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试卷】2021届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新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按照旧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命题,在深度研究2020年新高考省份语文试卷基础上
加以命制试题。
符合广大师生新高考模式下的需求。
建议各学校在使用时对本卷进行修改为学生用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建议在居民区等地提供限时摆摊经营的地方,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农产品的服务。
应该说,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
城市生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
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存之路,让一些市民买东西路途更远,价格更贵了。
同时,“地摊经济”的不断消失,也让街道变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气息。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已经迈出了“地摊经济”的步伐。
成都市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
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等。
这些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灵活政策,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这一务实、灵活的举措,也将引导各地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
当然,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说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面对今年的形势,不妨科学有序地发展“地摊经济”,这是恢复经济的务实举措,也体现了民生情怀。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05月28日)材料二:
从宏观经济的大视野看,地摊经济一点也不低端。
一者,低收入群体可以藉此获得生计保障、资金积累,从而产生滚动发展的可能。
像南方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早些年十分倚重“地摊经济”,而一个个小摊贩也确实是畅通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
一旦民间创业的血脉被打通,不仅有助于释放民间被抑制被阻遏的生产力,也必将汇聚成复苏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
再者,生活的便利性也会极大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增加城市的软实力,擦亮城市的口碑招牌。
毕竟,所谓“宜居”,除了山青水绿、文化活动频繁之外,遍地烟火气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在此之前,四川成都就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据报道,成都允许临时占道经营两个月来,增加了8万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此外,浙江杭州、河南许昌也通过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等难题来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特别是,在强力推进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良策解决了很多底层民众的生路,必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然,为“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松绑,并不意味着“大撒把”,放开了就不管了,必须明确,允许摆摊体现的是政策温度,必要的管理丝毫不能放松。
只不过,与以往的严厉整治相比,此次的松绑更多指向精准治理,管理的难度不降反升。
对于以往习惯于驱赶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而言,这无疑也是一次考验。
无论如何,城市允许摆摊都是令人欣喜的施政实践。
尽管从政策到现实还会有些波折,“地摊经济”的春天是否来到还不好说,但总体而言,这样的弹性令人欣慰。
(摘编自龙之朱《“地摊经济”的春天来了吗》)材料三:
黄钟武是一个水果摊贩,由于没有固定摊位,常年只能到处摆摊经营,遇到城管执法人员,就会被赶走。
6月10日晚上,黄钟武正在上西街摆摊卖哈密瓜,看到城管后,条件反射地收拾摊位,准备溜走。
没想到这次,城管执法人员却告诉他现在允许摆摊,但是要在规定时间段、规定区域内进行经营活动。
据了解,2020年6月1日起,资阳开始实施《资阳市中心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中心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活动作了一系列规定,其中包括: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组织设置临时经营场所,引导经营者进入市场从事经营,并加强监督管理。
进入临时经营场所经营的摊贩,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业态从事经营,配备垃圾收集容器,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如何平衡“地摊经济”和规范管理,这成了城市管理的一道重大“课题”。
目前,苌弘广场设立了临时夜市摊区,按照功能分区设置有小吃区、小百货区和水果区,并且在地上画了明显的标线,允许摊贩在17点至21点30分,在一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同时,要求经营者不得使用音响器材噪音扰民、影响交通、污染环境、影响市民正常生活。
经营者还必须在指定区城按照经营项目规范经营,并实行全天保洁,落实摊位“三包”制度,自备垃圾回收设施,做到人走场清,不留垃圾,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摘编自黄智微《地摊经济:一场“放”与“管”平衡的考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后全国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B. 尽管从政策到现实还会有些波折,但城市允许摆地摊的确是令人欣喜的施政实践,对于全面解决底层民众生路,必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C. 材料二是从宏观经济的大视野这一角度,来阐述城市地摊经济存在的重要意义,呼唤在加强必要管理的同时,给予其更多的政策温度。
D. 材料三以资阳市推出相关文件和管理措施为例,探究如何平衡“地摊经济”和规范管理这一城市课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让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少了生活气息,还增加部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一些群众失去生存之路。
B. “地摊经济”需要科学有序的发展,既要大胆迈出步伐,推出务实灵活的举措,更要强力整治,从而大幅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
C. 南方一些城市早些年十分倚重“地摊经济”,一个个小摊贩畅通了城市经济,民间生产力得以释放,带来市场经济的发达。
D. “地摊经济”给市民带来生活的便利,生活的便利性也会极大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增加城市的软实力,擦亮城市的口碑招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地摊经济一点也不低端”观点的一项是()
A. 热闹的早市、夜市,让城市的人文情怀得到更好的体现,城市的发展不应只注重城市建设方面,也应注重城市的人文情怀。
B. “地摊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组成部分,不但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能满足普通
百姓的生活需要,活跃城乡交流。
C. “地摊经济”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也可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小摊贩以极低的成本维持生存。
D. “地摊经济”有利于批发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尽快恢复发展,是我国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 C
2. B
3. A
4. ①先总后分展开议论,先提出“地摊经济一点也不低端”的观点,再通过三个方面的论据来阐述,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②运用比喻,如把迎来发展机遇比作“地摊经济”的春天,把小摊贩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增添了论证的文学色彩;③注重论证的严谨,在论证地摊经济的“高端”后,进一步阐述要对其进行精准治理,让地摊经济健康发展,论证严密,有辩证色彩。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
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
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
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
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
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
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
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
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
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
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
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
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
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
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
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
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
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
作者把老子刻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6.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
6.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7.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
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
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非与①?”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②。
”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
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
B. 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C. 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
D.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9.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 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0.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予一以贯之
B.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信也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
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
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3. 请把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14. 在陈蔡之围中如何体现孔子怎样的理想追求,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
在陈蔡之围中,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进行了三次对话,这三位弟子对老师孔子的理想追求分别有何态度?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又有何回馈,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形象?
D C B D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容忍。
(1)“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在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屡次被围、屡遭不遇、屡受误解,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孔子的信念。
(2)子路持悲观怀疑的态度;子贡肯定孔子的学说,希望老师降低标准顺应世道。
颜回赞赏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孔子告诫子路不要因为有仁德但不被人信任而放弃追求;孔子批评并告诫子贡君子应坚持自己的学说,应志向远大;孔子欣赏弟子颜回的认识。
(3)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理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人。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距京城己远。
③冻雷:初春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15. 本诗的体裁是_____。
“冻雷惊笋欲抽芽”的修辞手法是___。
16. 尾联“不须嗟”三字,有人认为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
你更同意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 七言律诗(答“律诗”“近体诗”可以)拟人
16.答案一:同意前一种,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
作者被贬夷陵,政治失意,诗题以“戏答”为名,轻松谐趣。
首联和颔联写景,既有春风不到夷陵,初春花未开放的遗憾,暗喻个人政治失意,又写出了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的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对仕途仍然充满期待。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写自己早年志得意满为官洛阳,牡丹盛放,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不用嗟叹”,表现出善处逆境豁达自解的思想性格。
答案二:同意后一种,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
首联写夷陵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
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
颔联写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等待机会。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悲意;尾联说曾在洛阳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不须嗟”为反语,前后对比,充满着政治失意的无奈和凄凉。
五.必背默写
17.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②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
(《国殇》)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俶尔远逝(2). 往来翕忽(3). 左骖殪兮右刃伤,(4). 霾两轮兮絷四马,(5). 古来万事东流水(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7). 使我不得开心颜(8). 风乎舞雩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
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
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
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
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
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
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
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 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 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 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的场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 D 19.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
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20. 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②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请根据以上对话的的内容,确定立意和主旨,写一篇演讲稿,在“新青年座谈会”上与大家分享。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