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望海潮》新课标补充

合集下载

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望海潮》理解性默写

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望海潮》理解性默写

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望海潮》理解性默写《雨霖铃》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悔当初不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词讲述了离别之苦与思念之情。

文章开头用“梧桐树,三更雨”描绘出一夜雨声,独自思念故人,心中情意沉痛。

接下来句子“不道离情正苦”,表达了离别之苦的无语,但也说明了和故人之间的欢快聚散已经结束。

“一叶叶,一声声”,反复强调了雨声,而在每个雨滴里,都隐藏着作词者对故人的思念。

借助这些微小的事物,柳永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思念之情。

“空悔当初不见”,是对自己当初失去的缅怀,反思过去,唏嘘不已。

接下来歌颂了故人,描写了他离开黄鹤楼的情景,以及扬州三月花开的繁荣盛景,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中,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在远离之际无尽的孤独和无助感。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正象征着人生的流动和无常命运。

换言之,生命旅途中所有温馨的遇见和不舍的离别,最终都将融入一个无限的自然界中。

总之,《雨霖铃》的主题是独处的思念、离别的苦痛以及对故人的怀念。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雕梁画栋,春华秋实,全赖祖宗积德。

一蓑一笠,一丈丝纶,世事如棋,乾坤莫测。

文章以东南地区景色为开端,“三吴”是江南风景区的代表,钱塘来自中国古代五大港口之一的杭州,因它是海陆联运的要冲口,所以自古繁华。

堤坝中间有一条人造岛,形状如舟,叫做“宝石泉”。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里描写的都是景致,全都在投射出“十万人家”的规模。

随后,他提到“雕梁画栋,春华秋实,”夸赞了这里的富饶,但又说“全赖祖宗积德”强调了祖先的明智和善良,使得今天的钱塘依旧繁华。

“一蓑一笠,一丈丝纶”这是一个行人的形容,暗示了走向世间的人,总是经历无数的磨练和历程,同样也象征着人生的不易之路。

最后一句“世事如棋,乾坤莫测”,是最能表达柳永内心思想的一句话。

当我们意识到人生的等待和机会都可以随时到来或消失,我们却无法掌握这些机会,而且也无法预知这些机会的价值和意义。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目录•教学目标与背景•《望海潮》内容解析•《雨霖铃》内容解析•两首词比较鉴赏•知识拓展:柳永其他代表作品欣赏•课堂互动环节01教学目标与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词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

柳永及时代背景柳永生平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词坛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娱乐场所增多,为词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柳永的词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

词作风格与特点婉约风格柳永的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悠长。

市民情调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市民情调,以描写城市风光、男女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

创新手法柳永在词作中大胆创新,运用了铺叙、白描等手法,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俚语入词,使得词作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易于传唱。

02《望海潮》内容解析词作背景及主题思想背景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杭州繁华景象的词作,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市井生活和节日盛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杭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词作以杭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杭州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夸张手法01词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等,通过夸张地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的氛围。

《望海潮》和《雨霖铃》铺叙手法之比较

《望海潮》和《雨霖铃》铺叙手法之比较

《望海潮》和《雨霖铃》铺叙手法之比较[摘要]铺叙,是柳永词的重要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通过《望海潮》和《雨霖铃》分析柳永词铺叙手法,进而把握柳永词的铺叙规律。

[关键词]《望海潮》;《雨霖铃》;横向铺叙;纵向铺叙柳永之前的词,“大抵是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阙。

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跋吴思道小词》)。

刘熙载也说:p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沙堤。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在分析该词前,先把有关杭州的几首词来作一个对比。

其一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其二是潘阆《酒泉子》:酒泉子(十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万家掩映翠微间。

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

出入分明在屏障。

别来隋柳几经秋。

何日得重游。

酒泉子(十之二)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

僧房携杖遍曾游。

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

钟梵清宵彻天汉。

别来遥礼只焚香。

便恐是西方。

酒泉子(十之三)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

吴姬个个是神仙。

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

野人只合其中老。

别来已是二十年。

东望眼将穿。

酒泉子(十之四)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

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

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

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十之五)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

酒泉子(十之六)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知识积累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知识积累

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了解柳永的知识;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词的知识词的起源词产生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高清:柳永词两首】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词的分类按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题材狭窄、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作者简介【高清:柳永词两首】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

“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47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他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和《雨霖铃》(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设想:3、课时:1课时。

4、策略:合作探究、诵读理解、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他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首先来鉴赏柳永的早期之作《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二、学习《望海潮》:1、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请大家一起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词中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大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呢?2、听《望海潮》朗诵。

听完学生自由发言。

(五到六人)示例2:“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东南沿海,风光美好,曾经是历史上三吴的大都会,自古以来都是繁华之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由此可以想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不像金国地处内陆,资源贫乏,交通不便。

(除了贪慕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内容?)(如果有学生继续说就不启发。

如果没有就启发:这是城市景观的美丽,看来已经有同学关注景物的描绘了,还有没有关于自然景物描绘的呢?)(如果学生将示例4和示例5一起说出,教师可让学生读一读,读出这两个不同景点的特点,钱塘江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秀色是风和日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丝竹管弦。

前一句要读出气势,雄壮有力,后一句要读的轻快婉转。

老师也可以适当点评:看来杭州这里真的是人间天堂阿,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而且精神生活也令人陶醉,难怪,金主完颜亮如此动心,连我们都心驰神往了。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2.分析《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柳永诗词,如《雨霖铃》等。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2)分析《望海潮》的情感表达柳永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3)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望海潮》的艺术价值。

(2)讨论《望海潮》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2.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是否深入?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导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号乐山,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誉为“词中之龙”。

(2)回顾柳永的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等,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孙山何处?谢公遗迹,千古犹存。

异日图之,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三四单元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唐诗宋词理解性默写《雨霖铃》理解性默写1.《雨霖铃》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准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

2.《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诗句:“,,。

”3.《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心痛苦的诗句:,、,4.《雨霖铃》中“,。

”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雨霖铃》下片中“,、”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6.《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

7.《雨霖铃》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

8.《雨霖铃》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诗句:。

9.《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诗句:,。

10.《雨霖铃》词中“,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定风波1.苏轼的《定风波》作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2.苏轼的《定风波》中“”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了。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3.苏轼《初入庐山》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他想图个清净逍遥.自在旷达的生活,即使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望海潮雨霖铃学习目标1.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2.反复朗诵,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望海潮》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 ) 参.天( ) 沙堤.( ) 提.防( ) 天堑.( ) 珠玑.( ) 罗绮.( ) 叠( ) 嬉.笑( ) 箫.鼓( ) 千骑.( ) 骑.兵( ) 骤.雨( ) 凝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东南形胜.( )④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去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②大江东去.( )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④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 )⑤此去.经年( )发①兰舟催发.( )②而大声发.于水上(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将①异日图将.好景(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望海潮》一词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

这三句话为什么为人们所欣赏?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重.湖(chónɡ)珠玑.(jī)千骑.高牙(qí)B.罗绮.(qǐ)骤.雨(zhòu)暮霭.(ǎi)C.雨霖铃.(líng)都.门(dū)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参差.(c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教必修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人教必修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

人教必修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人教必修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必修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望海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两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3、鉴赏这两首词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4、背诵这两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步骤】一、词的产生和流派:词,是诗歌的一种,产生于晚唐,当时“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的别称。

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每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

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精选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理解性默写题精选《望海潮》柳永全文默写上阙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 万人家。

上阙中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句子: 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柳永全文默写上阙中写景来渲染离别凄凉气氛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上阙中虚写的句子: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阙抒发双重悲哀的直抒胸臆的句子: 下阙虚写了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 以乐景写悲情的写景句子: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使用比喻(明喻)承上启下的句子: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下片中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直抒胸臆体现对比周瑜自己失落的句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定风波》苏轼上阙中表现作者轻视风雨的句子: 下阙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最能体现苏轼超然物外情怀的句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远望景物的句子: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用典表现自己社会责任感(不会归隐)的句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用典表现自己对朝中小人的不满的句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用典表现自己对时局,国势关注的句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孙权的句子:上阙缅怀京口籍英雄刘裕的句子: 想当年,金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下阙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下阙追忆自己当年南归的句子: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用典表明对淡忘国耻的但有的句子: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用典表现自己也想为国而战的句子:7、《醉花阴》李清照上阙一语双关的句子是: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姓名班级【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2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限时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在充分预习的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疑难处红笔做好标记。

(A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做好方法规律的总结及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力争落实好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掌握词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2.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

课前预习案第一步:认真细致的阅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走进作者作者简介柳永(约 987 ——约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教案教学设计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

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

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的课堂教学实录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的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
北宋词人柳永,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人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首先我们来学习《望海潮》,走近青年时期的柳永。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罢这首《望海潮》,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入侵南宋之志。

请同学一齐朗诵《望海潮》,边读边思考这样个问题: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
(学生齐读《望海潮》)
师:请同学看一下屏幕上的思考题,(出示幻灯片:思考:词中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直指杭州的野心?)哪位同学思考好了就可以发言。

生:我认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句可能会勾起完颜亮入侵南宋的
野心,因为大家都把珠宝陈列在市面上面,而且相互攀比自己家的富庶,就可以看出这里是多么富庶,是多么有钱,那完颜亮发现这里是如此富庶,他自然就起了入侵南宋的野心。

师:也就是物质生活的这种诱惑,家家户户是绫罗盈柜,珠宝玉石遍陈于室,人们都在比阔气,讲豪华。

非常好.
生:还有哪位?来,你说说。

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句话描写当时杭州风景优美,地
理形势很优越。

如果侵占之后,可以占据地理优势,应该可以勾起他入侵南宋的野心
师:哦!我听出来了,他除了羡慕这里物质生活的富裕之外,还对这里风景的优美引起他精神上的愉悦所向往。

师:好,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 《望海潮》 《雨霖铃》
1、词的起源:兴起于( ),盛行于( ),并在宋代 发展到高峰。词又称( )( )( )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 )的名称,它规定 了词的唱腔,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 )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1)按字数可分为( )(58字以内)、( ) (59—90字)( )(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 )等。词的段落叫( )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和( )
词的有关知识: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 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 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知 人
1 、北宋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 “才子诗人”,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柳永词 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 歌柳词”。 2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 qí ) 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3、原本热心功名,但仕途坎坷,潦倒一生。柳永 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4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 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 慢 ” 是慢曲子的 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独多。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 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 所谓染,就是渲染,即通过渲染具体的事物、景物将 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这种情感、 道理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 都门、兰舟、 烟波、
暮霭、柳杨岸、 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把握情感
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之情)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直接抒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景交融
寒蝉凄切——凄凉悲切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压抑、郁闷 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 的孤独 杨柳岸——柳,“留”也,有不舍之义 晓风——清冷,让人心生凉意 残月——离别、悲凉
哀景写哀情
烘托出悲愁凄凉的气氛
白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虚实结合
上片写分别时的情景 ——实写 下片写别后的情状 ——虚写
细节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有什么作用?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是,在 古人心目标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而这 些景出现在特定的时间(酒醒之后),承接上片 念去去,写想象酒醒之后所见,虚构离别后相思 之苦,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抒发诗人分别 后的孤独、无助、迷茫的精神状态。
惊叹 赞美 艳羡
问题探究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钱塘自 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抽象的评点(总写)


具体的描述 (分写)

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 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 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 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 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 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内容) (情感) (技巧)
描写哪些景物? 抒发什么情感?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总括钱塘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居民区繁华)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钱塘湖雄伟壮丽) (4人民富有)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5总括湖山之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6民众悠闲的生活)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7钱塘长官休闲生活) (8歌颂地方官政绩)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
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 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 怎样的感情?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经 2、从历史传统上看 济繁荣、生活 3、从自然景观上看 安定的都市生 4、从市井面貌上看 活图景 5、从百姓生活上看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 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唱腔, 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 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 阕或片)
写作背景 《望海潮》 《雨霖铃》
《望海潮》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1002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都参加 科考,路径钱塘(今浙江杭州)。目睹钱塘美景流连忘 返,陶醉其中 。次年得知早年的好友孙何正任两浙转 运使,驻守杭州,于是柳永写了这篇 《望海潮》与孙 何相见而作。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 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 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 便请柳永前去赴宴。但很不幸孙何在不久便因病去世, 并未提拔他。
《雨霖铃》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 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 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 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 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 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