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梦想与奋斗”导写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梦想与奋斗”导写及范文
一、作文题(202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黄国平博士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后,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2021年他因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网络。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
有人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出身不能选择,但是想去的地方可以自己选择,有什么样的奋斗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
材料讲述了黄国平的艰难人生经历。
出生于小山坳,接连遭遇家庭变故,亲人离世,生活极度贫困……黄国平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命运之坎坷令人泪目。
然而黄国平并未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了奋斗——“唯一能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那满墙的奖状和奖学金”,最终“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黄国平的奋斗比起我们大多数人来都更加艰难,但是越是在艰难中,奋斗越弥足珍贵。
就像张桂梅校长说的那样,大山里的孩子如果不咬牙奋斗,就永远也走不出贫困。
比起黄国平,我们的条件要好得多,但是我们很多人身上却缺失了这种可贵的“奋斗”精神。
一个人不奋斗,就注定不会有很高的成就;一个国家不奋斗,又怎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是能否生存的问题。
写作时一定要认识到“奋斗”的价值,可以正反对比论述奋斗的重要性,奋斗让个人成才、成功,奋斗让企业屹立不倒,奋斗让国家迅速崛起;而不奋斗,就如有些“躺平者”“摆烂者”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个民族缺乏奋斗精神,注定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有奋斗的意识,奋斗的精神,像黄国平那样,把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材料叙述了黄国平的奋斗历程,交代了他执着的信念,并且借“有人说”进
一步点出了写作的关键。
对于“梦想”“出身”“选择”和“奋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成了写作的中心。
作文可以写对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总体的感悟和思考。
无论选哪一种角度写作,都要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文体鲜明,内容丰富深刻,语言富有文采。
参考立意: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②出身不能选择,要去的地方可以选择;③奋斗的人生最可贵;④让穷困变成前进的动力。
三、相关时评选读
1.博士论文“致谢”走红背后的精神力量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
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络平台走红。
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难免会看不懂。
然而,在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博士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
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透过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
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
“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样是博士,有人求学道路轻松而顺畅,有人则是艰辛而坎坷。
实际上,“博士论文走红”只是一个缩影,在黄国平背后,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为了“飞得更高”,他们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
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
“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该使我们伟大!”托马斯·曼的这句名言,无数次激励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同样也激励着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寒门学子。
“博士论文走红”不仅是一位寒门学子的情感表达,也应该成为许多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精神成长。
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家境如何,青少年都需要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加坚强。
2.穷且益坚,一篇博士论文致谢何以万千和声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
”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
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众多网友。
据报道,论文作者黄国平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
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中科院自动化所……透过黄国平朴实无华的文字,人们“看到”这位“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承受的少年丧亲之痛、经历的贫穷困顿之苦、背负的自尊心受挫之辱,不禁暗暗为之动容。
所幸的是,一路过来,尽管吃尽了苦头,“记不清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但他最终挺了过来,完成了命运的逆袭。
这样的结局,令人欣喜。
通常来讲,博士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往往会表达对学校、师长、亲人的感谢。
这篇《致谢》感谢的到底是什么?感谢的不是贫穷——贫穷本身不值得感谢,而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活态度;感谢的不是苦难——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感谢的不是命运——命运本身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进取规律。
这让笔者联想到那位“感谢贫穷”的河北衡水女生王心仪。
当年,王心仪被北大录取后,她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
她在文章中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
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也好,《致谢》也好,都是寒门学子历经磨难、一路走来的质朴心声,都寄托着战胜贫穷、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都在或明或暗中直击人的心灵,给人注入拼搏进取的力量。
令人每每思之,不禁热泪盈眶。
从社会层面看,寒门学子逆袭的辛酸既印证了自强不息、靠拼搏改变命运的奋斗哲学,也折射了很多类似“逆袭者”的不容易,它的背后是一个彻底改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穷面貌的时代考题。
从“大凉山格斗孤儿”的争议,到“工
地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新闻,从考入北大“感谢贫穷”的刷屏,到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引发的思考,人们对寒门学子悲苦经历的密切关注,除了对奋斗者的钦佩外,实则也寄托着进一步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制度层面让更多寒门学子摆脱贫困和苦难人生的热切期盼。
让每一个人不论出身、不论地域,都有梦想、奋斗和人生出彩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诚如斯言,一个人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靠奋斗改变命运。
成功后再回望,你就会发现,拼搏奋斗改变命运的过程,实则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历练。
四、优秀范文
1.信念为纸奋斗为笔,书写青春梦想华章
朴实真挚的文字毫无半点致谢的套路,黄国平借此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感悟。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到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足迹,也是黄国平一步步改变人生的轨迹。
少年应有鸿鹄志。
同样,也要实现志向,理想才有意义,生活才有目标。
如何实现理想?是袁隆平日夜深埋农田之中,用汗滴浇灌禾下乘凉梦;是钟南山八十多岁高龄奔赴疫情一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与全国人民一道打退了疫情;是王亚平日复一日进行人体高压试验,成就天宫直播的惊奇画面。
是奋斗,是努力,是日日夜夜眼中的血丝与忙碌的身影,是千万人心中不断凝聚的星光,点亮理想的夜空,成就理想的灿烂。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
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
有小梦想,更要有大志向。
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时代,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前景光明,征途豪迈,不奋斗,何以谈青春,何以谈梦想?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读书无用的无稽之谈、一夜暴富的成功鸡汤,靠阶层固化、财务自由等贩卖焦虑的声音不绝于耳,靠丧文化、摸鱼生活来打消斗志的文章层出不穷。
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初心,放弃了价值,开始怀疑一切、自我放逐。
这则致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
“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
尤其在活力奔涌的流动中国,在脱贫攻坚催生山乡巨变、教育均衡助力机会公平的当下,黄国平、刘秀祥、钟芳蓉们的努力不会被生活所辜负。
“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应当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为笃定的信念。
应该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成功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同样有着“成长的烦恼”,这都可以理解。
年轻人要更好地理解奋斗,肩负时代使命责任,无论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
年轻人要更好地践行奋斗,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出行动。
吾辈当以信念为纸,理想为题,奋斗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2.苦难中积聚力量,相信奋斗的价值
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这条路黄国平走了整整22年。
与其说“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悯”,不如说命运劈头扔来一个个重担,他用小小的肩膀慨然负扛。
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苦难中积聚的力量。
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
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有人难以理解,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支撑数十年寒暑?的确,同样的道理,有人视为信念,有人权当空话;有人埋在心底,有人挂在嘴边。
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
相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背后,或许正是因为优裕的生活磨去了动力、波澜不惊的节奏消减了改变的冲劲。
长此以往,温室中的花朵将再也经不起风雨,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
理想在前,不懈奋斗。
立下远大理想,就要砥砺前行。
杜子美年少便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却一直怀才不遇。
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做了一个小官。
虽然官小位卑,但他却始终没有遗忘自己的匡世理想,一直艰苦奋斗。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没有躲避而是心系国难,奔赴前线。
“麻鞋见天子”,赢得左拾遗这一职,然而就在他以为要实现理想之际,因“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尽忠职守,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因而被撤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使如此,他仍坚守自己的初心,将诗歌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写下了“三吏”“三别”名篇。
虽然子美最后未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有着“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责任与担当。
他艰苦奋斗过,所以他无悔。
有梦想而不奋斗,则注定遗憾终生。
元嘉年间的武将刘义隆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
他也想像霍去病一般建功立业,封狼居胥山,成为年轻的冠军侯。
他的理想不远大吗?当然不是。
成为如同霍去病一般的武将,怕已经是绝大部分武将的毕生追求。
但他的下场是什么,——仓皇逃窜。
这就是有理想,有信念但不去努力的结果。
如若,刘义隆在立下宏大理想信念后刻苦努力,熟读兵书,坚持不懈,那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关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锤炼坚强意志,有奋斗精神。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只要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回望过去不是我们的目的,空谈口号不是我们的作派,我们要以行动来回应新时代,用奋斗来回报祖国。
将吾辈青年人的理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为祖国繁荣富强奋斗终身。
让理想之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