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颗钻石》教学心得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同学情感。

三班级的同学虽对童话有着深厚的爱好,但他们对知识的把握仍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同学的留意,诱发积极情感,首先需要要创设具有吸引性的情景让同学自己置身于故事中。

我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是这样创设的:首先出示了四个词语“旱灾、干枯、干枯、焦渴”,让同学认读并留意其中的关联。

当同学有肯定的感知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文字,并让同学把这四个词语填入合适的位置,这样同学既能精确辨析这四个词语的用法,又奇妙地将同学引入课文。

接着我又利用凄凉的音乐为背景,选择了一些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反映旱灾的'图片,并把图片与文本融为一体,引导同学有感情的地朗诵这部分,使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同学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存的盼望,有了水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

使同学身临其境,诱发同学的情感。

二、研读语段,感受爱的能量。

语文课本,首先应是读本,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同学始终保持读的热忱和渴望。

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使同学对读本有整体的感知,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同学喜爱的童话故事,已经积累了肯定的阅读阅历,再加上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

因此,同学对贴近他们生活的文本有深厚的阅读爱好,从反复的阅读中,他们对这一同龄人的特点也会有一个粗略的感受,但这样感受到的小姑娘的爱心,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要使同学对爱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需要从研读语段入手。

在此,我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让同学采纳不同形式的朗读,从读中去感受爱心,从读中去查找奇妙、令自己感动的缘由,然后,让同学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过程。

其次,我以引导同学想象为支点,抓住文中的可发挥空间,让同学想象小姑娘会到哪儿去找水?在找水时会发生什么状况?妈妈在把水递给小姑娘喝时在想些什么?以及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内心的想法。

让同学在想象中走近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去感悟一份份沉甸甸的爱。

这样,同学的思维、情感在适时的教学点拨中渐渐清楚,更加丰富了。

三、围绕内容,细心设计课件。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一些语句需要同学找读。

比如,让同学找出最让感到奇妙的地方——即水罐所发生的一次一次奇异的改变,指导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同学汇报沟通的时候,大屏幕上总会适时涌现相关句子,并依据同学回答的发生这些奇迹的缘由也会即刻链接到相关的句子,从而引导同学抓
住关键词句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

同学找得准,读得精彩,课件反馈实时。

在制作课件时,我力求有用,从幻灯片模板的选择到音乐的插入,包括每一个图片、每一个字词的动画设计,都表达了“服务于课堂教学”这一理念,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个声音是杂乱的,幻灯设计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不扰乱同学的留意力,使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围绕教学内容,细心地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也是我在上课时做得很好的一个环节,虽然在制作过程中是麻烦了点儿,但是运用时却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最重要的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这也是值得的。

四、妙设问题,花时少收效大。

问题琐碎,繁复、肤浅是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缘由,备课时,我的方向很明确,就是首先找到教学的重点,然后以重点为目标去寻求解决重点的捷径。

这条捷径就应当是设计有思索价值的关键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

在研读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后,我把目光锁定在“从水罐的一次次改变中体会爱心的奇妙能量”这个教学重点上。

要解决这个重点我可以怎么做呢?经阅读发觉,水罐的改变贯穿了全文,是课文的一条明线,同学只要仔细阅读文本,要解决“课文涌现了哪些奇妙的景象?”也就是水罐发生过哪些改变,是不难的。

这问题虽浅,但它有效地引领同学认
仔细真地走进课文的整体阅读中去。

接下来,要体会水罐的改变是爱心的能量使然,却是有点困难的,由于文章没有提到“爱心”二字。

但恰恰是由于课文没有提到,给我们制造了渐渐深入的探究空间,于是就有了让同学再次回到文中去阅读,寻求“这些奇妙的景象是在什么状况下涌现的?”的第二个问题了。

在“当时情景”与“改变的景象”都在同学的阅读探究一一获得后,一条清楚、分明的线索便涌现在同学的眼前。

再往下的学习,同学便集中精力去进行有思索价值的深入体会和感受了。

同学在老师设计的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中,从中体会到小姑娘孝顺母亲,怜爱小动物,〔母亲〕关爱女儿,〔小姑娘〕怜悯路人,最终发觉支撑母女俩这一切行为的根源就是“爱心”,至此,主题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时少,收效大,同学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