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中山市东区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中山市东区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彼此开放才能相互激发和成长,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种思路的力量不在于其自我封闭起来并宣布其真理性,而恰恰在于其有信心和能力向别的思想开放,并且有信心和能力应对同样开放的别的思想。
只有在与别的思想的平等对话、交流和碰撞中,一种思想的价值或者无价值才能显示出来。
一种开放性的思想才是有可能不断完善和修正的思想,一个有开放性精神的人才可能是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的人。
不仅如此,开放性的精神还可以使我们具备一种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当我们见识和领略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和最高深的思想,那么一切平庸、丑陋和荒谬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冒充伟大就变得不可能,鉴别假币的最好方式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币。
在我们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这种开放的胸怀显得尤其必要。
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应当被视作妨碍和威胁中国哲学和文化生长的对立面,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也不应当被视作用来抵御西方哲学和文化的长城。
一种开放性的胸怀不仅要求把自身的、纵向的、内生的资源视作传统,而且要善于把他者的、横向的、外生的资源化作自己的传统。
传统上把中国的哲学研究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划分很容易制造学科壁垒并把三者理解为一种竞争甚至对立关系。
三者当然存在某种竞争。
但是要看到,任何不同的哲学之间都有一种竞争关系,竞争不仅发生在这三者之间,而且发生在三者内部。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传统内部都包含了非常不同的流派和众多的哲学家,它们之间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自然有着非常不同的观点。
在看到差异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不同哲学流派和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相互激发,以及在这种激发中不同哲学流派和传统的自我完善。
没有外在的挑战和激发,一种哲学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也很难有自我完善的动力。
一种哲学只有在向别的哲学的开放中和与别的哲学的对话中才能彰显出自己的意义或无意义、力量或无力。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也促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实上,正是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研究、吸收、回应乃至批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话语更丰富了,而且有了更强的适应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四十年的引进和研究之后,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路径、理论关注点、表述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学者直接转向中国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种不同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能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视野和气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一个流派的诞生和兴起都有其思想上和时代上的起因,但任何一个流派都不是终极的真理,总有后来者会在某个方面超越它,而之前的哲学也不会因为这种超越而完全失去其价值。
诚如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种时代性一方面刻画了哲学的历史性维度,另一方面也表征了任何哲学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正是哲学的时代性特征蕴含了哲学是有可能进步的事业,也蕴含了新的哲学产生的可能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永恒的因素,哲学的经典并不因为后来者的出现而褪色。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再返回经典、一再重读经典的缘故。
(节选自马寅卯《从西方哲学到汉语哲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开放性的精神,我们就能不断自我提升和进步,且具备更好的判断力和更高级的趣味。
B.不同的哲学和传统在开放和对话中能产生自我完善的动力,这有助于它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C.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保持开放,并且善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传统,就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D.不同哲学和传统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这决定了它们之间必须保持开放和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哲学应该具备开放的精神为起点展开论证,兼顾对中西方哲学的思考,思辨性强,逻辑严密。
B.文章的论证是以西方哲学和文化为参照,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完善应该具备的姿态。
C.文章采用事实论证,分析西方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话语和适应性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D.文章围绕哲学发展的特点展开论述,既分析了哲学发展的彼此开放性,又说明了哲学发展的时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识和领略人类思想史上最精微最高深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变得伟大,正如帕斯卡尔所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B.研究者们对庄子的“逍遥”、老子“道”的视角和观点的多元,恰能说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哲学的魅力所在。
C.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能不断完善中国哲学的研究,同样在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术训练也能影响到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D.尼采说“一个哲学家就是要于自身中克服他的时代,成为无时代的”,这与文中关于哲学时代性的观点相一致。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江诗事(节选)
王威廉
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
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
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
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
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
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
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
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
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
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
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
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
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
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
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
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
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
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
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
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
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
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
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
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
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
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
他的墓就在祠后。
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
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
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
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
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
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
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
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
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
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
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
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
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
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
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
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
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由人们对杜甫之死的疑问和看法写起,暗含杜甫曾经历了苦难,否定了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失之轻忽的态度,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B. 作者认为杜甫之死具有“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意思是说杜甫究竟死于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全国有八座杜甫墓祠,不能说杜甫一定死于平江。
C. 文章特意写杜甫塑像的色调一一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作者看来,这种色调恰恰属于杜甫,象征着杜甫在艰难之中忧国忧民的精神。
D. 文章最后写到的铁瓶诗社和一所学校,是前面内容的延伸,是文章思想的升华,用诗歌魂器和孩子笑声为杜甫精神做了形象而具体的注脚。
5.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写李白的文字的不同作用。
6. 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哦,香雪
铁凝
①台儿沟这座掩藏在大山深深皱褶里的小村,住着女孩香雪、她的女伴们以及十几户乡亲。
②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香雪和女伴们抓紧时间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火车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喜欢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旅客们爱买香雪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骗人或受骗。
有时香雪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③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里的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
”然后叉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三顿!”她们每次都理直气壮地回答。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
“那不是吗?”香雪指指桌角。
④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对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同学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
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
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
⑤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旱。
香雪在车站卖东西的时候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一只铅笔盆,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冲动之中,香雪跃上了踏板。
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
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⑥伴着香雪和女伴们焦急的呼喊声,列车无情地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
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香雪在西山口下了车,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却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
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⑦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害怕地缩起身子坐了下来。
在皎洁的月光下,她仔细端详着手中的铅笔盒: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
盖,“哒”的一声,它便舍得严严实实。
现在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⑧她站了起来,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她想:将来台儿沟的姑娘不用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一定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7. 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出台儿沟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 本文写了一个乡村女孩香雪的故事。
结合④~⑧的内容,在横线上概括故事情节,并在括号里用一个词写出香雪相应的心理变化。
故事情节:_________——香雪发现自动铅笔盒——______________
香雪心理:盼望()()
9. 香雪追求的是铅笔盒,在她看来,铅笔盒(即知识文化)能带给她什么?
10. 从文中看香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1. 你如何看待香雪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
少孤,鞠于外家。
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
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
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
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
谏章由阀门始得进而不赐对,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
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
”后默然。
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
”太后遽命辇后乘舆。
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
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
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
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使者日:“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
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初,太常议谥曰刚简,复改为肃简。
议者以为“肃”不若“刚”为得其实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B.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C.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D. 宗道在选调/久患铨格烦密/及知吏所以为奸状/多厘正之/悉揭科条庑下/人便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中国谏官制度源远流长。
B. 郎中,本为帝王的侍从,后各部皆设郎中,成为分掌各部要职的高级官员。
C. 临朝,既指国君临御朝廷处理政事,又特指太后摄政称制,文中指后者。
D. 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和“歌以赠之”中的意义相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宗道勤政务实,深受百姓爱戴。
他任濠州定远县尉时,派遣乡丁疏通治理了年久堵塞的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 鲁宗道敢于直谏,坚持礼法制度。
他直言武则天为罪人,借以警醒太后;他要求太后不能无视礼法乘辇先帝而行,使太后纠正了错误行为。
C. 鲁宗道为人刚正,痛恨奸佞权贵。
他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枢密使曹利用骄横跋扈,他对滥用权力为子谋取私利的权贵们也提出严厉批评。
D. 鲁宗道忠实坦诚,不肯欺瞒皇帝。
面对使者的提醒,他仍将微服去酒肆饮酒的事情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认为他可大用。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
16.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C.颈联处使用俞伯牙与钟子期和“霜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和蜀僧濬是人生的知音,都曾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
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和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17.诗的第二联中“挥手”和“万壑松”分别描写了什么?
18.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2)《春望》中写自己心念远方家庭安危,又自叹年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②疫情发生以来,至少98.0%左右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
③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
④借助这次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⑤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
⑥“公筷公勺”数十年前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
⑦疫情过后,全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也要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教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 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