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历史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常德市历史高考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汉武帝时期,为了扩大版图,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

C、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被废除,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D、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东厂和西厂。

答案:A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推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虽然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但这并不是其唯一的政策。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并未被废除,而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虽然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但这主要是为了加强特务统治,而非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2、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A、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

B、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

C、英国的圈地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是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古希
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属于早期文明的政治和经济形态。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前期的一个重要事件,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标志。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3、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防止沿海民众与倭寇勾结,维护国家安全
B. 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不感兴趣
C. 海外贸易导致国内商品价格上涨
D.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明朝初期,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与日本倭寇勾结,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交往,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4、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A. 武昌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保路运动
D. 南昌起义
【答案】A
【解析】虽然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等事件都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力量,但直接引发武昌城内新军起义,进而导致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事件是武昌起义,因此A选项是正确答案。

5、下列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推行郡县制
B、修筑长城
C、焚书坑儒
D、设立丞相制度
答案:D
解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以及焚书坑儒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

设立丞相制度是汉朝时期的制度,不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因此,选项D是不正确的。

6、以下关于唐朝的描述,正确的是:
A、唐朝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B、唐朝设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C、唐朝的都城是洛阳
D、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是主要的农民起义
答案:B
解析: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是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选项A提到的“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与唐朝无关。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今天的西安),而不是洛阳。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是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但并非主要,还有其他如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

因此,选项B 是正确的。

7、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人物?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雅典娜
D. 梭伦
答案:D 解析:梭伦是古希腊雅典的著名政治家,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但并非直接参与民主政治的实践。

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与政治无关。

8、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和隋唐时期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但并非封建社会的形成标志。

9、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尊称为“兵圣”?
A. 孙武
B. 岳飞
C. 诸葛亮
D. 孙膑
答案:D
解析: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虽然孙武也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但被尊称为“兵圣”的是孙膑。

岳飞和诸葛亮分别是南宋和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谋士。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0、题干: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技术成就?
A. 指南针的发明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火药的发明
D. 稻作技术的改进
答案:D
解析:稻作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稻作技术发展尤为显著。

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它们分别属于导航、印刷和军事领域。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1、【题目】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战乱后国家景象的感受。

以下哪项最能体现杜甫的这一感受?
A.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B.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C.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D. 对战争英雄的赞颂
【答案】A
【解析】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日国都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战乱后衰败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选项A正确体现了诗人的这一感受。

选项B、C、D 虽然也与诗中的某些元素相关,但不是最能体现诗人感受的选项。

12、【题目】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的直接原因?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选贤与能
C.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D. 选拔官吏的专业技能
【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选拔贤能的人才来管理国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选项A、B、C都是科举制度实行的直接原因。

而选项D提到的选拔官吏的专业技能并不是科举制度实行的直接原因,虽然科举制度确实考察了考生们的文化知识和行政能力。

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1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师”?
A. 莫扎特
B. 秦始皇
C. 赫拉克利特
D. 赫罗多特
答案:C 解析:赫罗多特是古希腊的一位历史学家,虽然他的名字与工程无关,但这个题目可能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名称的记忆和区分能力。

实际上,被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师”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因此正确答案是C,这是一个陷阱题。

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哪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是在1848年发表的,当时德国正处于分裂状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言,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

因此,正确答案是D。

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理解和对历史背景的掌握。

15、【题目】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觉醒者”?
A. 郑成功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觉醒者”,因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改革中国封建制度。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均与题意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6、【题目】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
C.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A、B、C三项说法均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D项说法错误,因为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因此,正确答案
是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天有时,地有气,人有精神。

用之则成其材,不用则废其形。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发展,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密切相关。

材料二: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其中详细记载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方法,如耕作、播种、灌溉、施肥等。

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点。

2.请简要说明《齐民要术》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1)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
(2)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如耕作、播种、灌溉、施肥等;
(3)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农业理论;
(4)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地制宜;
(5)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齐民要术》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1)总结和传播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为后世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3)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4)丰富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体系;
(5)对世界农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齐民要术》的意义。

解答时,需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阐述《齐民要术》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要点明确,逻辑清晰即可。

第二题
题目: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政大怒,遂灭燕国。


材料二: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大损,导致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材料三: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最终失败,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
1.材料一中提到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唐朝的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三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荆轲刺秦王”事件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秦国对燕国进行了更严厉的打击,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六国中的地位,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以下影响:
a.唐朝国力大损,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b.唐朝的繁荣景象被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c.安史之乱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如天京事变等;
b.内部矛盾重重,领导层腐败;
c.外部势力的干涉,如清政府的围剿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b.太平天国运动传播了民主、平等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c.太平天国运动揭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材料一、二、三
的分析,学生需要掌握“荆轲刺秦王”事件、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的影响,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对事件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

第三题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5G通信等领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国家。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才强国的战略。

材料二:
(图表:某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及专利申请数量变化趋势图)
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及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
1.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
(1)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2)坚持改革开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
(4)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2.材料二中的图表显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及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

原因
如下:
(1)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3)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4)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科技创新。

解析:
1.本题考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考生需结合材料一,从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强国战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确保答案的全面性。

2.本题考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及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考生需分析图表数据,结合政策扶持、科技体制改革、企业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第四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时期,我国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选拔出的官员更加适应时代需求。

材料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文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导致选拔出的官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问题】
1.请简要概括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分析科举制度在唐朝、宋朝、明清时期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

3.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答案】
1.主要内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特点:考试科目多样化,考试内容注重实用,选拔范围广泛。

2.唐朝:科举制度完善,考试科目多样,选拔范围广泛。

原因: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

宋朝:科举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

原因:宋朝面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挑战,需要选拔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文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加强,科举制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3.评价: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弊端,如八股文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导致官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因此,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其积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