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者:刘春龙郭庆菊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041-02
由于长期超负荷采伐,小兴安岭林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步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困难的境地,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减弱,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等“四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
2011 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实施了停止主伐措施,这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建、因林而兴、60 多年来一直“以木为生”的地区,摒弃了传统发展模式,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已成为小兴安岭林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亟须解决小兴安岭林区发展中多年积累的以下突出问题。
一、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整体退化
小兴安岭山系纵贯伊春林区,是一个原始的大森林,是整个黑龙江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是黑龙江、松花江两大水系的重要源头。
由于大量开采山林,加上制度上的不完善和监管上的缺失,使得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和中龄林木遭到毁灭性的砍伐和掠夺式的开采。
原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已支离破碎,森林的屏障作用逐渐减弱,其涵养水源、消洪补枯、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的功能大为降低,旱灾水患频繁发生,1998 年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遭受了30年一遇的春旱和百年一遇的洪水。
如果生态功能继续恶化、不把这块森林保护好,将对黑龙江和整个东北产生巨大的生态影响。
据有关部门统计,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蓄积和可采成熟林蓄积分别比开发初期下降了大约55%和99%。
优势树种和珍贵树种濒于灭亡,特别是优势珍贵树种红松的蓄积量仅存400多万立方米,比开发初期下降了93.5%。
扣除公益林中的成熟林蓄积,地处小兴安岭林区的森工企业实际上已没有可釆的成熟林。
已有3/4的林业局无林可采,其余1/4 林业局也严重采伐过度。
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实现小兴安岭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工作正面临着千载逢的历史机遇。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2004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作为推进全省结构调整的“四大经济板块”之一加快建设;2007 年4 月组织完成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2008 年8 月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意见》,并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 年10 月省政府以黑政发[2008]84 号文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启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关问题的请示”。
从2010年开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全面加强火烧迹地、采伐迹地、采矿废弃地和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工作;加大人工中幼龄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抚育以及低质低价林改造工作;全面加强湿地和草原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转型,逐步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到202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将得到初步恢复,生态布局合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明显提升,森林结构以优质、异龄、复层林为主,森林林木生长率达到5‰,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公顷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
以生态旅游、特色种植业、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林木和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为主的生态主导型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从而形成人口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与基本生活条
件与其他地区基本一样,林区百姓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格局,基本建立起完备的林业
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三、充分发挥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价值功能,构建新型的林区产业布局
第一,要构建新型森林型城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要将原来以林业木材产出为主的追求
生产最大化的产业布局调整为,以保护生态为主,注重生态系统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
展的生态型林区产业。
尽可能运用生态的方法、自然的方法来培育最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森林,最大化地发挥出森林资源对整个生态的有益效用。
第二,要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型经济,实现林区砍伐的生态化和再生化。
砍伐木材必然会破
坏森林资源的整体性和生态完整,而整个林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木材的砍伐,这就使生态型
砍伐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道路。
生态型砍伐不再是单纯的木材的索取,而是结合林下经济既有木
材的开发,还有林下经济产出的绿色产品,如:蓝莓、木耳、榛子、黄花菜和北药等产品。
这
种模式打破了区域限制,不再使林区成为一个单纯的木材基地,还要让它成为了绿色产品基地,最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
这种生态型林业,可以在不同区域发展林区农业、林区畜牧业,形
成规模优势,形成符合当地习惯的“生态经济圈”。
第三,要优化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与林区有关的第三产业。
发展森林生态服务业,优化提
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与林区相关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
完善整个城市的基础
设施建设,重点投资教育、民生等领域,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产业等高产值、低能耗、高技
术含量的产业,形成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链相互渗透的局面。
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复合的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小
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还需要林区社会建设的逐步扩大与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
精神的激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就市场经济本身来讲,它涉及方方面面,还需要进行相
应的具体改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因而必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伊春人民政府,伊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N].伊春日报,2011-02-23.
[2] 黄晟婕.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政府行为分析[J].学理论,2012,(10):48.
[3] 杨昭.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对外经贸,2011,(12):9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研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
护及相关法律问题研究》(12535214)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刘春龙(1932—),男,黑龙
江伊春人,主任,教授,从事法律逻辑、法律制度研究。
(伊春职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责任编辑:陈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