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一二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平双语学校2016—2017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1、2区) 高一年级地理(连读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山东省2003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3题。

1.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A.出生率上升
B.死亡率上升
C.人口总数下降
D.自然增长率上升
2.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女性人口比重
B.男性人口比重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自然资源的多少
3.今后,山东省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就业压力大②养老负担重③老龄化速度加快④数量短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4、5题。

4.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人口合理容量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5.本区北部人口合理容量小的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
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消费水平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下图为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示意图,①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为开拓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

读图回答6、7题。

6.人口迁移类型与其主要成因的正确组合是()A.①—耕地面积的变化B.②—经济全球化
C.②—城乡经济差异
D.③—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7.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迁移规模特征处于()
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
下图为多核心模式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该城市空间结构尚合理。

读图回答8~10题。

8.Ⅰ所示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行政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9.影响城市功能区Ⅱ1-Ⅱ2-Ⅱ3分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地域文化
C.环境质量
D.经济收入
10.该城市规划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区宜建在()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关于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线明确
B.“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明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能都相同
C.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小城市服务的范围较小
D.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12.进行城市功能区布置时()
A.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多接近主要交通干线布置
B.工业用地多分布在城区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C.劳动密集型工业多接近居民区布置
D.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绿化带内可适当布置疗养院
下图是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

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示信息显示( )
①距离市中心越近,零售业分布的高度越高②距离市中心越近,商品的档次越高
③距离市中心越远,商品的价格越高④中心商务区有明显的水平分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图中“角落部位”租金较低,原因可能是( )
①位置偏僻②距市中心较远③通达度较差④通达度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完成15、16题。

15.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1960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可能有()
A.发达国家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趋势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C.发达国家的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D.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17、18题。

17.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适应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18.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2009·山东文综)图7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0.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等。

下图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片,读图完成21~23题。

21.甲、丙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A.地广人稀
B.接近市场
C.降水丰富
D.劳动力充足
22.乙、丁农业地域类型共同的区位特征有()
A.机械化程度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投入劳动力多
D.受市场影响大
23.若在丙农业地域类型区采用大水漫灌,则可能引起()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土壤盐渍化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均有明显的区别。

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地区既有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又有乳畜业分布的是()
A.美国、阿根廷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南非、阿根廷
D.西欧、中欧
25.下列有关西欧乳畜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场规模以大型为主
B.农场主要为私人所有
C.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D.农场大部分种植小麦和玉米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

有关国家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5分)
(2)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5分)
27.图9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分)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

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

(5
分)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6分)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_住宅区。

(2分)
(5)阶段Ⅲ中城市道路网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9分)
材料一拉萨市于2008年建设10个热岛效应气象观测点,以监测日益增加的城市热岛效应,为拉萨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科学的气象数据。

材料二某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由材料二可知,郊区气温相对较低,市区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即___ __。

在此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 __。

(2分)
(2)据报道,近年来,拉萨市区比郊区降水明显增多,其原因有哪些?(2分)
(3)拉萨市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请市民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植树造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

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如认为可行,请说明应考虑哪些条件;如认为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分)
(4)近年来,拉萨市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加强,请说明其原因及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29.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5分)
(1)长江三角洲的谷物单产远高于松嫩平原,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

(2
(2)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粮仓,通过京杭大运河向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粮食,但近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商却频频到东北调粮,“南粮北上”逐渐被“北粮南下”所取代。

请结合两地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3分)
30.读澳大利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甲和该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澳大利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分)
(2)A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地区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3)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2分)A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B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澳大利亚中西部几乎不能发展农业?(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