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信息(信息简史读后感)18373468张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物与信息
--《信息简史》读后感在范昌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导读小组开展了对《信息简史》的阅读和探讨,前后大约历时三个月,我们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活动。

语言文笔
这本书的文笔可谓十分有趣并且充满诗意,其中也有非常多的专业性术语。

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并没有使文章显得生硬刻板,反而在生动的语言中使读者领会到作者惊人的知识面和良苦的用心。

在通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像一般科普类专业类书籍的呆板无聊,晦涩难懂,反而会被书中恰如其分的引用,生动地解释,还有美妙的文笔所吸引。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书中有一种魔力,他能令我被书中的所吸引,其着迷程度竟然不亚于一本小说。

其中散文一般的语言,小说一样的事例,甚至那晦涩的专业词汇,在作者的笔下都那么有生机。

书后的涉及560种著作的参考文献便可以令读者认识到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花费的心血。

译者在后序中也写道“译到第二三章时,才发现里面有大量考古学和语言学的专业翻译要求。

但彼时已经深深被援助博大精深的编排和风趣生动的文字吸引,欲罢而不能”可见本书在语言方面确实十分不俗。

另外也多亏译者在翻译时良苦用心,并且经过几次润色,最终还请人通读提议修改,才最终完成本书。

经过如此努力,不得不说,本书最终的成果是十分伟大而又令人叹服的。

拜读这本书,并不会体会到科普书籍的呆板无聊,反而会引人入胜,渐
入佳境一般的被这本书所深深吸引。

内容摘录
1.现在很难还原在香农之前的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图景。

尽管我们可以阅读
他们留下的著作,但我们很难重拾那种无邪、无知而蒙昧不察的状态。

2.It is bit.
3.理论允许意识“跳出自身的影子”,超越经验而把握超验,但这只能借助
抽象符号实现。

4.文字,作为一种技术,使用时需要提前考虑清楚并掌握特殊技能。

而语言
则不是一种技术,无论多么成熟、多么发达的语言,都不能被视作心外之物,因为语言是心智本身的功能。

5.罗素提到的另一个悖论是理发师悖论:(假定)理发师是给所有不自己刮
脸的人刮脸的人。

6.如果信息被剥夺了语义内容,那么剩下的又是什么呢?信息是不确定性
的,是出人意料的,是困难程度,是熵。

7.电是科学之诗。

8.他们在苍穹下架设线路,字词不论是敲出来还是说出来,在上面奔走时都
将如思绪般静寂无声。

9.科学史上头一回,我们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进行认知的,因而我们能够清楚
地将其表述出来。

10.复制DNA,就是复制信息;制造蛋白质,就是转移信息,发送讯息。


物学家之所以现在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讯息已经有了明确
的定义,并脱离了任何特定的载体。

如果
11.当信息变得廉价时,注意力就变得昂贵了。

12.“完美”这一概念与语言的本质是互相对立的。

感想反思
经过一番品读,这本书带给我了很多很多知识,作者深入浅出,诙谐生动的讲解着一段关于信息的历史。

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知识的广度,作者都把握的进退有度,令读者恰如其分的了解到信息的历程。

本书恢宏大气,先从非洲的鼓开始讲起。

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人们为了远距离传输信息,依靠鼓声的长短和高低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

然后接着历史的步伐,人们将语言用符号的方法来记录和表达,这种符号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字的东西。

文字的出现,是我们的文化得以流传,这一发展大大加快了历史的进步。

人们不满足于文字,希望通过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来理解文字的起源,逻辑将抽象变成了一种判断真假的工具:真理除了可以来自具体经验,仅从字面也可以得出。

如罗辑先驱亚里士多德,他脱离了现实,通过操纵文字得出了结论,创造了知识,并且是一种高级的知识。

但是文字不仅不完美,并且不严谨,会产生一定的悖论。

人们又创造了符号,也就是如今的这一严禁并且纯粹的符号。

第四章着重介绍了查尔斯·巴贝奇这个发明“差分机”的奇才。

他对数字有着深深的追求和喜好,深信“万物皆数”的理念,他将物理中的众多东西与数字联系起来,发明了传统的”计算机“。

第五章则提出了“电是科学之诗”这一观点,将电在科学与信息中的发展与应用介绍的栩栩如生。

关于电报,诗人罗
伯特·弗罗斯特写道:“他们在苍穹下架设线路,字词不论是敲出来还是说出来,在上面奔走时都将如思绪般静寂无声。

”中间历经了很多困难,先人前仆后继的攻克难题,然后才发明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东西。

后来人们发现数学和物理都遇到了不确定性,罗素在《数学原理》中想达到一种完美的、严格的、形式上的确定性,借助符号逻辑这一工具——棱角分明的符号和无可商榷的规则,为每一个数学事实给出证明。

然而,各种悖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完美主义的幻想,哥德尔证明了必然存在一些无法被证实的真理,表明悖论并非是逻辑体系多余之物,而是存在于其根本当中。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当我们面对原子和电子时,我们无法知道它们的全部确切状态,因为我们所用的仪器本身就是由原子和电子构成的。

”信息论建立后,香农也遇到了不确定性,定义信息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是困难程度,出人意料和熵。

熵的概念正如我在中学所学一般,最早出现在热力学中,表达一种无序的程度。

熵被引用到信息方面确实是出人意料的,但是确实意义非凡的。

麦克斯韦则对此提出了“妖”的概念,它可以将无序变为有序。

这些内容时十分有趣的,我的中学物理知识已经十分捉襟见肘了,这些内容也引起了我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在生物学中,却出现了无序到有序的可逆变化,如细胞的选择性吸收外界物质。

那么是谁或什么在操控这一切?答案似乎就是“妖”,薛定谔也说,“新陈代谢的本质是,生物体成功地使自己摆脱在其存活期内所必然产生的所有熵。

”那么熵究竟是什么,冥冥之中它的存在又是为了什么?
薛定谔在思考基因时,联想到了莫尔斯电码,这使得编码和基因相联系在了一起。

沃森和克里克认为“碱基的精确序列就是承载遗传信息的编码。


生命和信息编码也有了一种深入本质关联。

后面我们得知了并认识了随机性。

一位又一位位科学家不断发表关于随机性的言论。

我们似乎必须先学习最前沿的物理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探求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秘密,不去了解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们根本无法去理解现当代科学到底走到了那一步。

最后则是关于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产生太多的信息,以至于产生了“信息是廉价的,注意力是昂贵的”这种言论。

我们在这个信息过量的时代已经不知不觉中变得焦躁,我们无法像以前那样心安。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似乎只能选择“术业有专攻”而已。

译者在后记中总结了这么一段十分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话“首先,信息并不是一种能够以意识直接接触,并通过直观感受就能够得出认识的事物,它需要经过抽象的过程才能完成认识。

其次,虽然信息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二元选择,但要从具体的物理过程中分析出信息量的度量方法,却决不像乍看之下那么简单。

事实上,当代的科学分析发现,信息极有可能与决定万物根本属性的熵增方向,与物理学中事物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最神秘莫测的量子力学,以及将信息与视界隔绝开来的黑洞息息相关。

再次,信息虽然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以各种各样的原始形式发展了成百上千年,但是对它建立了真正的理性认识,却还是上个世纪中叶左右的事。

这些特点都意味着,趁着人类还没有忘记信息主宰一切的时代之前的社会和科技形态,在这样关键的时间点上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是极其重要、功德无量的。

更难得的是,也还仍然来得及。


如果我们还对世界怀有着好奇心,充满了兴趣,那就不妨来看看这本书,
多探索一下当今的科学领域。

这种书籍不仅科普了我们的知识,更是拓宽了我们的眼界,会改变和影响我们去思考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和角度。

这是一种影响内心深处的书籍,他从我们的本质的认知方面改变了我们,这种改变是由内而外的,更具有力度,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这种影响亦是潜移默化的。

良书益友,读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什么不去静下心来,看看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怎么发展的?它带来的好处,是深刻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他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给你一个令人震惊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