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
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
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
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
(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
(一)学习前两句。
师: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
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表达的情感。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醉”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板书:歌舞)
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
】
(2)这就是原本的北宋疆土,金兵入侵后这么大一块地方被占领,南宋的皇帝一路逃啊逃,最终定都临安。
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
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
这里的“西湖歌舞”绝
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而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愤怒、悲伤)
3、有感情地朗读。
(1)让我们一起愤怒的质问。
(指名读)
(2)让我们一起悲伤的担忧。
(指名读)
(3)教师引读。
(齐读)
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只顾纵情歌舞。
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二)学习后两句。
师: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师:现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这句诗中用的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
(板书)“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
“醉”
不仅仅指陶醉,喝醉。
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师: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
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
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
板书(辛辣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
3师:每逢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思考:
(1)师:诗人林升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
让人读起来稍显憋闷,不畅快。
现在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林升这个人。
(板书:作者)
(2)出示林升简介。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是对林升的最高赞誉,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只一届文人,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
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
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由此可见,这林升是何等的忧国忧民啊!(板书:忧国忧民)【作者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以及感受诗人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师:这首《题临安邸》有的人从诗中读出了愤怒、悲伤、忧愁。
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种无奈,读出了林升作为一届文人,面对时局时的那种无力感。
下面我想带着我的体会,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吗?
……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会,带着你的独特体会去大声朗读吧。
给大家朗读两遍的时间。
2、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四)、总结。
板书总结: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通,读懂,读透了。
在此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了我们大忙。
这两项工作也是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所必须做的。
四、拓展阅读南宋爱国诗词。
师:今天既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宋朝的历史。
南宋王朝,始于赵构,一朝九帝全无作为,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
曾有诗词云: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
好一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道不尽得屈辱与警醒,在这独
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他们有着不完整的国,不完整的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抒写铁马金戈、家国情怀的旷世名篇。
让我们一起欣赏排在前五名的诗词。
(一)《过零丁洋》。
第五名是南宋大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达诗人誓死不降、一心决死的爱国心。
(二)《满江红》
第四名是千古名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师: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千古名作。
好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洋溢着誓死杀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三)《州桥》
一说起范成大,大家的肯定都会想到他的《田园杂兴》,不过这位南宋诗人也写出过极好的爱国诗词。
而其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这种无能无力更让人觉得悲痛不已。
(四)《示儿》
师:排名第二的就是上节课学习的《示儿》,陆游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存诗9000多首,其中不乏爱国之作,请大家齐读。
(五)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
师:排名第一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报国无
门的悲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
】
五、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
1、师:南宋爱国诗词浩如烟海,让我们把今天这节课作为我们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的第一站,之后每周的校本课上,我们将逐一去品读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爱国名作。
2、作业:
(1)、每人积累两首陆游的爱国诗词。
(2)、查阅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
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
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
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
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
(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
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
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
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
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
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
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公开课教案第【3】篇〗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指导朗读、背诵全诗并能默写,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在听和读中去体会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在读、唱、舞中巩固加深等。
3、情感与价值:启发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会背写全诗,并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准备好录音、提前预习诗词。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组织:齐唱《中华民谣》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曲《中华民谣》,感叹的是“青山依旧,人却已去”,唱尽了“时光匆匆,岁月流连”,作词者引用了一首古诗中的的原句?那是——山外
青山楼外楼(学生答)。
二、新课学习:
(一)作家简介:
师:对,这是哪首诗里面的呢?——《题临安邸》(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并继续发问,那是谁写的啊?——(林升)板书。
师:谁来说说林升是个什么样的人?
(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林升:字梦屏,南宋士人,擅长诗文。
)(二)生字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都做好了预习工作。
同学们能写吗?
生:“能”
师:“我也相信大家能,其实不妨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能。
我已经提前写好了这首诗,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评改一下”
请一位学生指出教师的错字。
教师引导其实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这首诗要掌握的生字。
请拿出课堂笔记本,跟我一起来写下。
边拼边写。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查资料的情况。
组上词语。
拿出声音男女交换拼读。
邸、熏、杭、汴
(时间估计:5分钟设计目的:主要是解决生字问题)
(三)疑难攻关:(写作背景、全诗译文、中心思想、关键解析)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关于此诗的语音介绍。
之后结合你的对本诗的预习,来说一说你对本诗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不解之处。
(另听到诗人朗读诗的时候,请同学们不妨小声跟读一下)
(时间:5分钟)
1、中心思想分析:
学生甲: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的语音介绍,我明白了——全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写了西湖美景及权贵丑态,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权贵们的无比愤怒和对国家无穷忧虑。
学生乙:……
师:我们暂且不说对与否,要理解这首诗,自然得先译好这首诗,再结合历史背景才能做到。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翻译。
教师明确:译文: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高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春风把权贵们吹得醉醺醺的,竟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师:译得不错。
这首诗的语言比较直白。
但不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是不能够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
在语音介绍里面就对历史背景作了表述。
那刚才的同学所说的中心思想,你们同意吗?
写了西湖美景,美在青山外有青山,美在高楼林立,美在歌舞,美在暖风。
一切美得让人沉醉。
美得让人回到了北宋的故都。
写了权贵丑态,丑在他们忘记了国愁家恨,连皇帝都忘记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兄长还被俘在金国,只知道享乐,不顾国之发展,不顾民之安危。
美与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表过了诗人无比的愤怒——西湖歌舞几时休?和无穷的忧虑——直把杭州当汴州。
怒在这些权贵们不顾国顾民,只顾自己,忧在国之安危,民之安危。
(时间:5分钟)
2、重点疑难问题集锦:(那同学们的问题呢?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圈画,没提出来的由教师提出来让学生帮解)
(1)、诗题的意思是什么?: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几时休”意思是在问谁?——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3)、“暖风”指什么?——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4)、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为何用“熏”不用“吹”:因为这风里夹杂的是浓浓的统治者,权贵们的苟且偷安,纵情声色,淫靡之味。
让清醒的人们及老百姓们受不了。
用吹,则没有这种感觉。
(6)、“游人”这里是一般的游人吗?——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7)、为什么要把杭当成汴?
汴:
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5分钟)
(四)朗读指导:
了解了此诗的主题,现在我们要在读中去加深理解。
谁能说下,朗读古诗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情感——要通过节奏、声音高低变化、动作表情来体现。
师:同学们说得好,现在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再听下录音读和老师读。
现在我再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教师多了表情和动作)
师:大家说得很好,现在由我来读题目和诗人,四个组各读一句诗。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六)唱之、舞之:
师:当然了,对于古诗的记忆和理解呢,我们除了读还可以唱,还可以舞。
比如:
用《女驸马》来套这首诗。
我唱第一句,同学们接一下。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下配乐的唱法。
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几个基本的手语动作,边听边加上动作。
带着无比的愤怒与无穷的忧虑去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
三、课堂拓展及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联系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来谈一谈与我们当今学习的关联吗?
学生: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图一时安乐,要勤奋学习,为将来打算。
说得好,今天的作业就是默写这首诗,并写写本诗读后感。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