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新闻发布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新闻发布稿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首先对大家一年来对统计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现在我代表晋中市统计局发布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经济转型、赶超发展两大战略,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果。

一、经济稳健回升,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0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419.6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279.2亿元,增长9.7%。

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一些同步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9.6亿元,比年初新增107.2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市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全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201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33.0万亩,机械总动力321.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0%,粮食产量达到16.2亿公斤,较历史最高年2007年14.3亿公斤增加1.9亿公斤。

二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9.3亿元,同比增长23.0%。

其中,12月单月达到45.9亿元,已连续4个月刷新单月历史新高。

八大主导行业中,煤炭、机械、化学、电力、非金属五大行业增速在30%以上,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5.5%;冶金、电力两行业增速在5-10%之间,保持平稳增长。

从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8032.2万吨,同比增长26.2%;洗煤3627.4万吨,增长19.7%;焦炭869.5万吨,下降1.2%;发电量113.7亿千瓦时,增长48.3%;日用玻璃制品12.1万吨,增长19.9%;烧碱25.6万吨,增长46.5%。

三是第三产业增长提速。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9.2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3.7亿元,增长26.3%;房地产发展加快,完成投资29.8亿元,同比增长43.2%;邮电业快速发展,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65.9亿元,同比增长24.3%;保险业蓬勃发展,全年商业保险保费收入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

三、投资、消费、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三驾马车”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投资强劲。

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5.0亿元,同比增长25.0%。

一产高速增长,完成投资37.5亿元,增长109.7%。

二产仍占相当比重,完成投资263.2亿元,增长15.5%,占全部投资的53.2%。

其中煤炭行业投资132.7亿元,同比增长40.0%,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9.7亿元,增长1.2倍。

三产贡献突出,完成投资194.3亿元,增长29.4%,新增投资41.4亿元,对投资增长的贡献为41.8%。

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9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5.9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27.5%。

东山明显快于平川,东山五县完成投资143.2亿元,增长34.0%,快于全市平均增速8.5个百分点;平川六县(区、市)完成投资320.7亿元,增长12.9%。

消费平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分城乡看,乡村快于城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9.4亿元,增长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8.2亿元,增长19.3%。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快于其他,餐饮业零售总额21.8亿元,增长46.4%;商品零售236.3亿元,增长17.6%。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83.1亿元,增长25.2%。

热点消费快速增长。

其中,建筑装潢类增长36.8%,书报杂志类增长32.5%,中西药品类增长31.6%,汽车类增长28.2%。

外贸快速回升。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7%。

焦炭出口恢复性增长,共出口焦炭16.9万吨,增长317.2%,出口金额6734万美元,增长300.7%;机电产品较快增长,出口额8375.8万美元,同比增长31.3%。

四、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党和政府加大了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促进就业“九个一批”政策,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工程,确保城乡就业更加充分。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63万个,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0.4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8%,控制在了4%的目标范围之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9元,增长12.0%,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93.7元,增长13.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808.7元,增长11.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10年底,全市城镇养老、医疗、职工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28万人、37.92万人、23.96万人和20.0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64万人、2.33万人、1.29万人和2.96万人。

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89.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41.9万人,增加11.7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展到11个县,参合率95.94%。

全年为14.68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8737万元,增长14.8%。

五、科教文体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科技发展成绩斐然。

2010年,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618件,比上年增长28.5%。

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60件,比上年增长63.3%。

全年全市授予专利权324件。

按照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创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取得明显效果。

2010年,全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分别达到23.7万人和19.6万人。

全市小学六年巩固率99.71%,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101.31%,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全市高等院校达到7所,职业中学达到17所。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10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1个,电视台11座。

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 和98.87%,分别比上年提高0.95和0.97个百分点。

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到1057万册。

文化艺术队伍不断扩大,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全市文艺表演团体由上年的15个增加为2010年的18个,为全市人民奉献2040场精彩演出。

体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全年全市共有27个体育场馆,拥有各级运动员960人,二级裁判员112人,成功举办了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全国老年柔力球交流活动以及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专业比赛。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得到加强。

2010年全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82次,参与人数达18.7万人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

在城市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总诊疗病人28.9万人;在农村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4.1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94%。

与此同时,医疗设施和人员也不断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市卫生机构1069个;床位总数达到12268张,比上年增加197张;卫生技术人员 15170人,增加219人。

过去的2010年,在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仍面临经济转型等诸多压力。

2011年,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满怀发展激情,保持昂扬斗志,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加快转型发展先导区、晋商文化复兴地、现代宜居生态市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