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一、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填空、选择) 常识
1.四大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北宋毕昇)、火药(唐代炼丹家发明)、指南针(司南)。
2.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宋朝以后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3.日晷、古缶、古琴、卷轴画、青铜器、瓷器(第五大发明)。
4. 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二、绪论部分
1.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易经》: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
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3.八卦:乾(qián)——天卦像坤(kūn)——地卦像震(zhèn)——雷卦像
巽(xùn)——风卦像坎(kǎn)——水卦像离(lí)——火卦像
艮(gèn)——山卦像兑(duì)——泽卦像
4.文化结构层:
①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②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③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④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
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5.“中华”得名:“中”,意谓居四方之中。
“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三、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决定论
(1)含义: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简称“决定论”。
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经济制度
(2)局限:容易步入文化中心主义的假说;容易步入种族歧视
2.地理对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例)
(1)地理位置来看,它们都处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在北纬30度与35度。
(2)它们又都分别位于尼罗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河和黄河河畔的平原上。
由于与大河的明显联系,有人称其为“大河文明”。
例如①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
……人类文化始易萌芽。
埃及尼罗河流域,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
”
②白克尔《英国文明史》:
“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的粮食必然丰富,粮食丰富了,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智力活动。
所以,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它的文明也就越发达。
”
(以英国与古希腊为例)
英国:1.地理特点:
与欧洲大陆的天然屏障——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
2.影响文化:
(1)影响其具有可能适用与欧洲大陆完全不同的独立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规范形式以及文化传统。
(2)民族性格:保守,有耐心,他们对传统的东西有着深厚的感情,严谨刻实。
古希腊地理范围: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海,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
1.地理特征:希腊半岛,其中部和南部以港湾众多、海峡连绵著称为希腊文明提供了面向海洋的自然条件。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1)精神层面:大海给了希腊人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2)经济层面: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3)希腊学术的诞生:与外界的海上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增长了希腊人的见识,接触了城邦以外的文化,并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还给予人们较多的闲暇时间,以便于自由地追求各种学术。
(4)气候宜人,希腊人喜爱在露天活动。
(公民大会、奥林匹克)(5)希腊境内盛产色美质坚的大理石与精良的陶土,为发展建筑、雕刻和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概述: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13
疆域、政区——960万平方公里;民族、人口——56个民族,多民族国家;
地形、地貌——多山地、高原和丘陵,西高东低,“三大阶梯”;
气候——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文化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保守、土地感情、文化保存等、独立发展起来文化等等皆与地理环境相关。
1.中华文明的形成:
(1)发端:中国早期文明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的直接关系——黄土的肥沃性与易开发性
(2)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河南、山西、陕西、山东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延续性:指文化无突变、中断的稳定性。
3)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1.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杂多样。
2.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如: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燕赵文化——多慷慨悲歌
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P24
地理上: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中国——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
因此,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5)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国地处温带大陆,温带气候适中,就使中国民族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
”
4.总结:中西方地理VS文化
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
西方: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四、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有三大特点:P43
(1)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其完善程度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2)专制主义严密。
自国家之始,有奴隶主、地主阶级统治,其专制却一脉相承。
而后者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存在日益强化的趋势。
(3)专制主义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生活政治结构。
2.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3.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4.宗法制度
1)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2)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继统秩序和在宗族内部依血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权利和义务。
3)成因:聚族而居、流动性不强的定居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
安土重迁的传统,传统的农耕社会理想
↓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中国极不充分,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大量积淀下来↓
宗法制
4)产生及确立
产生:商代后期确立时间:西周
西周宗法制度最主要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名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度
5)对社会的影响:
1.统治者: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
2.社会组织: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3.在社会结构中:家→家族→宗族→村社→国家
6)宗法社会结构的特点:
①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
②封国制度不断
③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7)宗法制度的特点
一方面社会用自然的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五、中国文化根治的经济基础
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文学史上“复古运动”“古文运动”)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周边民族交流,开放的心态)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民本思想)
补充:中国封建庄园与与西欧封建庄园的区别
①经济形式:中国封建庄园是地主式经济西欧庄园制是领主式经济
②权利范围:中国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分离;西欧领主在庄园内的行政、司法等特权。
(农奴)
③人身依附关系:中国庄园多搞代役租;佃户而西欧领主庄园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2.中国商品经济的特点:
1)中国的农耕经济并非纯粹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其中也保留有商品经济一定的余地与比重。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2)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六、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1.文化交汇的途径:迁徙、聚合、贸易、战争。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
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
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4.西南丝绸之路起点——成都终点——印度
5.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战争)
1)文化特征: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城廊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得,婚姻仕进可荣;
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无城廊、耕地,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族善骑战,勇猛彪悍
2)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进攻与防御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①文化互补汉族学骑射、异域文化;游牧人学中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
②民族融合文明VS野蛮先进VS落后
6.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
1)游耕文化:它是人类学上的一个术语。
其核心要素是“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和“不定居的生活”。
游耕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
2)其特征为:
1〉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虫蛇死,以为肥”。
(李调元)2〉与汉族“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不同,游耕民族过着迁徙无定的游动生活。
3〉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水平:商品交换与手工业生产不发达,种植作物单一,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住宅简陋,保留原始婚俗风习等
3)南方游耕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由其经济方式所决定,南方游耕民族与中原民族不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双方关系总体而言较平和。
4)中原政策:怀柔政策与强硬镇压相结合。
7.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广绣
8.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右衽,无论男女都是左襟压右襟,衣服的连接处在右腋下方,所以称为右衽。
这也是汉服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2 )上衣下裳
3 )系有腰带
9.唐朝女装: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0.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
第一次:
时间:从汉代到唐代。
外来文化主体: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内容: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给其它文化系统。
第二次:
时间:从明万历年间
外来文化主体:欧洲、美国、日本文化。
内容: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及自然科学。
七、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知识
1.园林的分类按所属关系分:
皇家园林(皇帝、皇家私有)寺观园林(名贵花木)
私家(贵族)园林(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谢灵运)陵寝(寝庙)园林公园(北京中山公园)
2.中西园林特点对比:
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中国: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以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
中国园林最大特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3.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6
筑山——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理池: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植物
动物
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使它具有双重的作用。
匾额、楹联与刻石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创作自然,借景寓情(形神情结合)
5.中国园林创作的章法五要——五避
1)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曲径通幽、一步一换形讲究景中有景,一步一景。
中国园林的含蓄美。
2)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中国园林的自然美。
3)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中国园林的和合精神。
4)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5)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6.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八、中国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1)果腹层:构成:广大最底层民众
(2)小康层构成:城市一般民众,农村中的中小地主特点:初具文化色彩
(3)富家层:构成:中等官僚、富商特点:从倾心关注外部世界到讲究饮食艺术
(4)贵族层:钟鸣鼎食构成:名望贵族特点:贵族气派,鲜明的私家风格厚重的文化氛围
(5)宫廷层:构成:皇族特点:华贵尊荣、威风八面的皇家气派注重“祖宗之制”和“家法”,礼仪与程式化
2.八大菜系
①鲁: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
济南菜:济南、德州、泰安一带的菜肴胶东菜:福山,包括青岛、烟台一带的菜肴。
②川:宫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灯影牛肉、酸菜鱼、水煮牛肉、怪味鸡
成都风味重庆风味
③徽:“火腿炖甲鱼”“无为熏鸭”
构成: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
④闽:佛跳墙醉糟鸡太极明虾
代表地:福州、泉州、厦门
⑤苏:清炖狮子头松鼠桂鱼盐水鸭
构成:苏州、扬州、南京、镇江
⑥湘:剁椒鱼头、安东子鸡
构成: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湘西山区
⑦粤五蛇羹盐焗鸡烤乳猪
构成:广州、潮州、东江
⑧浙: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菜焖肉
3.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4.酒文化
1)酒品: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果酒、露酒和药酒。
2)白酒香型:
贵州茅台酒(酱香型) 山西汾酒(清香型)
四川五粮液(浓香型) 广西桂林花酒(米香型)
6.茶文化
1)品种
绿茶不发酵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蒙顶
红茶全发酵滇红英红
黑茶云南特有地方名茶
青茶半发酵功夫茶(品)
黄茶须闷黄三天君山银针茶
白茶银针页眉寿眉
2)中国茶道基本精神:和静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