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及其文化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悠久,艺术风格与技术手法独特,不仅具有丰富的外在形式美,而且蕴含更深遂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是题材内容元素广泛。
为此针对建筑装饰题材,分析研究其社会背景、历史特征、类型构成、内容含义,剖析其与建筑选址择向、建筑形式、空间功能、景观环境等关系,进一步解读建筑装饰题材中所隐含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语义,揭示古代建筑审美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观。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题材;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建筑艺术创作活动中,是人类建筑审美语言最直观的物质化表述方式,人们通过雕刻、彩绘、镶嵌、塑造等处理手法赋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独特的美感,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题材叙述一个建筑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精神。
因此,可以说“装饰,不仅赋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赋予建筑以美的灵魂”。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空间、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显示其独特之外,更以其丰富多样、精巧绚丽的建筑装饰令人惊叹。
无论是北京故宫这样庄严雄伟的皇家宫殿,还是远在边陲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无论是繁华都市中商贾云集的会馆,还是偏僻山村里家族祭祖的宗祠,其建筑中的梁、枋、檩、椽、柱、斗棋、门楣、天花、柱础、山墙、屋脊等无不展现出形式各异、绚丽多彩、涵意深刻的装饰。
一些国内外建筑学者干脆直言:“中国建筑是装饰性的建筑。
”
诚然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丰富多变、题材内容多样、处理手法娴熟、色彩绚丽、材料运用广泛以及雕刻工艺精巧等,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确是独树一帜、赫然超群。
它不仅有官式装饰与民间装饰之分别,而
且地域性、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也十分鲜明。
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建筑
装饰不同,中国建筑装饰尤其在题材方面所表述的文化意义更是极为广泛、寓意深长,它涉及社会伦理、宗教、文学、戏曲、绘画、风水、生活等诸
多内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纵穿历史、横贯江河,既包含严肃的伦理
说教和人生哲理的题材、又充满生活情趣、诙谐而活泼的题材,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多元化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装饰题材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装饰,大概以距今约5000多年的辽宁省建平县牛
河梁村女神庙建筑遗址中出现的“彩绘”、“线脚”等为已知最早的建筑
装饰实例。
比其稍晚的是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建筑遗址中龙山文化时期的居室,地面刷饰白灰以求光洁和防潮。
春秋战国,建筑装饰日益兴起,不仅瓦当有装饰纹样,而且瓦钉上也有,同时装饰题材更加丰富,除云纹、山气纹、星光纹、兽面纹和饕餮纹
等纹样外,还出现鸟、鹿、犬等动物图像题材以及文字装饰题材的半瓦当,如: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当以饕餮纹和山云纹等装饰题材为多,尚有少量
的对鸟纹。
再如,临淄齐故城出土的瓦当以太极气树纹(图2)及太极气树
双兽纹为多(图3)。
此外,建筑山面、梁架和蜀柱等部分构件也开始有了
装饰,其中蜀柱的装饰采用了植物题材,如《论语·公治长》所载:“臧
文仲居蔡,山节藻税。
”与此同时,建筑装饰也逐步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等
级规定,《礼记·明堂位》曰:“山节藻税……天子之庙饰也。
”可见,
前述文献中“臧文仲”已经逾越制度规定了。
东周末年,王朝逐渐衰落,
诸侯逾制现象常有发生,正如汉代荀悦《汉纪·文帝纪上》所说:“及至
周室道衰,礼法隳坏,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税。
”
秦代,沿袭战国阴阳思想的影响,瓦当装饰题材大量运用各种阴阳气
旋错行的纹样,如咸阳窑店出土的秦瓦当(图4),其纹饰表述“外部十气
纹为十干,左旋;内四阴数右旋”。
此外,还有表示“八节之气”的瓦当,中乳为阳、八向左旋气纹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图5)。
此外,秦代瓦当装饰还有花蒂纹(如陕西淳化县下常村出土
瓦当)、动物交颈纹(如陕西凤翔铁沟村出土瓦当)等。
及至汉代,建筑瓦当的装饰题材发生很大的变化,装饰纹样更加丰富,除初期继承和保留战国至秦代的纹样外出现了新的纹样题材,其中有:神兽、星相、文字、动物、几何图案等(图6、图7)。
不仅如此,在宫殿、
祀庙和陵寝等重要建筑的铺地砖、空心砖、条砖上还出现了装饰有几何纹、龙纹、文字和建筑图案等题材的模印花纹,反映了汉代建筑砖瓦构件装饰
题材的多样性特征(图8、图9)。
汉代的地面建筑虽然存留不多,仅存于世的为分布在四川地区及河南
登封一带的石阙、山东地区汉墓的享堂石祠、北京西郊的汉墓墓表以及西
安附近的汉代陵墓石像生等,但是从这些遗留建筑和石像生上,依然可见
一些地面建筑局部构件装饰题材的运用情况,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的母
阙顶部檐下可分为三个部分,上段饰有以祥瑞神兽、羽人、舞乐等为题材
的浮雕石刻,中段则装饰以三朵斗棋以及棋间雕刻舞乐人物,下段四角雕
刻力士人物鼎承整个檐部,中间装饰兽面浮雕;此外,母阙的阙身上部则
雕刻车骑出行浮雕图案,子阙檐部也饰有斗棋、神兽等(图10)。
汉代地下墓葬建筑中大量画像砖石上的装饰题材更是充分地展现了汉
代建筑装饰的社会文化风貌特征,其中既有描绘墓主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又有表现向往神仙世界的图景,前者如江苏睢宁双沟发现的汉画像石中雕
刻墓主的出行、宴饮、舞乐生活等内容(图11);后者如山东沂南汉墓中
的门楣石、立柱上装饰题材描绘了传说中的冥界图案,内部石柱、斗棋雕
刻成象征羽化成仙的附翼形象(图12)。
从中可见,汉代社会不仅追求现
实的享乐生活,而且还在独尊儒家文化的同时,依然崇尚先秦的神仙观、
阴阳观以及民间流行的五行思想。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砖石装饰题材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活动和生产劳动等生
动场景为主,同时也有展现神话故事、神仙人物和祥瑞辟邪等寄托精
神的画面,由此折射出汉代发达的社会经济、深邃的文化意识、娴熟的雕
刻艺术、先进的模具制作技术以及丰富的生活内容等。
此外,汉代陵墓中随葬的陶楼明器,也非常直接而具象地反映了当时
的建筑特征,其中不少实例很清晰地呈现了一些建筑部位的装饰形式,不
过这些装饰并非是独立的,大都结合建筑构件外露部分进行形状美化的装
饰性处理,如屋顶正脊两端做成飞翅状、大门门楣上的门簪做成方形或菱
形以及大门上安置铺首的形象(图16)等。
但是,陶楼明器上的窗棂却颇
具有装饰性,装饰纹样有斜纹格、锁纹、菱花格等(图17)。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以及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导致
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转变,另外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建筑
装饰题材出现焕然一新的变化。
一方面,继承和保留了汉代的部分建筑装饰题材,如北齐时期邺城宫
殿遗址发掘的云纹、文字、莲瓣、人面瓦等瓦当装饰题材。
另一方面,产
生了新的装饰题材,如:铜雀台遗址所发掘出的东魏北齐时的“石螭首”
建筑装饰构件、兽面铺首、石门墩以及陶制鸱尾,北魏时山西大同司马金
龙墓出土石雕柱础(图18),北朝洛阳宫殿脊兽方砖(图19)以及南朝陵墓
神道两侧排列着神道柱、天禄、麒麟、辟邪等装饰物,却是这一时期特有
的题材造型。
此外,还有一些石刻反映的建筑形象中屋脊两端所采用的鸱尾、兽面等构件装饰(图20),则具有厌胜驱邪镇脊的装饰功能。
特别是,由于中原汉文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从西域传来的波斯、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装饰题材中又出现了莲瓣、缨络、卷草、火焰、飞天、狮子等许多新的外来装饰元素,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北魏砖塔,
塔身门额做成火焰尖券形,上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塔
身转角砌出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倚柱之间佛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尊狮,立卧各异、造型雄健。
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题材基本承袭了南北朝的内容,但风格更加圆润、饱满和柔美。
装饰纹样由单一纹样转向组合纹样,如:卷草凤纹、狮鹿卷
草纹、佛像迦陵频加卷草纹。
除此而外,还出现了新的纹样形式如:回纹、连珠纹、海石榴凤纹、葡萄纹、团巢纹、宝相花等。
而此时的瓦当装饰纹
样则与以往不同,也由莲花与连珠两种题材组合而成。
其他建筑装饰题材的变化,如塔门两侧出现持剑武士的雕像、柱础刻
覆盆莲花、须弥座束腰转角刻力士人像等,这在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小塔、
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以及南京栖霞寺塔等建筑中均可见例。
另外,在南京栖霞寺塔各层塔檐垂脊端部出现了螭首垂兽的做法;唐代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五代卫贤《高士图》等一些绘画中的建筑山面则出现了“悬鱼”形象。
在唐献陵等墓前神道一侧有“鸵鸟”石刻,这种新的动物
题材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北宋商业经济和技术工具发展很快,城市变得空前的繁荣,市民生活
多样化,园林、娱乐性建筑大量兴建,风格趋向细致工整,柔美绚丽。
此
时的建筑装饰,重要建筑除有正脊吻兽外,垂脊上也有垂兽、走兽,而且
正脊吻兽一改隋唐“鸱尾”的形象,转变为具象的“龙吻”或“鱼龙兽”。
其事例均可从《清明上河图》城楼屋顶、《中兴应桢图》的王府、《文姬
归汉图》等大批宋画中的住宅屋顶得以见证。
瓦当装饰纹样题材有兽面、
花卉、花纹等。
此外,北宋建筑中还有以“盘龙”、武将人物等装饰柱子的,前者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前檐柱饰雕盘龙;后者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
庵石雕柱。
另,河北省赵县陀罗尼经幢中出现仿写自然山水的须弥山、城
阁和狮象等为题材的装饰内容。
北宋彩画采用卷草、宝相花等植物题材,
其中梁枋端头装饰题材为“如意头”、“云头”和“剑环”等,这些题材
应用于官式建筑或其它重要建筑中,并成为《营造法式》规定的彩绘样式。
辽代建筑总体上继承了唐代风格,天花、梁檩枋等构件以飞天、卷草、凤凰和网目纹等为彩画装饰题材,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
但建筑外檐装
饰题材却有较大变化,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正脊采用“吻兽”,垂脊走
兽四件、嫔伽一件;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饰有佛像、力士,平坐栏板以几何纹、莲花等为装饰题材。
元代推崇喇嘛教,由西藏地区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北京居庸关
云台基座上的券石和内壁上的天神、金翅鸟、龙、云等装饰纹样,正反映
了这一装饰新特征。
另外,宫殿建筑采用红色配金龙的方式涂饰柱子,并
用毡毯、毛皮和丝质帷幕装饰塔壁,显示了蒙古统治者的生活风习的沿袭
和影响。
而道教建筑大多以道教人物为题材,在道观大殿墙壁上绘制巨幅
的宣教壁画,如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殿、河北
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明代初期经济尚在恢复期,主要建筑活动为城市建设、海防城堡以及
宫殿陵寝等,加上明初令律制度严格,所以建筑装饰发展缓慢。
明中叶以
后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民间建筑活跃,出现了会馆、戏院、旅店等
新的公共建筑,建筑装饰活动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各地住宅建筑装饰题材
丰富多样,木、砖、石三雕装饰发展起来,同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装饰风格。
此时,官式建筑装饰趋向程式化,题材固定单一,手法缺少变化;而
民间装饰题材内容却极其丰富活泼,有:花鸟鱼虫、山水风物、人物故事、历史典故、戏曲艺文、吉祥文字、伦理教化、祥瑞神兽、琴棋书画、文字
四宝、生活场景、风雅器物等,特别是一些建筑物件自身,随着结构功能
的退化而逐渐演化为纯装饰性构件,从而成为新的装饰题材。
清代中叶以后,建筑装饰艺术走向堆砌、繁缛、琐碎的风格,但地区
性特征更加鲜明,并形成北京、江浙、安徽、广东、福州、山西、云南、
新疆、西藏等地区性装饰风格或流派,其中以苏派、徽派、晋派、潮派最
为突出。
苏派以砖雕见长、徽派以木雕见长、晋派以石雕见长,潮派以灰
塑见长;且各派题材特征明显,苏派文儒清雅、徽派商儒兼蓄、晋派尊古
重礼、潮派崇礼随俗。
此时期建筑装饰题材突显建筑空间内、外有别,相
比较而言内檐题材更多样、繁华,外檐则简约、清朗。
可以说明清时期是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具备了各种装
饰题材类型,而且装饰工艺技术、雕刻绘制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与园林、家具、陶瓷器等装饰题材趋于同化。
明清后期建筑装饰还受到西方传教士
带来的欧洲大陆新建筑装饰题材、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法的影响。
二、装饰题材的类型构成及其特征
1 云气星象类:雷云纹、气纹、日月、北斗星相等。
2 祥瑞神兽类:龙、凤、麒麟、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白泽、辟邪、獬豸、天马、天龙、天鹿、夔龙、饕餮、螭、虺、虬、犼等。
3 几何类:环形纹、锯齿纹、波形纹、折线、曲线、回纹、龟背纹、菱形纹、曲尺纹、编织纹、卐(万字)纹等。
4 文字类:瓦当、照壁、柱枋、匾额、牌坊、牌楼等上的文字、对联、题字以及与室内装饰结合的字幅。
5 动物类:狮、虎、象、鹿、马、牛、羊、猴、鸡、龟、兔、狗、鼠、猪、鱼、喜鹊、蝙蝠、鸳鸯、锦鸡、鹰、蝉等。
6 植物类:松、竹、梅、兰、菊、牡丹、荷、莲、桔、柿、桃、杏、桐、柳、柏、槐、榆、梓、柟、茶、水仙、石榴、山茶、灵芝、琵琶、玉兰、海棠、百合、芙蓉、桂花、葵花、腊梅、芭蕉、茉莉、栀子、红蓼、
绀蓼、月草、葡萄、芍药、瞿麦、太平花、宝牙花、宝相花、万年青、金
盏花、雁来红等。
7 纹样类:卷草纹、流苏纹、冰裂纹、花形纹、回纹等。
8 器物类: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佛八宝、暗八仙、青铜器、玉器、古陶器、古漆器、象牙器、香炉等。
9 历史故事类:二十四孝、负荆请罪、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桃
园三结义、梁山聚义、竹林七贤、文王访贤、木兰从军、杨门女将等。
10 神话传说类:东王公、西王母、蓬莱仙境等。
11 祈福吉祥类:五福捧寿、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凤凰戏牡丹、
挂帅封侯、马上平安、麒麟送子、龙凤庆寿、连年有余、喜禄封侯、双嚣
临门、喜上眉梢、平升三级、五子登科、六喜、连中三元、鹿灵合欢、榴
开百子、金玉满堂、春光长寿、平安如意、八仙祝寿、三星高照等。
12 历史典故类:渔樵耕读、凿壁偷光、孟母三迁、胡人驯狮、鹬蚌
相争等。
13 宗教类:莲花、飞天、角兽、力神、塔刹、相轮、水烟、日月元光、佛本生故事、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
14 戏曲类: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古典名
著戏文场景。
15 建筑构件类:雀替、隔架科、如意斗棋、天花、藻井、盘龙柱、
栏杆、门窗花棂、挂落、脊兽、垂柱、悬鱼、惹草、鼓墩、上马石、拴马桩、照壁、须弥座、铺地、景窗等。
以上装饰题材中,云气星象类当为最早产生的装饰题材纹样之一,考
古发现在商周建筑的瓦当和其它器物上出现,后来一直延续到汉代。
云气
纹作为建筑装饰题材,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宇宙天地本源的认知,“气分天
地而后生万物”,以“云气”象征天体宇宙来装饰建筑屋宇的瓦当,可见
古人将屋顶比作宇宙天空,其间云气流动,生生不息。
文字类装饰题材,也是使用最早的装饰题材之一。
由于汉字具有象形、会意、谐音、转义等特殊意义,加上中国文字自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的艺
术特征,经后人不断提炼成为中国特有的装饰艺术题材。
因此,在中国古
代建筑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动物类的装饰题材,也是早期比较常见的装饰内容。
这恐怕与原始社
会游牧狩猎生活密切相关。
当时,人们以猎获凶禽猛兽为荣耀,象征男性
的勇武和力量,因此部落男子以狩猎技能高低确立社会地位。
迄今为止非
洲一些部落中男人能否娶妻自立门户,取决于他们捕获猛兽的数量。
此外,凶禽猛兽的神化,也许是当时人们认为猛兽具有某种特殊的神奇力量,或
是神的化身,所以许多原始部落将其作为自己部落的守护神供奉。
随后,
人们又以“善恶”将“神兽”社会化,从而产生祥瑞的神兽与恶煞的神兽,分别赋予其“吉凶”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龙、凤、麒麟、鹤、鹿等为祥
瑞神兽,而饕餮等为邪恶凶兽。
善恶不同,装饰功能与意义也就不一样。
后来,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动物装饰题材,这些题材更多地表达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和祈望,“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祝福
美好未来的装饰题材应运而生,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常用装饰内容。
“狮”、“象”等动物题材是随佛教传人而出现的新题材,其最初具有宗
教意义,后来逐渐融入世俗社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
“狮子”,最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发音与“喜”相谐,二是有镇
宅驱邪的心理抚慰作用。
植物类装饰题材,比之动物类题材要略晚一些。
西周半瓦当中的树状
装饰题材,据考古研究推测为接天地之气的神树。
上古人认为高大入云的
树木是登天通神的捷径,上接天宇下通黄泉,故为“神木”。
因此,西周
至汉的瓦当等建筑构件上常见此装饰题材。
在早期文学诗歌中常常借用花
草咏物寄情,据有关研究统计《诗经》所涉及的植物大致有二百八十种之多。
由此可见,植物题材是早期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借物抒情的对象,
是籍以表达和比喻爱恋的人或事物的品行和姿貌等,后来被士大夫文人
“格物致志”而比拟道德品行,并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格式化题材,如
《离骚》“資葹菉以盈室兮”,其中“資”即苍耳,因长满刺而代喻小人;蕙、兰等则被用来比喻君子。
所以古代士大夫文人咏唱的“松、竹、梅、兰、菊”就被以赋予美德的象征而作为建筑装饰常用的题材。
戏曲类装饰题材,是在明代中叶之后才出现的,具有打破严格宗法制
度下住宅序列空间的单调沉闷气氛,创造娱乐生活环境的积极作用。
同时,透过戏文人物,也赋予一定的伦理教化意义。
历史典故类、历史人物类等
题材功能,主要为教育族人和子孙如何遵守儒学的修身为人的法则,如何
勤劳耕读进身功名、精忠报国、光耀门庭等。
祈福吉祥类题材是大众喜见
的题材,应用极其广泛,反映古代人们追求家庭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生
活愿景。
建筑构件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建筑形式与结构的
不断演进与成熟,一些建筑部位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以自身形态为装
饰题材,并针对造型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展现其优美的装饰性效果,如
江南地区园亭等建筑翼角起翘,以其舒展、柔美的曲线将整个建筑屋顶塑
造为“如鸟斯革,如荤斯飞”的形象。
而另一些具有结构功能的建筑构件,在建筑不断美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结构功能,仅保留了构件的基本
外形并转变为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如“斗棋”构件,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
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装饰题材。
三、装饰题材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1 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建筑形制等级相一致,也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
重要标志。
装饰题材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题材内容
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例如:商周时,兽面铺首是封建社会帝
王诸侯建筑正门装饰的象征。
魏晋时屋脊饰有鸱尾的门庑以及唐代的乌头
门都是当时贵族府邸大门的地位标志;宋金至明清门窗中的“絿纹隔扇”
是官式建筑的装饰形式。
明清时,“龙凤”题材是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题材。
为此,对于建筑装饰题材的使用,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严格的条律规定,如商周时“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尚书·大传》),汉代则
“按旧制,三公黄阁听事鸱尾。
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
堂并置鸱尾。
”(《陈书·肖摩诃传》),唐代“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
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
……庶人所造屋舍,不得过三
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唐会要》),宋代“凡庶民之家不得施重棋、
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
”(《宋史·舆服志》),元代“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元史·刑法志》),明代“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
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
公侯……屋
脊用花样、瓦饰、梁栋、斗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
”(《明史·舆服志》),清代“亲王府制……绘金云雕龙有禁,凡正
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龙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大清会典》)。
龙凤图案在建筑装饰中,标志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与帝王建
筑相关的装饰才能使用。
同样是宫殿建筑,主次不同的功能建筑采用的装
饰题材也有等级高低之分,如皇家彩画装饰中依据等级分为和玺彩绘、旋
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种形式,其中和玺彩绘等级最高,采用的题材为龙图案,色彩以金色为主。
而苏式彩绘等级最低,题材选择比较自由活泼、风
格素雅,花鸟鱼虫、村舍山水、人物故事等均可。
此外,建筑大门装修中,官式建筑大门可以使用“铺首”、“门钉”、“斗棋”等作为装饰题材,
但一般民居住宅严格规定不得使用。
因此,民居的大门装饰就显得比较简朴,江南地区的民居大门采用“竹片拼花”构成回形或其它几何图案进行
装饰。
门簪的雕饰题材,以荷花、葡萄、梅花、牡丹等,根据住宅主人的
社会地位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多寡。
2 社会伦理教化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另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伦”。
自汉代开始由于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汉代帝王独尊儒术,致使中国几千
年来的封建社会文化充分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人伦思想精神,整个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