,看到阿雪为救梁萧殒命,看到柳莺莺骑着胭脂带上兜里穿着水绿衣衫消失在绿柳边,我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或许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大侠梦,英雄救美,仗剑天涯。
大学时第三遍翻阅时,突然就对主角在面临国家大义,儿女私情时的矛盾及无奈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遭遇入侵时,正是该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时过境迁,那些匆匆岁月已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很
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能如初见时的美好,有些事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是却都分明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如同梁萧脸上那道疤痕一样,仿佛看到他一剑横天,笑傲群雄的英姿。
有些人物写下了之后,他的行为源自他的性格,的想法若是随意左右了人物的行为,那一切便显得牵强。
梁萧曾是元朝的大将,也是最后守卫天机宫的死士。
人生多么可笑,天机宫给了梁萧痛苦的岁月,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一人挡下所有飞羽箭矢,就像是他从未想过会和柳莺莺分开。
年华从来不饶人,再见时柳莺莺只是为曾经的梁萧,后来的西昆仑刮去了胡子,洗净了风尘,爱情却从来没有一刻熄灭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从初看昆仑到如今已有十年,山海经第二部沧海早已完结,第三部灵飞经也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开始了连载。
然而我始终觉得昆仑写的最好,铁血天骄也写的最好。
虽然沧海里的情节描写,更加精彩绝伦,但是我读起来却少了一份感动。
谷神通毙命之时,我也只是一声叹息。
也许在写昆仑的时候,凤歌还只是由着心性写书,而后来,成了职业作家之后,多少心境也会有些变化。
我早已分不清我是爱这本书,还是爱我的回忆。
我有时会十分怀念那一段年少无知的时光,沉浸在虚幻的武侠梦中,一人一剑,浪迹天涯。
昆仑留给我的,是感动,是回忆。
所以我谢谢凤歌,我也谢谢时光。
我居然这么久了还记得书里的那些情节,还记得那家书店,还记得那段青葱岁月。
3、《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我喜欢看伍美珍写的各种校园小说,尤其是同桌冤家,总是让我乐开怀。
两对同桌,四个冤家。
笑料层出不穷,好戏天天上演。
今天我有捧起一本《同桌冤家》之亲爱的实习老师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阿呆很胖、很傻、很天真。
说他笨果然没错。
这呆呆的胖子每次都考倒数第一,怪不得叫阿呆‘呆子’他最在头疼的就是写作文,每次都写的枯燥乏味,没有好词。
可这次就与众不同了,阿呆写的《我的一家》竟然用了十几个成语,唯一的缺点就是用词不恰。
不要笑,听我读一句话:“我” 爸爸经常打“我”,妈妈从不见义勇为,总是袖手旁观,因此受到班主任的吴树山的严厉批评。
在《同桌冤家》我见过凶悍的你老师李丽、高度近视的物理老师,还有严格吴树山的……可从来都没见过像阿呆一样的实习老师。
他长得像阿呆,除了名字不一样,几乎跟他长得一模一样,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大阿呆”。
记得他第一次上课,紧张得浑身发抖,特备是手竟在黑板上写下了“我叫好朋友希望能跟大家做个王明”王明的课
堂不紧奇怪还很自由。
同学们知道他很温柔,在他的课上扔纸飞机、吃零食、看漫画……而老师最多也就说句别玩了。
后来班主任赶到好不容易才阻止了这场“悲剧”。
我们不能学习阿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也不能在温柔老师的课上搞破坏。
这样只会对你不好,没有好处。
4、《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
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5、《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哎,我的同桌韩永裕可真是……哎!
五年级时,我很“幸运”地跟他成为了同桌;六年级上学期,我很“幸运”地和他成为了前后桌:六年级下学期时,他终于调位咯!可是,我们的“战争”还是不断。
记得有次,我竟然追着他围着三楼大堂跑了三圈,可真是累死我了,他却还嬉皮笑脸的。
尽管调位了,可上课时他还对着我做鬼脸,再来个小拇指。
有时他会把我的东西偷偷藏起来,等我找不到了着急了,他才拿出来,说:“我帮你找到了,明天给我1元。
”有次,他拿了我的笔
用了一个寒假,我竟然不知道有时侯,他有一些题目不会做,叫我教他,还说如果我教他,他以后不会欺负我了。
结果呢?我教了他,第二天他又欺负我!而且,欺负完我他又问我借东西,我当然不借啦。
他竟说我小气,真是……真是气死我也!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本应高高兴兴。
结果,我竟然被他追着打。
明明我一下都没打到他,他却说:“你打到我了,该给我打一下。
”结果,他打到我超痛。
我生气了,他伸出手说:“我让你打一下。
”我不理他,他瞄了瞄我,就识相的走了。
哼,连最后一个儿童节都欺负我,我们怎么能和平相处?
不过,可能小学毕业后,我们不在一间初中,到时想吵都吵不到了……
6、《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贵族之家》讲述了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十九世纪中叶,没落的俄罗斯贵族之一——与他表姐的女儿莉莎之间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已婚男子,早年婚姻生活美满,却因为无意中撞破了妻子与其他男子的亲密关系而成为婚姻中的不幸者。
在与妻子分道扬镳后,拉夫列茨基去造访自己的表姐,遇到了年方十九、美丽而善解人意的莉莎。
他们互相吸引,很快堕入爱河。
此时传来消息,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因病去世。
前途一片光明,拉夫列茨基与莉莎开始甜蜜地憧憬起未来。
正当他们的爱情终要拨云见日时,拉夫列茨基的妻子却突然回来了,顿时浇灭了两人所有幻想。
故事的结尾是悲凉的,莉莎进入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而拉
夫列茨基独自一人回到乡下,形单影只地度着余生。
有意思的是,《贵族之家》通篇很少令人想起其“贵族”的背景,“家”也仅仅以其最原始的住所意义呈现。
当然也许在当时的俄国,只有贵族家庭才不需要为生计发愁,而可以每日悠闲地与下午茶和钢琴曲相伴。
然而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头脑可以如此不清晰,而面对自己感情生活时又那样无力控制听天由命,不由地叫人为之惋惜。
7、《家》读后感《家》读后感
《家》这部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的人物。
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娶了瑞珏。
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
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
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
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
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8、《昆仑殇》读后感
毕淑敏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知性女人。
原先从医的她,对生命的感悟比一般都深刻。
《昆仑殇》是她的处女作,也是我阅读的第一篇她的作品。
《昆仑殇》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
这项军事拉练是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当那些年轻的生命消逝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军事拉练,我们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磨练意志吗?
小说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
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
"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
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
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痛,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
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个人决断。
另一方面他是一名军人,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必须重视使命,他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训练出一支高素质,能吃苦的边疆
守卫军。
小说结尾一号要被调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昆仑,离开埋在这儿的战友和士兵们,但他的心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土地上,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我们追求生活的品味,美味的食物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在祖国的边疆守卫着。
我想我们不该遗忘他们!
9、《昆仑》读后感
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
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
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
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
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
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看完了凤歌的这卷《昆仑》。
期间哭过,笑过,悲过,怨过,在享受一份文化大餐的同时不禁发觉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了~《昆仑》一卷,引我无限思考,虽知自己口拙,难言其中十分之一,但还是想写篇读后感,表示对自己为《昆仑》奋斗一个多月的缅怀…
《昆仑》是后金庸时代的一部武侠小说,但也难免沾有金庸笔下的那些经典剧情和任务的模版。
像书中的公羊羽、贺佗罗、萧千绝、九如,这四大高手的设定很类似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释天风作为高手出现是到很后面的事了,所以我说昆仑也是四大高手,释天风很像老顽童);在最后才被萧千绝收为正式弟子的那几个傻兄弟,很
类似于桃谷六仙;梁萧与郭靖两人都曾在蒙古军中中担任很高的职位,后又都反出蒙古;梁萧和杨过一样,小时候性子顽劣,历经艰险后成为武艺高强的大侠,在情场上却似张无忌般优柔寡断,至于说柳莺莺和花晓霜,就好比赵敏和周芷若,温青青和阿九,霍青桐和香香公主……
当然,不是只有这些。
昆仑也有很多推陈出新的地方。
尤其是算学一块,不知道会不会是后无来者,但端地是前无古人!男主角梁萧就是个算学大家。
通过他的种种经历,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祖冲之,杨辉等先人的智慧光芒,让我们体会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书中的天机十算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对于那些在忙碌的学习中偷空看这部小说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纠结于其中的爱恨情仇,而能从中激发出一点学习数学的兴趣,若真能如此,善莫大焉~
好了,扯了那么多,也该提提书中的主人公们了…
阿雪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完美的人,现实社会中你能看见这么纯洁的人的吗?!如果有,我一定娶她为妻!!!她的心是透明的;她的灵魂是善良的;她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她有崇高的理想,她有一般女孩子的爱恋,她是痛苦而又快乐的。
她是理想的女神。
她的纯白的裙子;她的甜甜的微笑;她的淡淡的心思;她的执着的追求;她的晶莹的泪珠;最后她飞蛾扑火似的选择,身葬钱塘江的悲哀…她的所有的所有,都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世上
真的有这么一个女孩吗?书中的阿雪,让我想起了电视剧《神话》中的素素,不同剧情里的相同戏份,让我们在悲痛哀伤之余只能感叹“她们只配出现在神话中…”
梁萧就不用我多说了,科学主义构成梁萧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动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于其数学造诣,融合东、西方两大数学传统的智慧。
金庸的智慧动力主要是哲学,陈家洛的庖丁解牛掌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都是如此。
哲学是人文之母,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的先进生产力性质在凤歌这里得到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主义对武侠文体的动力作用。
凤歌和我谈过“职业小说”概念,赋予主人公特殊才能,让主人公成为专才,他举了大卫。
科波菲尔香水嗅觉天赋和约翰。
克利斯朵夫音乐天赋的例子,特殊的科学才能赋予作品以现代性。
近50年来,西方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小说类型,如律师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高科技小说等,在其中,科学主义已经成为创作的第一动力。
这是值得我们将其与中国传统武侠相结合而开创大陆新武侠崭新局面的。
理想主义代表了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人类对自身终极性价值的追寻,最终会体现为永恒的乌托邦性和彼岸性认识,而这在现实中都是永不能达到的,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它。
而梁萧发现,他爱的每一个女子、他每一次的辉煌功业,都终是不幸,他总是摇摆着。
有人把这当作是梁萧的一个不足我以为,他的摇摆正是他先觉者意义的体现,是一种坚韧,是他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寻,他不断地在反思、否定、超越和提升自己。
他越来越孤独,这是每个先觉者都必有的痛苦。
梁萧的复杂民族成分,他在痛苦思索中的两难和摇
摆,使他集中了金庸小说中郭靖、张无忌、萧峰共有的光辉,梁萧因此是一个站在前辈武侠巨人肩上的新的巨人,闪现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和平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此段引用专家看法)再说有着绝世容颜的柳莺莺柳女侠。
一开始,基本上就认定她和梁萧是一对了。
但是,她预置晓霜于死地的心眼未免太小了。
这醋意发的未免太狠毒了!所幸,莺莺也没有那么不堪…当二女以为梁萧已死的时候,莺莺充分展示了她坚强机智的一面,也明白了梁萧对晓霜的情意,不再吃醋。
此时的莺莺,是女中豪杰。
难怪将来能成为天山十二禽的`首领!对她的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我是由衷的佩服~!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当莺莺和梁萧在天山相会,自然是有缘,可惜终究无份。
在湖边,梁萧睁眼却看到莺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只得依言闭眼。
却分明感到莺莺是在用刀帮他刮去流浪多日后积蓄的胡子。
耳畔,是伊人轻嗔薄怒的骂语:“邋遢鬼,这把胡子能当扫帚使啦,无怪那些小丫头也敢来嘲笑你!还有这身衣服,臭死人了,这次被我瞧见,你若不洗个澡儿,换件干净衣衫,休想离开。
”只道是刁蛮任性的怨怒威胁,分明是情到深处的侠骨柔情…… 在她身上我可以看到阿雪的影子。
同样的单纯可爱,同样的纠缠于痛苦的爱于不爱中,只是她最终红颜薄命,命丧于钱塘江畔,化为滴滴江水,永远留在同了读者心中。
柳莺莺的命运相对还是好的。
她放弃了于晓霜的竞争,退隐于天山脚下,永远的单身…但是在后传《沧海》中,梁萧的孙子,叫梁思禽,显然是其思念莺莺的表现,人在沧海,心老天山。
唉,卿本佳人,奈何有缘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