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方法: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内诊治的80例脑梗塞病人,以随机分配的方式纳入
A组40例、B组40例。

即A组病人使用常规护理措施,B组病人使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比
较各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脑梗塞指标及护理总满意度。

结果:A组病人下肢深
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7.50%、护理总满意度为77.50%,B组则为2.50%和100.00%,各数据
间比较有意义(P<0.05)。

B组病人脑梗塞指标优于A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结论:在脑梗塞病人中,预见性护理措施不仅可预防机体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改善其脑梗
塞指标,增强护理总满意度,可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狐狸;脑梗塞;下肢深静脉血栓;脑梗塞指标;总满意度
脑梗塞作为机体脑血管病变,是因脑部血供障碍引起的组织细胞缺血性、缺氧性坏死,
是目前常见的梗死类型。

经有效救治可挽救机体生命安全,但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和长期
卧床等状况,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即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处呈现的血液
凝结性栓塞,多由机体活动量减少导致,使之在降低静脉血流速度的前提下,使肌肉处于松
弛状态[1]。

对此,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内诊治的80例脑梗塞病人,探讨
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时间段内诊治的80例脑梗塞病人,以随机分配的方式
纳入A组40例、B组40例。

即A组男性病人20例、女性病人20例;最低年龄为44岁,
最高年龄为85岁,中位数为(68.4±9.3)岁;最短发病时间为1h,最长发病时间为29h,中
位数为(10.8±2.9)h。

B组男性病人21例、女性病人19例;最低年龄为46岁,最高年龄为87岁,中位数为(69.8±9.5)岁;最短发病时间为0.8h,最长发病时间为27h,中位数为
(9.6±2.0)h。

各数据间比较相似(P>0.05)。

1.2方法
A组病人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即依据病人具体情况,施以基础性护理干预,例如药物指
导和健康教育等[2]。

B组病人使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即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群体、长期卧床者、合并心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群体,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群体,可在病人入院
当天做好相关风险评估,再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2)认知干预。

按照病
人和家属文化程度,向其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因、症状和体征表现、注意事项和预防
措施等,以此强化其风险防控意识[3]。

(3)心理干预。

由于脑梗塞发病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不仅表现为机体器官功能减退,还会因疾病康复意识和信心的锐减,使之增加护理难度。


护理人员应在全方位把控病人心理状况的同时,通过情感鼓励和疏导等方式,帮助其树立健
康意识和治疗信心。

(4)饮食干预。

指导病人保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多食高纤维、低脂
和高蛋白类食物,多饮水,忌烟酒,预防便秘。

(5)运动干预。

协助病人定期翻身,预防
局部受压;做好股四头肌、腓肠肌、臀大肌等部位运动锻炼,保证下肢血液正常循环,特殊
情况下可穿弹力袜。

(6)血管干预。

若为输液治疗则应选择上肢静脉,同静脉同部位处禁
止反复穿刺;全方位检查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例如皮肤颜色和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状况、下
肢肿痛状况[4]。

1.2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脑梗塞指标及护理总满意度。

其中脑梗塞指标
涉及卒中评分、血流峰速、血流均速、住院时间;护理总满意度涉及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0%[5]。

1.3统计学处理
取统计软件SPSS 20.0,对本文研究数据加以汇总处理。

即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用t
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用x2检验。

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各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
A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7.50%(7/40),B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
率为2.50%(1/40),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2.2 比较各组病人脑梗塞指标
B组病人脑梗塞指标优于A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各组病人脑梗塞指标[n、]
3、讨论
于脑梗塞疾病救治中,病人需长期处于卧床静养状态,但这也会因躯体活动量的减少,
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

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均表现为合并高血压、冠心
病和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状况,而这也会显著提高血栓发生率,威胁机体治疗效果。

而在此
过程中,对病人施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不仅可在全方位评估机体各项指标的同时,把控血
栓风险,再借助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整改措施,杜绝此类事件。

同时,预见性护理是目前常见
护理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既可从根本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促进机体
预后恢复,避免医疗纠纷[6]。

本文可知,A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7.50%、护理
总满意度为77.50%,B组则为2.50%和100.00%,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B组病
人脑梗塞指标优于A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脑梗塞病人中,预见性护理措施不仅可预防机体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改
善其脑梗塞指标,增强护理总满意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屈彦,牟春英,曹娜,等. 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防脑梗塞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297-298.
[2]王秀梅,黄世敏. 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32-134.
[3]叶瑶. 预见性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
实践,2017,30(4):596-597.
[4]陈杏芝. 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2):1624-1625.
[5]潘留美. 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效果[J]. 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4):48-50.
[6]周华娥,段艳锋. 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7,7(1):104-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