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C 正确
ABD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王安石变法时期为了改变士大夫多不习法的状况规定自笫一名以下都要加试明法科考试后才能出任官职……还在国子监设立律学这些措施
A. 有利于北宋法治的良性发展
B. 消除了古代中国“人治”的弊端
C.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治的开端
D. 损害地主阶级利益而被废除
【答案】A
【解析】科举考试加试明法科在国子监设立律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北宋法治的发展故选A B项错在“消除了” 排
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端” 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具体内容也没有看到改革的结果排除D
3.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宋代司马光为宋神宗讲经时提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并且以曹随萧规等历史典故进行论证王安石参政离开经筵之后安排吕惠卿进入经筵吕惠卿又引用《尚书》中“刑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这说明
A. 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
B. 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C. 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
D. 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则引用《尚书》中“刑
罚世轻世重”来论证祖宗之法可以变说明文献典故解释迎合现实的需要 B项正确
皇帝决策受到经筵左右不符合史实 A项错误
宋代政务决断有民主性与经筵活动负责”讲论经史“不符 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宋代朝臣的文化水平难分高下 D项错误
4.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
A. 9世纪
B. 10世纪
C. 11世纪
D. 12世纪
【答案】C
【解析】澶渊之盟发生于1004年宋夏议和发生于1042年故如图所示的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出现于11世纪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D. 军队增多战斗力提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养兵政策使军队人数增多了但战斗力并未提高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王安石变法既有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也引起了司马光等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列最令官僚集团等守旧势力不满的措施是()
A. 改革科举制度
B. 按土地多少征税
C. 实行“将兵法”
D. 向农民提供贷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样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故B项正确
ACD三项对守旧势力的利益影响不大排除
7.宋朝时期官方对外话语经历了从“华夷一统”为主导向“汉唐旧疆”为主导的转变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节点这一转变意在
A. 重塑本朝正统地位
B. 承认对外战争受挫
C.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D. 推动国内政策转向
【答案】A
【解析】澶渊之盟确立了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形成了以北宋和辽为中心的两个朝贡体系这一转变意在重塑北宋王朝的
正统地位故选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宋辽正式互认二元并存的天下秩序反映的是北宋和辽的关系与强化中央政
府权威无关排除C 宋辽二元并存反映的是宋辽关系不属于北宋的国内政策排除D
8.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辙敬献《上皇帝书》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日冗兵三曰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三冗”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延续的危害
B. 宋代民族关系持续紧张
C.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宋频繁地发动对外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宋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官员分散权力同时把流民征召入伍导致宋代“三冗”问题严重
故C项正确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排除A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官职不分
B. 冗官现象严重
C. 官俸开支巨大
D. 大兴文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体现的是北宋初年为了加强集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做法结果虽加强了集权却也造成了严重的冗官问题
10.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
A. 均输法
B. 免役法
C. 青苗法
D. 市易法
【答案】C
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
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
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11.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A. 王安石变法
B. 庆历新政
C. 仁宗变革
D. 军事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
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
制度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 所以B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CD错误
12.有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制作了《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据此可见当时()
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C. 统治思想较为复杂
D. 士人就业岗位多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给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根据表格里面的数字对比儒家的支派和作品明显多于别的学派的故A正确
B项结束说法片面排除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3.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③“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近京师大姓多止(停止)开质库(放高利贷的商行)市易摧兼并之效似可见”
A. ②③④①
B. ③①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的内容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两税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故③①②④C项正确
排除ABD
1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
A. 澄清吏治
B. 增加大笔收入
C. 强兵
D. 减轻人民负担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果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故
C正确
澄清吏治、增加大笔收入不符合史实故AB错误
王安石变法意图减轻人民负担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危害百姓的情况故D错误
15.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
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答案】C
【解析】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
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
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故排除A、B、D
故选C
16.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
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对此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A. “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 “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答案】B
【解析】“新的经济形态”是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故A项不正确
“时代性的缺陷”是中国始终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故C项不正确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的产物故D项不正确
材料意思说明“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
会基础” 故B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7.(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谈及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内容并要达到
17.(2)据材料二指出朝廷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什么做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
三指出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17.(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内容免疫法(募役法)目的农时不夺而民均
【解析】(1)从材料中的“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可知王安石谈及的是变
法中的免疫法其目的是“农时不夺而民均”
【答案】(2)做法不断将各地上报的成功经验推行全国
问题造成朝令夕改的问题
措施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
【解析】(2)根据材料中的“自去年冬末已后访问诸处仅能成书方议奏报而旋有新
制”“半年之间改动者数四官吏惶骇不知
定议”可以看出朝廷的做法是不断将各地上报的成功经验推行全国从而造成朝令夕改
的问题根据材料中的“正因为朝廷与地
方就役钱计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可以看出解决的措施是朝廷与地方就役钱计
征事宜反复商议并由朝廷让步
【答案】(3)改革要因地制宜中央改革的原则性与地方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改革要试点
先行稳步推进改革不可朝令夕改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的启示包括改革要因地制宜、要试点先行、不可
朝令夕改等方面
18.(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实行的经济措施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
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8.(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与王安石在商业政策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简析
其原因
【答案】(1)材料一措施重农抑商
材料二三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影响①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②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但其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行收购、运输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的“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则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表明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对工商业征收征税主张提高粮食价
格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二中的“市易”、“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是实行市易法“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说明实行均输法第三小问
影响结合材料二、三信息及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来回答
【答案】(2)相同都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商鞅以此引导人们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王安石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挽
救统治危机
【解析】(2)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
法都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及意义
分析得出商鞅是主张重农抑商而王安石则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北宋面临的
统治危机
19.(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19.(2)材料二中不同民众对差役法与雇役法(免役法)有何不同反应?
19.(3)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19.(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农田水利法由“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青苗法由“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兴办学校和保甲法.

【答案】(2)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等不满.
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
【解析】(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可知差役法上户和下户感觉便利中等不满.由材料“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竞役亦遭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可知雇役法(免役法)上户和下户不满中等户感觉便利.

【答案】(3)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解析】(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可以分析出舍弃义理由“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可以分析出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由“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可以分析出追求利益等.

【答案】(4)政策的制定要经过论证和试验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
【解析】(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方法主要是正确解读和提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有用信息找出王安石变法的不足其不足也就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新政增加了农民负担所以我们改革中要得民心.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所以我们改革中要要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等.
20.(1)根据材料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答案】(1)以整顿吏治为核心严格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限制官员政治和经济特权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注重实际学问减轻民众负担等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荫之滥限制官燎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吏治、科举、民生方面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答案】(2)变法触动封建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封建官僚的阻碍守旧势力强大最高统治者封建帝王动摇反复以致最后不支持改革改革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方法上缺乏整体规划过于主观等(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用人不当的问题)
【解析】(2)本题据材料“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辽夏威协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封建官僚、帝王、政策推行等方面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21.(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1.(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
【答案】(1)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反
【解析】(1)问题根据“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得出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目的注意材料中所涉及人物对待变法的态度——变法的反对者根据司马光阶级立场分析回答【答案】(2)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非王安石新法造成的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解析】(2)观点根据“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概括得出第二问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知识作出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