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教师“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推进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地实施,提高劳动教育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我区开展了义务段新时代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进行了“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研训赛一体化”的实施,创新了教师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增强了培训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概念解读
作为汉阳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途径的一次探索,我们区开展的“研训赛一体化”教师研修模式,是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由主管全区师训与教研的两个部门——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科中心通力合作,结成师训共同体,由区教科中心学科教研员领衔培训课程设计,教师进修学校在保留原有师训工作优势的基础上,主导培训过程落实,双方共同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将教学研究、专业培训、评比竞赛融合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与实施。
“研”,即开展课题研究或专题研讨,引导参训教师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小课题研究,聚焦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难点,以学区为单位找准研讨方向,确立研讨主题,设计研讨路径。
“训”,即围绕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地实施,拓展教学教研思路和推广优秀教学策略。
“赛”,即开展优质课,如优秀论文、课例、案例、微课以及创新技能等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既是教师专业技能展示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二、“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落实“研训赛一体化”培训策略,保证培训获得圆满成功,在首次培训活动时,我们便制定了培训的总体目标,即提升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具体目标为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与实施原则;学习内容和要求则是通过学习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价策略,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
为了培训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开展“研训赛一体化”教师培训活动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五个实施策略。
(一)倡导一个理念:“可以不专职,但不能不专业”
为帮助劳动与技术教师专业提档升维,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培根固本,我们提出“可以不专职,但不能不专业”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旨在增强学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从专业能力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关注的重点目标之一。
因为,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的要求出台时间很短,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非常欠缺,是不争的现实。
以我们首次组织的研训赛一体化教师培训活动为例,全部参训教师共45名,专兼职组成人员结
劳动教育教师“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探索■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科研中心文斌
劳动教育
构见下表。
学段小学初中
人数
32
13
专职数
3
4
专职比
9.36%
30.77%
平均工
作年限
27
24
兼职学科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
音乐,美术,科学,科技,
信息技术
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体
育,学籍管理
从表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区劳动教育必
修课专职教师少,多由原来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担任,且年龄偏大;兼职教师多,且学科分散。
预期近几年劳动教育教师兼职状况还会持续。
教师的专业内涵,包括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
教师要在课堂上立足,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基础。
无论任教哪门学科,教师一旦走进课堂,便要尊重学科的专业性,尊重课堂里每一个灵动的生命。
因为,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培训目标、知识体系与教学要求,劳动教育学科也不例外。
如果以兼职之名,敷衍对待,偏离劳动教育目标,就失去了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所开设的意义,也是对师生生命的浪费。
基于此,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便成为研训赛一体化培训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
(二)坚持两条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意思。
一是将理论进行实操性解读,如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解读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员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方法,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更容易理解,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对接”。
二是教师将“对接”进行内化,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形成自己的课堂实践和教学行为,然后用课例展示的形式,呈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2.培训与教研相结合。
学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理念,优化实践应用。
以专题报告为主的劳动教育通识培训,采取的多是与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如课堂观摩、专题沙龙、校本教研、学区研讨等。
这种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更能聚焦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更能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深入研究探讨解决之道。
立足于培训成果的消化吸收,教师能更快地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教学实践,从而学会自主解决疑难问题,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自我的专业化发展。
(三)跟进三项措施
为了避免学而不用和学而怠用的现象,我们采取了三项跟进措施,以保障研训赛一体化教师培训的成效。
1.联合视导,跟踪学员教学实践。
教研员每周下校调研必听学员的劳动教育必修课,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查看学员的教学记录,如教学计划、教案、学生劳动成果及评价等,评估教师的培训成效,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指导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对接”。
2.校本教研,发挥学员辐射作用。
由于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刚刚开始,惠及面有限。
比如去年的培训,因名额有限,每校一名教师,仅45人参与了培训。
实际上,2021年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达340人,有87%的兼职教师尚未接受区级及以上系统的劳动教育培训。
所以,发挥学员在学校的辐射作用,运用培训所学组织兼职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校本教研,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制订劳动教育校本教研方案,并用“飞行检查”的方式,即各校上报校本教研时间,教研员随机抽查并参与反馈,扩大培训的成效。
3.学区研讨,提升学员研究能力。
学员以学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区的资源特点及学情状况,聚焦劳动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培训所学,开展研究式合作学习、联合式专题教研等,深化劳动教育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四)研修四类课程
培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
因此,我们坚持课程内容指向劳动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形式要体现劳动教育特点的理念。
在设计培训内容与形式时,既有专业理论的引领,又有包含来自实践的智慧,总体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
劳动教育****************
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目前设计有如下四类课程:
一是专题报告。
聘请大学教授、专家等作教育政策、教育理论的专题报告,帮助学员理解、领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与实施原则,提升学员的政策意识与理论素养。
二是课堂观摩。
组织学员深入课堂一线听课及评课,学习、领悟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教学关键环节及教学策略。
如在组织学员观摩初中《手工橡皮印章雕刻》一课后,教研员结合此课例,就“如何上好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进行专题培训,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规范学员的教学行为。
三是劳动工坊。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
然而劳动知识和技能,也是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短板,因此劳动实践是劳动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
我们只有组织教师走进校内外劳动工坊、创客室等进行实操训练,让他们出力流汗,才能真正掌握木工、金工、编织等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多样的劳动工具、材料;才能避免因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而影响课程实施的现象,避免教学中出现学生劳动体验单一的情况。
四是基地实践。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能弥补校内场地有限、项目稀少、师资短缺的不足,为学生扩展学习技能、增长才智、展示个性、自主管理的空间。
在开展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时,我们可组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如采摘、种植、插花、搭建等劳动体验等。
通过不断丰富教师的感官体验,激发教师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生发对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与碰撞,让教师学会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劳动教育教师的高阶专业能力。
(五)搭建五级平台
五级平台是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将劳动教师分成“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学科专家”五个梯队,分层定向培养。
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通过分级培训,帮助教师逐级进阶,推动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在培训中主动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
通过有序的专业发展计划,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自觉性,使教师更有效地达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三、“研训赛一体化”培训模式实施成效
在开展研训赛一体化教师培训时,我们以“四个一”的培训作业方式巩固培训成果,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了解培训成效,收集培训反馈。
“四个一”的培训作业包括撰写一段培训反思、主讲一节公开课、制作一个微课、展示一件劳动成果。
从受训教师的作业反馈来看,研训赛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收获了丰硕的劳动成果。
学员们在劳动工坊和基地实践课中,制作了雅致的木制茶品、精致的汉绣手帕、精巧的手工编织包、精美的艺术插花,搭建了稳固的小河桥梁,掌握了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在收获丰硕劳动成果的同时,体验了劳动创造的价值。
二是积累了优质的教学成果。
培训期间,举行了优质课、优秀论文(案例)及微课的评比竞赛,学员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认真准备,精心打磨,将培训所学运用于教学实践,积累了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并汇编成《中国梦·劳动美》成果集。
三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信。
通过优质的培训课程,创新的研训赛方式,不仅夯实了教师的专业基础,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让教师领悟了劳动教育这项事业的伟大意义,坚定了从事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的信念和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信心。
责任编辑廖林
劳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