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组歌》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组歌》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对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重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课型
现代文略读课
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主题。
品读课文,学习语言。(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精
习
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2、有感情的朗读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朗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明确: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1.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好小节号。
3.小组交流讨论。____的浪?_____的雨?
组内交流:概括要点,列出发言提纲。
时习
读完《组歌》其他三首之后,可以尝试写作一首散文诗,如“夜之歌”,“光之歌”,“梦之歌”,“月之歌”等等,运用象征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一下你的内心情怀。续写《浪之歌》第五节。
板书设计
组歌
海浪:博爱者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炽热深情
雨:奉献者和使者
反思
⒊词语补注
①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②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③馈赠:赠送(礼品)。④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⑤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⑥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⑦酷肖:酷似。⑧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⑨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⑩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1、明确: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 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明确: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自由选择任意一首,练习朗读。
1、边读边圈画重点词语、归纳概括。
2、整体感知。
3.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背景链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 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iù)俊俏(qiào)衷情(zhōng)馈赠(kuì)憔悴(cuì)
真谛(dì)苍穹(qióng)璀璨(cuǐcàn)镶嵌(xiāng qìà n)翱翔(áo)长吁短叹(xū)千山万壑(hè)
⒉多音多义曾曾(céng)经曾(zēng)孙盛盛(shèng)开盛(chéng)饭
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备
习
【题目解说】 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 独唱歌曲所组合而成,另一种类型 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
【走进作者】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1.明确: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 草。
3.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
写法借鉴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资料集锦】纪伯伦的名言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乐,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 就不成为智慧了。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2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3.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的有关资料。
研习
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 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浪”“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学习目标。
4.备习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悟读课文,理解主题。(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复习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 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1.学生口头交流。
2.备习检查,(读准字音,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导学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对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重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课型
现代文略读课
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理解主题。
品读课文,学习语言。(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1.“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精
习
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2、有感情的朗读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朗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明确: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1.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标好小节号。
3.小组交流讨论。____的浪?_____的雨?
组内交流:概括要点,列出发言提纲。
时习
读完《组歌》其他三首之后,可以尝试写作一首散文诗,如“夜之歌”,“光之歌”,“梦之歌”,“月之歌”等等,运用象征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一下你的内心情怀。续写《浪之歌》第五节。
板书设计
组歌
海浪:博爱者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炽热深情
雨:奉献者和使者
反思
⒊词语补注
①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②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③馈赠:赠送(礼品)。④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⑤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⑥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⑦酷肖:酷似。⑧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⑨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⑩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1、明确: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 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2、明确: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海浪对海岸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自由选择任意一首,练习朗读。
1、边读边圈画重点词语、归纳概括。
2、整体感知。
3.明确: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背景链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 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炽热(chì)祷词(dǎo)执拗(niù)俊俏(qiào)衷情(zhōng)馈赠(kuì)憔悴(cuì)
真谛(dì)苍穹(qióng)璀璨(cuǐcàn)镶嵌(xiāng qìà n)翱翔(áo)长吁短叹(xū)千山万壑(hè)
⒉多音多义曾曾(céng)经曾(zēng)孙盛盛(shèng)开盛(chéng)饭
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备
习
【题目解说】 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 独唱歌曲所组合而成,另一种类型 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
【走进作者】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 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1.明确: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 草。
3.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
写法借鉴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资料集锦】纪伯伦的名言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乐,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 就不成为智慧了。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2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3.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的有关资料。
研习
朗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 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浪”“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学习目标。
4.备习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悟读课文,理解主题。(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复习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 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1.学生口头交流。
2.备习检查,(读准字音,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