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学 院 人文社科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802
学 号 2008406010225
学生姓名 刘丽娟
指导教师 黄俊杰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目录
第一章曾国藩交友的思想渊源 (4)
一、淳厚古朴的家风对其交友观念的影响 (4)
二、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6)
第二章曾国藩的交友原则 (8)
一、交友拜师宜专一 (8)
二、交友必须亲近良友 (9)
三、交友须勤加来往 (9)
四,交友需诚心 (9)
五、交友勿占人便宜 (10)
第三章曾国藩的交友类型 (10)
一、早年求学时期曾有过损友 (10)
二、终身的挚友 (10)
三、学术交流的文友 (11)
四、军中所交之僚友 (11)
第四章小结: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后世的启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语 (12)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摘要:曾国藩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代的章太炎曾评价他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在当代,刘伯承曾说:“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

”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能站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因事而异。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世治国之道的阐释,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尽管曾国藩平生学术著述甚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毛泽东1917年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

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朋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曾国藩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可见交友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关系重大。

交友识人只是《曾国藩家书》中反映曾氏的为人处世态度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本文就《家书》中的交友篇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和评论,给今人交友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交友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y that Zeng guo-fan making friends
Abstract: Zeng guofan is a historical debate. Pepole usually evaluate his success or fail standing on their own aspect. Modern zhang binglin had evaluation "Zeng guofan, reputation is praised by sages,but is criticized the culprit."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u said: "Zeng guofan, the person is not desirable, but we can’t deny his words.” Vis 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on the evaluation also can stand Zeng guofan historical backgrounds to certain objective evaluation, because things and different. The Nashville Zeng guofan has recorded in the Dao guang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Zeng guofan twenty to manage 10 years of John estates and from wu career, involved things from the family daily life to county’s politics . Although the academic writings writed by Zeng guofan have few, but only a Nashville is enough to reflect his talent on iterature. In 1917,Mao zedong said:“Zeng guo fan was the only person I admired in contemporary China.”Zeng guofan successed in his early life ,he was an senior official in qing dynasty. In his success, his friends made a big diffrents. Making friends is one of the content of Nashville Zeng guofan. I writed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a view of Zeng guo fan to help the present people choose friends.
Keywords: Zeng guofan Nashville Zeng guofan Making friends
第一章曾国藩交友的思想渊源
一、淳厚古朴的家风对其交友观念的影响
法国大批评家圣彼韦(Stefnte Beuve,1804-1869)尝以为“研究一种作品,必须先知道那个作家的家世、生平及性格。

”(《曾国藩评传》第31页)盖作家有所作为,与其家世、生平及性格有莫大之关系。

曾家自明代以来,世代从事农业,代代行善,尽孝,谦和。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年少时,喜好游侠,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人。

他曾说:“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耻。

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客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才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

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其下,泛应群伦。

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摒斥之。

惟恐不远。

旧姻穷乏,遇之惟恐不隆。

识者观一门之宾客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爽者。

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常也。

吾必践焉,必躬焉。

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

乡里讼事,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忧无壮者,厉辞诘责,势若雷霆,而理如的破。

悍夫往往神沮或尊酒,通殷勤,一笑散去。

君子居下则解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其道一耳。

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矣。

”(《文集》卷四——《大界墓表》)。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公,虽然出身农民,他身上不仅保留了农民勤劳古朴的作风,同时,也超出了一般农民的狭隘,他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的长辈。

他不仅仅是言传还以身作则教育子孙后代,要正直,有知识,明事理,尊重知识,尊重有才学的人。

远离迷信和巫医术士。

同时,他自身也善于结交有品行、学识的人为友。

他的言行给曾氏后代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中,祖父对曾国藩的成长影响极大。

曾国藩二十四岁进京之前,都在家乡读书,长期在祖父身边。

祖父为人做事之道让曾国藩备感崇敬。

他曾在《大界墓表》中说:“府君讳玉屏,号星冈。

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

其卒也远近感唏,或涕泣不能自休。

……军兴以来,……国藩与国荃遂以微功,列封疆而膺高爵,而高年及见吾祖者,咸谓吾兄弟感重智略,不逮府君远甚也。

其风采亦可想已。

”(《曾国藩文集》卷四)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给祖父的家书中写到:“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

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

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

”可见曾国藩的祖父所做的。

不仅仅是对曾姓族人。

就是非曾姓的乡邻。

也多有救济帮助。

而且做了很多善事。

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

醇厚古朴的家风奠定了曾国藩的性格基底,同时,也为他今后的交友之道、为人处世打下了基础。

祖父欣赏有德行、有学识的人,希望与这些人结交朋友。

同时,也要求子孙后代拜名师学习,对那些品行高尚的人要恭敬对待。

来弥补他早年没有读书的缺憾,也是让子孙们向这些人看齐,学习他们的德行和学识做一个有学问,有品行的人。

祖父远离那些巫医和尚之流,赶走那些算命看相之人。

这些人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不脚踏实地的做事实,没有真才实学,只会一些虚妄的小伎俩来蛊惑世人,害人。

这些交友识人之道,都在曾国藩日后的交友中留有印迹。

曾国藩曾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在京城写给四弟的一封信中说;“……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除外教书。

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

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

若云一出家塾则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

惟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

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

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

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四弟若至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笑。

薄俗可恶!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不惟无益,且有大损。

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曾国藩家书》卷一)。

从此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弟弟们交友识人甚关切。

他认为朋友很重要,人如果没有朋友,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交朋友却要小心谨慎。

《孔子家语·六本》中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之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他不同意四弟外出教馆,认为衡阳、涟滨不适合读书,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气不好,人不好。

来这里读书的人都
是一些平庸轻薄没有志向的人,他们又好取笑人,怕四弟受这些人的影响。

如果四弟决心外出求学,他给四弟介绍了明师,还殷殷嘱托他只获取明师益处,别受恶友的危害。

可见,他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其弟交友求师的殷切关爱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叮嘱和提醒,不要交平庸鄙俗之友,要交有志,有学、有德之人为友。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曾国藩给弟弟讲了自己因结交损友而让自己蒙蔽视听,失去志向的危害。

曾国藩说:“兄少年时,天分不甚低,厥日后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

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曾国藩家书》卷一)。

曾国藩的这些交友之道,都暗含了祖父的交友原则,可想求上进的家风对其的影响之大。

二、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损友却会给你制造很多麻烦。

因此,要交益友,即正直、宽容、渊博有识的人为朋友。

不与好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之人交友,不与好生气的人交友交,不与好暴怒之人交友,不交好酒肉的朋友,不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

在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中也有此意。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今年湖南萧史楼得状元,可谓极盛,八进士皆在长沙,黄琴坞之胞兄及令嗣皆中,亦长沙人也,余续具,国藩手草。

”这是叮嘱弟弟们要亲近良友。

《论语·颜渊》中有语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即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述而》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朋友身上一定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些交友原则贯穿了曾国藩进京后整个交友过程。

在京城曾国藩常常都是以文会友,以友为师。

他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可见,曾国藩的做学问的道路是在进京以后。

曾国藩自
从庚子年进京以后,交往很广泛,好友也很多。

在此阶段,曾国藩的在做学问方面的进步之快,无不受他所交朋友的影响。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曾给弟弟写信说:“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

渠言有窦兰泉者,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余者,彼此现尚未拜往。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

师友夹持。

虽懦夫亦有立志。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

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

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卲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

’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

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乾坤二卦。

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

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

乐本于乾,礼本于坤。

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

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家书》卷一)从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京交友的情形,以及与朋友切磋诗文字法之道的梗概。

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启程北上,第二年正月进京,直到咸丰二年六月离京。

这十多年里,除了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任过四川正考官外,其余时间都在京师任职,并且大半时间都是在翰林院度过的。

他自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七年,大体上是在翰林院任职。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曾国藩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说:“詹事府本是东宫辅导太子之官,因本朝另设有上书房教阿哥,故詹事府诸官,毫无所事,不过如翰林院,为储才仰望之地而已。

男居此职,仍日以读书为业。

(《曾国藩家书》卷二)从这里可见翰林院和詹事府是一个积累才学、培养名望的地方,所以,曾国藩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做官时,“每天以读书为业”,他学识的进步的非常快。

这也得利于这段时期他所结交的一些师友。


国藩对他的每一位朋友都有所了解,知道他们所擅长的,以便更好的汲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又给弟弟写了一封信说:“吾友吾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

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

自乙未年起,今年三十本矣。

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及时克治而著之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吾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裥,令人对之肃然。

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

吴子序、卲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

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

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

……冯树堂、陈岱云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

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家书》卷一)。

类似此类讲述与在京的这些文人师友切磋的家书很多。

可见,这一时期曾国藩对于这些良师益友的益处和才学欣赏备至。

他自己的学识在这些友人的指点和交流中突飞猛进。

写信告诉弟弟们他的进步,是为了让弟弟也感受到与良师益友相处的好处甚多,让弟弟们也立志学习,多多与这些有学之识交流相处。

第二章曾国藩的交友原则
一、交友拜师宜专一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

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

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

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此处,可见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之交友需专一。

曾国藩告诫弟弟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求师不专,那受益也难步入堂奥,求友不专,那是大家都亲亲热热而没有至交。

二、交友必须亲近良友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弟弟们的书信中说:“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

”同时,这一原则贯穿了曾国藩交友思想。

良友益处多多,与之相处,就算没有是没有志向的人,也会变得有志向。

三、交友须勤加来往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曾国藩在给四弟和九弟的家书中说:“丁酉年祖大人之病,亦误服补剂,赖泽六爷投以凉药而效,此次何以总不请泽六爷一诊?泽六爷近年待我家甚好,既不请他诊病,亦须澄弟到他处常常来往,不可太疏,大
小喜事,宜常送礼。

”勤加往来是保持朋友联系的必要方式,曾国藩在书信中不仅是叮嘱弟弟们的,也是告诫自己的。

交到了一个好友就要与持之以恒的与之相处下去。

四、交友需诚心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誉。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

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曾国藩在给叔父的家书中,汇报了自己料理朋友丧事,在对待朋友上,曾国藩秉承了祖父的善良,量力而行,帮助他人。

朋友陈岱云来京,没有住处,一半都在他家暂住,日后都是他帮忙找住地。

他所结交的朋友也跟他一样,有侠士气息。

“湘乡邓铁松孝廉,于八月初五出京,竞于十一日卒于献县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信必诚,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今年新化孝廉邹柳溪,在京久病而死,真侠土也,挟两友之枢,行数千里,亦极难矣。

”这些都表明了结交朋友要真心诚意。

五、交友勿占人便宜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书说:“澄候子植委洪三弟足下:二十五日,接到澄弟六月一日所发信,具悉一切,欣慰之至!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我自从已亥年在外把戏,至
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

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澄弟在京年余,亦得得略见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此处,曾国藩告诫四弟,叮嘱他今后千万不要再占人便宜。

他给弟弟分析了欠好友人情后的种种不妥之处。

这其中暗含了祖父的侠义精神,朋友如有需要帮助之处,尽力帮他,但千万不要因此滋生自己的人情之意,以后多麻烦别人。

长久以往,占别人便宜的次数多了,就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之处,甚至会影响朋友感情。

第三章曾国藩的交友类型
一、早年求学时期曾有过损友
曾国藩从二十四岁以后,已经脱离了学生时代进入了自学时期。

早年的时候,曾国藩的师友很多,但是值得怀念的很少。

曾国藩曾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从北京写给弟弟的书信中说:“……兄少年时天分不甚低,厥日后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

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法。

”(《家书》卷一)。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当时的友人,感到很不满。

二、终身的挚友
曾国藩交友原则之一——专一,人交友专一则有挚友,否则,与任何人都亲亲热热的,到头来,连一个知己都没有。

在曾国藩的平生挚友中有刘蓉、郭嵩焘、陈源兖、陈岱云等人。

这些人都是曾国藩早年时期遇到的好友,在学生时代结束后,曾国藩十一月入京师。

从此踏上了考功名之路,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这些终身的挚友。

曾国藩曾经说:“国藩不肖,幸得内交于当世之通才硕学,仁人君子,不为不多,而莫夙于里中刘蓉孟容,谊亦莫隆焉。

”(《曾国藩文集》卷二——(刘母谭孺人墓志铭))从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与刘蓉的感情之深厚。

曾国藩和刘蓉、郭嵩焘两人最初结交的情形,曾国藩在《寄怀刘孟蓉》诗中,也曾说到:昔者初结交,与世固殊辙。

垂头对灯火,一心相媚悦。

炯然急难情,荧荧光不灭。

涟滨一挥手,南北音尘绝。

君卧湘水湄,避人苦局阔。

表达了他对刘孟蓉的眷恋
之情。

三、学术交流的文友
在曾国藩进京考取了翰林之后,在翰林院,与他交游之人,皆是博学渊才之人。

京城的这段时期,他的良师益友,非常之多,如唐镜海、倭艮峰、吴竹如。

窦兰泉、卲蕙西、何子贞等等。

这些人对曾国藩的学识、做人影响都很大。

他们因文结识,又在互相交流学术见识中相互促进,增进了他们的友谊,这些人成为了曾国藩文雅修身之友。

四、军中所交之僚友
曾国藩生平,“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薛福成《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十疏》)。

曾国藩从军生涯前后共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由于他受命于危难之间,身负救国于为难的重任,选拔人才,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由于他知人善任,很多优秀的人才投靠在他的麾下,成为他忠实的幕僚和下属,同时也是他的朋友。

跟随他研究军事,共涉危难、遇事出主意的人有李鸿章、郭嵩焘、刘蓉、李元度、左宗棠、彭玉麟、李云麟、李章瀚、胡林翼等等。

这些人中有的博学多才、有的德高望重、有的通晓军事。

虽然他们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但都各有所长卓越超群,成为曾国藩平定叛乱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小结: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后世的启示
现今,人们择友出现了几种怪现象:谁有钱,谁就是爹。

谁有权,就想尽办法去套近乎,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也会用上,变成朋友,因为这些有钱有权的人手中握有自己缺乏的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朋友都是利益之友。

通常人们常说的酒肉朋友,也是这种利益朋友。

相反,对于同学时期,或者童年时期非常纯真的朋友,日后不一定会再有联系。

对于当时欣赏的人,日后也不会再有欣羡之意,因为他们比自己混的差,惟恐避之不及。

这些交友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违背自己意愿的。

当结交到一些权势朋友,不一定会表里如一的对待他,这种利益捆绑的关系,毕竟是要双方付出对等的代价为条件的,这时,人的内心是纠结和充满痛狠的。

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于改善当今社会一些不好的交友原则有借鉴意义。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