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社科队伍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哲学社科队伍的建设
发表时间:2010-11-17T13:38:03.9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7月上旬刊供稿作者:邹波郑晓峰吴正凯
[导读] 本文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社科研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邹波郑晓峰吴正凯(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社科研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社科队伍建设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加快培养社科教师的初浅看法。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立项课题
黔东南民族职院是我省组建较早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业务指导下,发扬“厚德笃行、自强不息”的精神,学院从组建期初不足2000人的在校生发展到2009年近10000学生的规模,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成立八年来,学院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已允许开办的高职专业30个,教职工也由合并时的480人增加到了527人,在专任教师290人中,人文类教师66人。
民族职院在办学实践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个性获得发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社会反响较好;新兴的民族职院正以生机勃勃的姿态显露黔中大地,在贵州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哲学人文社科是我院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为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我院高度重视人文社科教师队伍建设,建院以来学院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师生们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实行奖励。
为让广大教师拥有自己展示学术成果、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学院在2004年经贵州省文化厅部门批准创办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
民族职院通过几年奋斗,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精神前所未有,科学研究的干劲前所未有,课题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们发表的论文和不同级别社科成果奖频频获得,学院社科团队呈现雏形,哲学社科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 社科队伍现状
在学院66名从事哲学社科课程教学及研究的教师中,从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1人,占1.5%、硕士研究生(含在读的5人在内)8人,占12.1%,本科及大普53人,占80.3%,专科生4人,占6.1%;从职称结构来讲有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31人,中级以下职称12人;再从教师年龄结构分析这些教师平均年龄42.9岁,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6人,占9.1%;35-49岁教师54人,占81.8%;35岁之下的教师6人,占9.1%。
2 学院成立以来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所取得的成绩
民族职院组建八年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们为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新时期高校合格教师,他们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申报和尝试人文社科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还荣获省市(州)级优秀成果奖等等。
最近三年来间我院教师取得教育部社科立项课题1项、教育厅4项、州社科联2项、学院课题11项;据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统计:2002——2009的七年间学院以《上善若水-侗族传统道德教育启示》和《侗族教育史》为代表的2部专著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上善若水-侗族传统道德教育启示》在2006年的社科成果参评中荣获全省高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以“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为代表的共9篇论文分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部思政司、自治州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社科成果奖,值得骄傲的是在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活动中我院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奖的单位;除此之外,我院这支社科队伍还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哲学社科论文132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1篇。
3 队伍建设和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近年以来,虽然我院社科队伍建设在学院党委正确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队伍实力还不强,整体素质不算高,立项课题和高质量成果少,社科队伍建设及发展后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科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民族职院是本世纪从州属几个中专合并组建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学院社科队伍教师的年龄偏大,81.8%的哲学社科教师年龄在35-49岁之间,25-35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极少,在已立项的课题中研究团队也往往难以达到合理的年龄梯队要求,学院整体社科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3.2 从事社科研究的领军人物太少民族职院哲学社科研究领军人物少。
到目前为止学院能主持承担课题研究的人员不足10人且大多是承担行业和院级的课题,骨干的、拔尖的课题研究人员寥寥无几。
我们的感受是:凡是上级有组织申报课题的通知下来科研处困惑的是宣传之后无人申报,多年来我们只能采取广泛宣传和重点动员相结合,渴望重点有突破。
3.3 社科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学院社科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是本科层次,不少教师的本科学历还是近年来通过非全日制教育方式获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总数不足15%。
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教师历来未涉足过科研,他们不懂得项目申报,如何申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等,总之,科学研究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陌生的一件事。
3.4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院开办专业不断在拓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在增长,而哲学社科教师的人数基本没发生变化,新招考进来的年轻教师大都是专业技术课的紧缺师资,这就导致现有的哲学社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要克服困难,不得已每位教师都得承担周学时12-20节的授课任务,这就客观造成在社科研究上他们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3.5 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我院社科队伍多数教师都没有科研经历,仅有的几个由学院教师主持的社科课题能参与的教师有限,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外出培训、研修的机会太少。
目前学院还没有刚性的制度要求教师必须完成多少科研工作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仍属教师们自愿和爱好驱动。
学院科研氛围不浓厚,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4 几点思考
4.1 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为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哲学社科教学科研队伍,学院应在目前控制10000名左右在校学生规模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采取未使用的空编适当争取吸纳高学历年轻的优秀毕业生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院要调整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使哲学和人文课程的教学分散在多个学期,减轻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腾出必要的时间让他们开展
科学研究。
4.2 加大对社科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在参与社科研究中得到锻炼科学研究对于从中专升格而来所占比例较大的哲学社科教师队伍是陌生的,绝大多数老师们从来就没接触过科研工作,一到省州课题申报通知下来他们不知从何着手,因此,学院应加大教师们培养的力度,一来可以采取请专家进来作“哲学社科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二来可以分期分批安排老师们外出研修学习和锻炼提高;三是努力争取省州课题立项单位政策倾斜使我们教师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4.3 出台更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让他们自觉课题课题研究民族职院即将走过10年的历程,就成长的过程讲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是从摸索学习阶段逐步走向了成熟,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是职院人当前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
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强的社科队伍是学院申报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必备条件,为提高我院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探索和借鉴先进学院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激励政策和教师科研工作任务任务必将会推动我院的科研工作发展。
4.4 发挥现有的社科研究能手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带动
说实话,当前民族职院也有少数教师科研工作已走上路子,部分教师还主持或正在主持省州一级的研究课题,他们是我院社科研究的能手和带头人,学院应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和鼓励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社科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人人都有锻炼机会。
4.5 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崇尚科学,让他们积极投身社科研究工作中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校人才济济,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和理论研究的阵地,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及科研,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好知识而且要开展好科学研究、要切实做到将我们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课堂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除此之外,在学风校风上学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崇尚科学,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广大教师们积极投身于社科研究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