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适用性初探——以马头墙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适用性初探——以马头墙为例
摘要:徽派建筑因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外观形态,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和物质
财富。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将徽派建筑元素进行了现代
演绎。

文章以马头墙这一典型徽派代表元素为契机,阐述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以期探讨徽派建筑元素发展中的现代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徽派建筑;传统元素;现代建筑设计;现代适用性
徽派建筑是由徽州特有文化思潮和独特地理环境所铸就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
的民间建筑,其清新质朴的建筑格调主要是受到了传统地方文化和山区生态环境
的影响,而马头墙的诞生演变也同样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马头墙的组成形式极
其注重规划的统一性及和谐流畅的整体美感,这与当时徽州盛行的思想文化有着
莫大关系,徽州地区是封建宗法制度理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马头墙追求规整的
排序组合就是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古代徽州人对封建的风水文化深信不疑,
他们崇尚追求井然有序并富有层次感的建筑外形轮廓,认为毫无章法的排列会直
接影响到宗族的兴衰。

显然,马头墙蕴藏着淳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徽派建
筑的灵魂,也是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1徽派建筑元素分析
1.1以马头墙(封火墙)来划分的建筑体量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这句诗描写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古居特
有的建筑格式,诗中提到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它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
计给人无限遐想,马头墙因其别致的造型和特有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被视为
徽派建筑中的经典(图1)。

图1 马头墙
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等,指的是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
房屋顶端部分,其正面轮廓视觉效果呈现为阶梯状,大概形状神似马头,所以被
称为“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防火墙,顾名思义,马头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功用。


实任何建筑的某一个细节构造,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条件,马头墙的诞生也不例外,由于徽州地区地处东南山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多雨、多风、易潮湿,每当狂风暴
雨来袭极易造成房屋毁坏,屋顶的瓦片也易被大风吹翻,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砖墙瓦顶较为实用。

再者,徽州地区以山地居多,多山多树,平地较少,受到这样的地理环境制约导致建筑用地较匮乏、选材较单一,就地取材,建筑结
构基本都是砖木结构,且人们大多聚族而居,民居建筑密度较大,这时山区木质
结构的房屋防火性能差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为了预防火患,马头墙适时而生了。

历史上对于马头墙的形成有着确切记载,在《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中提
到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韵为了使徽州府城内建筑的防火问题得以解决,而
创制了“封火墙”。

据说当时的徽州府城内火灾频发,因城内房屋多为木质结构,
所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专门的消防人员和有效的消防设施,甚至于除了拿水扑灭别无他法,失火后果之凶险便可想而知。

因此为了尽量
避免火灾的发生和减轻灾后的损失,徽州知府何韵努力潜心进行调查和实地勘测,提出了每五户人家为一小组,合资共同修筑“火墙”来抑制火势蔓延扩张,并下令
在全徽州地区强制执行。

这样的方法果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快徽州府城就修
建了数以千计的“火墙”,有效降低了火患发生的比率。

由于何韵创制推行的“火墙”能够行之有效的起到隔断起火的源头、控制火势蔓延的作用,后人便称之为“封火
墙”。

这样一来,使人们认识到了封火墙的防火优势,所以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慢慢演变成各家各户都开始建造起封火墙。

经过岁月的打磨,封火墙除
了上述的实用功能外,后来徽州的能工巧匠们对其进行了修饰美化,赋以装饰性,它抽象的造型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远眺看似高昂的马头,附和了人们趋吉辟凶
的审美需求,故又称之其为“马头墙”。

马头墙兼具着实用和美化功能,它的设计
展现了徽州人的聪明才智,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宅邸因马头墙的设计增添了艺术美感,实用与审美并存的设计,让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中防火设施都很完善,马头墙渐渐
失去了它防火的功效,它身上的地域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现代建筑设
计中关于本土风俗文化特色的展示也被重视起来,从“封火墙”到“马头墙”,马头
墙的主要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当年单纯的防火作用转化成现如今的以装饰为主,而且几乎成为了传统徽派建筑最为重要突出的造型元素。

2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现代演绎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
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
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
模式,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

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时代。

建筑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
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
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先如今已有大量将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应用到现代建
筑中的实例。

而马头墙是这些新徽派建筑最典型和直接的外部形象符号。

正如一看到石缸、荷花,自然而然我们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带有中式风情的空间,正如一看到马头墙,我们会映照出徽州的窄巷,这正是利用我们心中已有的
文化环境,在外部符号性建筑语言的提示下所映照出的整体情境,而在现代建筑
已然不太可能大规模造园的情况下,运用提示性符号成为一个惯用手法。

马头墙
在现代建筑中,已经褪去了传统的防火功能,却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增强了建筑
的透视感和层次感。

现代建筑因为建筑技术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建筑体量和比
例也与传统相差较大。

所以,在现代建筑中,马头墙的比例和位置、叠落,都要
和整体比例一起进行推敲比较。

其次,马头墙的形式也应抽象出其特有的神韵,
做到神似而形不似。

通过线脚的比例、色彩等元素,来唤起人们对徽派建筑的回忆。

如万科第五园,汲取了马头墙的建筑符号,简化处理,营造了具有徽派建筑
风格的又时尚简洁的建筑环境。

(图2 )。

图2 万科第五园中的马头墙
3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实证
3.1建筑实例—万科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项目是2005年,万科地产在坂雪岗区域规划开发的又一大规模居住社区。

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北京四合院
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
新中式建筑特色。

万科力图在中国民居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依寻“岭南四园”的
思路,建造了崭新的住宅小区一万科第五园,其意是想在“岭南四园”的基础上探
索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现代生活模式,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

在院落上,利用现代生活观念及方式对原始院落空间的进一步重塑,为业主
提供更多、更大的与自然结合的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现代的居
住观;而在单体上,则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
再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及手法运用,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从规划到单体,第五园的整个建筑风格不仅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既很好的保持了传统建筑的
精髓,又有效地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精髓,又有效地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

建筑单
体设计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建筑符号,而是突出建筑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3.2马头墙的运用手法
由于现代住宅结构和材料的改变,尤其是新的建筑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马头
墙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功能。

对其的创作与创新应该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现代形式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协调,追求既保持了传统的建筑
特征,又具有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马头墙在处理手法上具体
有以下几点:
1)抽象简化
这种造型处理的变形方式是对马头墙的形式进行抽象提炼,并在实际应用中
应做极大的简化,取消瓦脊,用镶灰边略作直线转折的墙,或者干脆只用灰边来
替代。

这种手法简化或取消了传统建筑中繁琐的装饰构件,抽象表达了传统建筑
的主要构成部分,以期获得了简洁明快、构成感强烈的现代建筑特征,使马头墙
作为徽州代表文化符号及象征的意味更加明显。

2)作为立面体块的层次与变化
这种变形将马头墙作为一个立面要素来对待,;利用体块的加、减并通过马头
墙的延生相互连接来获得丰富的形体造型并使得立面造型富有层次与变化。

3)传统符号的提取拼贴
这种设计手法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内在根源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在万科第五
园的设计中,大量应用了马头墙的符号,再重点配合中国传统庭院等元素的创造
性运用,造就了一个现代感很强,但是又充满民族韵味的居住建筑精品。

4)隐喻手法的运用
通过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对传统形式进行高度地抽象简化和加工,抓住其内
在的精神,并保持原形的整体突出特征,达到联想隐喻的效果。

4 传统徽派建筑元素的现代适用性思考
现代适用性,是探讨分析传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大家关于对于现代
适用性,就是关于人们现代所利用的传统的、过去的元素、技术、文化等是否符
合现代人们的需求、审美、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

现代适用性是传统建筑元素的
重要属性。

目前国内出现大量建筑套着传统的外衣,生硬的穿插马头墙现象。


统徽派建筑孕育在青山绿水中,融合了人们对宗族、风水、生活、情感的各种理
解和需求。

建筑一旦脱离了周围的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于在徽州新建
的徽派建筑,具有得天独到的自然环境。

而对于非徽州区,如何正确理解、抽象、提炼、应用徽派建筑元素,任重道远。

我们不得不去探讨传统徽派建筑元素的现代适用性。

对于适用性的理解而言,传统的是过去的,是适应过去的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现代建筑要创新,同时也要延续传统的优秀做法。

这就要我们研究传统与现代之间应该怎样融合的
问题。

如今新徽派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简单的拼凑传统元素,而并非传统
元素的现代创新。

我们要理解传统建筑,继承优秀传统,首先我们要了解传统建
筑存在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原因。

同时,我们也要非常清楚,我们对于传统,完全复制的绝对不是经典。

在现代建筑中看到传统建筑元素似有似无的影子,通
过比例、色彩、空间感受等现代建筑语言,唤起人们对于传统的记忆,而非具体
的直观形象感受。

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建筑师的创新,而非简单拼凑。

5总结
由马头墙这一元素延伸到对传统徽派建筑元素的现代适用性的思考,是需要
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比较、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不能信手拈来地将各种徽派元
素胡乱拼凑,对于不适合使用这些元素的建筑,我们要果断摒弃,通过空间和环
境氛围的营造,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生
活习惯和使用需求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周蕾.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2]单德启. 村溪天井马头墙[A]. 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3]梁琍. 新徽派建筑初探[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牡会科学版),2003(4);
[4]吴振垠. 皖南地区建筑创作中传统元素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5]朱永春. 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1): 76-81;.
[6]房妍. 马头墙意境之美创造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5): 84。

作者简介:史霁(1991-09),女,汉族,籍贯:江西省南昌市,学历:硕士
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