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限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年11月22日至23日,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

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全省各地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雏形。

顺德作为广东改革的“标兵”,在改革中对党政机构进行重组,原有41个党政部门大幅压缩至16个。

至于改革效果如何,还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

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解析“大部门制”改革的效果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为B项;A、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2.在国庆60周年庆典的群众游行队伍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巨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

这情景,不仅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且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坚强决心。

“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表明 ( )。

A.正确的意识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B.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C.只要有了正确的理论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关系
解析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选B项。

A项的说法否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C项的说法否定了实践的决定作用;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3.(2012·徐州模考)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B、C三项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项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 D
4.“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都是实践活动,三个“知”属于认识,材料说明没有这些实践活动,就不会产生那些认识,故选B项。

A项错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我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二者都很重要。

C项错误,认识不一定真实可靠。

D项不符合题干含义。

答案 B
5.“十二五”规划纲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一次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告诉我们(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真理是对历史的超越④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③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6.在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起草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和选聘了70多个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4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并广泛征求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其哲学依据是(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认识过程是
一种循环运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②没有搞清楚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③否认了认识的前进性。

答案 D
7.(2012·惠州一调)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③说法片面。

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8.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解析塑料袋的污染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是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答案 C
9.(创新题)漫画《没学会飞行就千万别出来》揭示的是 ( )。

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B.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漫画里老鸟“没
学会飞行就千万别出来”的“教导”割裂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在笼子里只有认识没有实践的小鸟是不会学会飞行的,故选D。

答案 D
10.从2011年10月25日起,沈阳市政府办公厅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使每一件实事都能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据了解,2012年实事征集工作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

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认识的主体是政府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认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②错误。

答案 C
11.(2012·肇庆一中月考)9月1日,在全国中小学开学之际,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表明
( )。

①认识的途径是亲身实践②必须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③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一定非要通过亲身实践,①说法错误。

答案 B
12.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

诗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选C。

A、B 两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的景色描写。

答案 C
13.(2012·徐州模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这是因为( )。

A.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B.真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A项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B、C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4.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说明( )。

A.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反复努力才能获得
B.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经过多次实践的反复,已经确定的真理往往被推翻
D.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否定过去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是指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而非几代人的反复努力,A、C两项说法错误。

D项观点错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理论。

答案 B
15.(2012·青岛模考)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就是说( )。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③要敢于否定,
树立革命批判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这种类型的试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从所引用的话自身的含义出发去做题。

②④说法过于绝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40分)
16.2011年9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结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的灵活性。

(20分)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

宏观经济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因此既要稳定,又要灵活。

(2)真理是相对的。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会一成不变,应灵活。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

17.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宇振荣教授合作完成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专题研究报告称,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

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郧文聚等在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态景观建设战略,内容包括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做好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示范、加快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科技支撑、把握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关键环节等4个方面。

请你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并阐述其唯物论和认识论依据。

(20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回答时首先要明确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注意联系有关唯物论、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其依据。

答案(1)增强有关部门领导的土地生态景观建设意识。

哲学依据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使新农村建设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哲学依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或物质决定意识)。

(3)针对“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有关部门要不断纠正错误认识。

哲学依据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如答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