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狼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狼山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莱?”
“白菜,嗯,猪肉、白菜。
”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
”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
”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
”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
你摘公园的花呀。
”
“别人送我的,阿嬷。
”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
现在她干得最好就是这个。
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
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
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
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
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
“哦。
”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
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
”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
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
”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
”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
”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
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
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它的瓜菜不吃的。
”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
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
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
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
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
”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
“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
“嘻嘻,对了一半。
”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文字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莹放弃个人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B.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一个既忠于爱情又孝敬老人的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C. 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D. 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12.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⑴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⑵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13. 请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14. 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参考答案:
11. B
12. ⑴表现了莹对阿嬷的体贴、爱怜以及对祖孙二人间亲昵关系的享受、惬意的心理。
⑵ 表现了莹将要离开阿嬷时的依依不舍、牵挂担忧与愧疚不安的复杂心理。
13. ①温柔多情②孝顺善良③善解人意④有牺牲精神⑤有责任担当。
(每点1分。
)
14. ①白菜、玫瑰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小说分别以白菜、玫瑰设置亲情、爱情两条线索,展开故事,题目有提示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③莹为了阿嬷选择白菜、放弃玫瑰,阿嬷将平凡的白菜制作成宽慰失恋孙女的高雅玫瑰,白菜玫瑰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凝聚着感人的情感力量;④白菜玫瑰将莹置于亲情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内涵丰富,发人深思,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主题。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项,对莹的刻画,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况人物形象能力。
作答本题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以及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温柔多情,孝顺善良,善解人意,有牺牲精神,有责任担当”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
13.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小说标题的探究,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角度分析。
比如此题目有提示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白菜玫瑰”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凝聚着感人的情感力量;“白菜玫瑰”也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主题。
除此,还可以探究一下手法。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
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
“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
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
凤凰的别名是鸭鸡。
《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
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1. 对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 古人以鸡鸣励志,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不少人,有人还把“闻鸡起舞”的字画挂在书房里。
C.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鸡鸣能够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所以怕鸡,因此鸡被古人看做辟邪之物。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鸡”这一名字的来源,最早是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
B.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C. 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
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现在鸡文化已经完全过时了。
C.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鸡和凤凰就是一种动物,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讹传讹。
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C项,“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说法错误,因果不当,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最早是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说法错误,《本草纲目·禽部》
‘鸡’条是引用的南唐徐核的话。
可见徐核的说法比李时珍早。
C项,“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说法错误,“危害国家”和“妨碍主人”颠倒了。
D项,“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与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鸡文化已经完全过时了”说法错误,于文无据。
如“以鸡鸣励志”“闻鸡起舞”等精神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文中只是说“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鸡身上有些品质是凤凰所没有的。
D项,“这句话意思是说在古代鸡和凤凰就是一种动物”表述错误,原文中说“凤凰的别名是鸭鸡”,“龙鸡呈祥”中的“鸡”,其实是“凤凰”,不是文中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鸡”。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
同。
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