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
学设计
执教: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陈芬红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势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地球表面的形状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缘故: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要紧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制造了地表形状的差不多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势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要紧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腐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要紧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要紧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势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专门感爱好的话题,专门是今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如何样形成的,又是如何样改变地势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
本课要紧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势地貌的变化。
教学正是基于如此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在教学中,要紧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查找缘故,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势地貌的事实。
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关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要紧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专门是依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纳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势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势;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势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猛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如何样改变地势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明白得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势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状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猛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阻碍和改变着地势地貌。
教学预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势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势地貌?这些地势地貌是不是永久不变的?
2、观看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势地貌发生的变化。
3、借助多媒体资料认识火山也能使地势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势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势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缘故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课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阻碍?
(3)观看模拟实验录像: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
多媒体演示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海洋的过程。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看书本的变化。
图片展现雄壮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看地势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4、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势也在不断变化。
推测以后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所学知识并揭示课题。
2、避震知识介绍。
【个人简介】
陈芬红,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科学教师。
自1995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曾获柯城区第八届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新生代”(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教学观摩课及送教活动;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区各级竞赛中获奖。
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地球与宇宙科学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陈芬红
小学《科学》作为新课程是义务教育小学时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承担了国民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尽管只是基础与启蒙,但课程涉及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所涉知识领域十分广泛。
地球与宇宙科学包括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等,在该类课程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空间思维尚处于进展的初级时期,学生明白得较为困难。
在教学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规律,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关心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与空间思维来认识隐秘无穷的地球与宇宙空间,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宇宙空间与大自然变化的无穷魅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以便于学生的感知与明白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正确把握微观与宏观关系,让学生通过微观来认识宏观。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相对的。
相关于地球与宇宙空间浩淼而言,客观的宇宙世界是宏观的,学生现实生活认识是微观的。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领域中,有许多研究的对象是宏观的事物和现象。
这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有的只能观看到极少部分,如宇宙中的天体、星球等;有的全然观看不到,如地球的构成、地球板块运动等,加之小学生的空间思维十分有限,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微观的现实生活认知入手,把学生实际能观看的此事此物与宏观遥远的彼事彼物联系起来,沟通起来,形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宽敞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球和宇宙,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和宇宙空间的热情,进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制造力。
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势变化》一
课中,教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明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势地貌形成的缘故,关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导致地表庞大变化”是个宏观现象,既观看不到,又难以察觉,假如光靠教师讲解或阅读资料,学生是专门难明白得的。
教学时,教师能够通过指导,让学生把两本书想像成两块大陆板块,用两本书的相互碰撞模拟大陆板块的碰撞,观看碰撞结果,借助错位的叠层、互相的爬升等现象,体会领会山脉的形成(如喜玛拉雅山脉);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向水中吹气,使水运动起来,想像成两大板块漂浮在不断运动的软流层上,两张纸分离即大陆板块分离,形成裂谷;把一块长条形泡沫塑料块从中间斜着切开,两块小泡沫块上下、水平错位运动即两大板块的运动,再让学生观看现象,想像山地、峡谷、瀑布等地势的形成。
又如《是清晨依旧黄昏》一课,学生通过《昼夜交替的说明》和《如何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学习,差不多明白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同时伴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但要具体判定“当我们中午12时正在观看北京奥运会竞赛时,法国巴黎是清晨依旧黄昏?”就必须明白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借助这一科学知识来想像。
这时教师假如直截了当告诉学生:我们观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事实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学生一定难以明白得,教师能够依照学生坐车、坐船时,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体验,使学生认识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关系,从而推断地球的运动状况。
二、正确把握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让学生借助具体来认识抽象。
小学生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并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抽象思维仍旧占有专门大的具体形象性。
由于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宇宙地球等空间知识的高度抽象决定了学习的艰巨性。
地球与宇宙空间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假如教师就按课本言传口授,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明白得内化知识,即使通过强化经历也易于不记得,而且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索然无味,体验不到宇宙与地球的无穷隐秘,更加不能激起学生探究自然的爱好,与课程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
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现有认识水平及思维方式,采纳形象化手段,通过借助直观教具、模拟实验、多媒体课件等途径,破解时刻和空间的诸多限制,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内容变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内容,关心学生架起形象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
便于学生识记与明白得。
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势变化》一课,要在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上介绍地球内部状态,而地球内部结构在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中有,学生对此内容差不多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但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发觉,有的班级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把握得较差,有的班级学生把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按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的顺序清晰地讲出地球内部结构。
究其缘故,这一结果直截了当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关(由于小学科学教学在当前的教学安排中,仍旧处于次要地位,科学专任教师仍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仍有许多的兼任教师,因此科学教学成效差异性也专门大)。
有的教师对科学教学往往依旧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教学时,只要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地球内部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通过强化经历记住;而有的教师借助熟鸡蛋这一个体的直观事物,告诉学生,地球内部结构能够分成三层,类似与鸡蛋一样,并让学生通过观看熟鸡蛋的切面,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到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这一个体的直观形象,让学生不难明白得地球这一“庞然大物”的内部结构。
三、正确把握整体与时期的关系,准确定位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3-6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中学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求知欲,而中学科学课程承担把学生领进科学之门任务,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的明白得,小学科学课程是中学科学课程的基础。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尽管中小学教材中都涉及了地球与宇宙空间等内容,但这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是知识的加深、拓宽,是有一定梯度、螺旋上升的。
作为承担科学基础教育的小学科学教学,不能脚踩西瓜皮,而应站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准确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而准确定位每个知识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清晰地明白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极可能显现以知识为本而不顾学生认识水平的“拔苗式”教学。
如小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势变化》和中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都涉及火山和地震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整个知识体系的角度,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由于中学科学课程
侧重对科学的本质的明白得,因此教学的重点是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分析,让学生达到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火山与地震的案例形成缘故。
如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要紧是由欧亚两大陆板块运动造成的。
而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求知欲,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地壳运动会发生地势地貌的变化,火山和地震与地壳动动有关。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该知识要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假如有需要甚至能够依照学生的爱好,在课外延伸等方面作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