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谣计划留住曾经唱过的童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谣计划留住曾经唱过的童谣
何映宇
让即将消失的童谣,再次回响。
2022年,民谣歌手小河在北京的一家美术馆里做了一个半年的项目,初名“胡同童谣”。
一开始,他们搜集的只是北京地区的民谣,并没有想
推广到全国。
但是这个项目做完了之后,他和团队成员有了新的感受,这
种感受特别强烈。
他们想:我们既然能在北京找到这些具有诗意和美的童谣,祖国这么大,在别处也肯定能够找得到。
于是,就有了“寻谣计划”。
童谣的田野调查
“寻谣计划”是一个以全国地域为目标,对不同文化区域的老童谣进
行挖掘与新编的音乐计划,以寻找老童谣为出发点,音乐人小河及其团队
走过很多遍的老社区、公园和乡村,听过很多老人唱起他们记忆中的童谣,还和很多老人坐下来聊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听童谣背后的时代故事。
2022年下半年,小河发起“胡同童谣”项目,在北京各处寻找13位
会唱童谣的老人,和志愿者一起对童谣进行发掘、改编。
从9月到12月,“打磨场回响-胡同童谣2022”一共进行了5场排练录音。
他们一做就是半年,其间发动了二三十个志愿者,一起去找老人。
他
们通常都要早晨五六点起床去公园,因为那里早上唱歌的老人比较多,到
了晚上,就只能是广场舞了。
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有80%的老人,都是在
公园找到的,小河和他的团队共采集到上百首北京地区老童谣,录了12
首作品。
之后,就有了“寻谣计划”,第一站,他们去了杭州。
今年7月,“寻谣计划2022-杭州站”启动。
小河及演耳团队与可莎
蜜儿(蛋糕品牌)、晓风书屋、FigureVideo(视频自媒体)一起通过对
老杭州人的寻访,去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中的老童谣,并以线下现场互
动的方式进行改编与传唱。
名为“杭州站”,但其实并不局限于杭州这座城市,而是以杭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浙江。
他们去了金华、桐乡、温州、绍兴、安吉等地寻找童谣。
这些童谣都是传唱至今的声音,小河对记者说:“有一个阿姨,她给
我们唱的,是她小时候去邻居家玩,邻居的爸爸常唱这首民谣,她就记住了。
寻找这些老童谣,就是在寻找我们的记忆,去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记忆
中的老童谣。
记得我第一次去公园寻找会唱童谣的老人,问了很多老人,
不是说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的童谣人尽皆知,后来终于等到一位何大爷,当他唱了一首做音乐20多年的我从未听过且又特别好听的童谣时,我强
忍住了眼泪。
这首歌叫《卢沟桥》。
”
寻找杭州老童谣的过程,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所说的那盒巧克力,打开之前,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以寻找老童谣为出发点,小河和他的团队走过杭州很多的老社区、公
园和乡村,听很多老人唱他们记忆中的童谣,在网络和书本上汲取前人所
整理和记录的老童谣,反复对比老人记忆中的词曲和网络中的词曲的差异,还和很多老人坐下来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听童谣背后的时代故事……
找寻故事
一天上午,阳光有些刺眼,好像是高温前最后一天。
凉亭里有许多阿
姨拿着蒲扇,抱着小宝宝在乘凉聊家常。
他们过去询问的时候,阿姨们都
十分友好和热情。
说起童谣,她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摇啊摇》,这首脍炙人口的江南童谣,大概是人们最深刻的记忆。
经过小河提醒,阿姨回忆起了儿时跳橡皮
筋的旋律,轻快好听,几个阿姨一起哼唱了起来,甚至想起了跳皮筋的动作。
这时大家发现抱在怀里的宝宝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就是童谣旋律的
魔力,刚刚开始感知世界的小宝宝,也能感受到童谣里的快乐因子。
在绍兴王七墩村,他们遇到了董百根爷爷,他从屋里翻找出一本一本
的绍兴童谣集和爷爷引以为豪的绍兴童谣非遗传承人的荣誉证书。
董爷爷唱的绍兴童谣是没有调的。
他说:“绍兴的童谣基本上都是没
有调的,但是节奏感很强,唱法多种多样,而且一定要用绍兴话来唱。
”
他们听旅社一个很熟悉老人的大哥说,钱塘五柳巷社区是城里很老的
社区,可能会有许多童谣,他们就立即奔赴当地。
到了一看,这一片真的
非常老旧,巷子里里外外透出岁月的痕迹。
正一路搜寻着,只见一位老奶
奶正推着自行车要出门,他们便迎上去问话。
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太惊喜了——朱奶奶开口就有頭有尾地唱了一首《宝宝要睡觉》的摇篮曲。
接着,奶奶让他们进她的店里,又唱了好几首,《耳朵》《小鸭子》《小猫》。
这些儿歌非常有趣,他们从来没听过,它
们是老旧的,但是对于他们或者对于所有没有听过它们的人来说,都是新的:
秋天已经来到了
蓝蓝的天空多么高
秋风吹,树叶落
鸟儿飞,虫儿叫
农民伯伯收割忙
小朋友来帮忙
——童谣《秋天来了》
活化的过程
小河,原名何国锋,1975年生于河北邯郸,国内著名的民谣歌手,
曾是“美好药店”乐队主唱。
某种意义上,早在2022年,小河便发起“回响行动”:不是在录音
室制作专辑,也不是现场巡演,而是和参与者排练歌曲,在13个城市做
了20多场活动。
他把那些歌带到不同的城市,和想听到那些歌的人一起
去唱,然后一起录下来,录音只给参与的人。
“胡同童谣”和“寻谣计划”可以说是“回响行动”的继续与延伸,是对传统唱片工业和音乐商品化的
反思。
在北京和杭州,他们各录制到了12首童谣,还有长沙的2首。
这是
从200多首童谣中找出的26首歌,差不多是10∶1的比例。
之所以不是
所有发现的童谣他们都选择,这是因为小河说“寻谣计划”并不是在做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的工作:“这还是有区别的。
‘非遗只是把相关的内
容保存下来,而我们想做的是如何通过我们的寻找,让更多的人重视童谣、发现童谣、传播童谣,这是个接力和活化的过程。
那这样的作品,就要能
跨越时空,它要有人性共同的东西,没有太多时代印记。
那在选歌上就有
一些标准。
”
86岁的魏奶奶就住在被称为“养老样板小区”的随园嘉树,小河有
幸邀请她参与寻谣计划杭州站。
她带来的童谣是《小宝宝要睡觉》:风啊,你要轻轻地吹
鸟啊,你要静静地叫
我家小宝宝,快要睡着了
……
魏奶奶现场带来的这首“摇篮曲”,是她十三四岁时在温州老家经常
会唱来哄弟弟睡觉的一首歌。
轻声细语地哼唱,听起来既舒服又助眠。
但
要回想这首歌是从哪里学来时,她记不清是跟老师还是跟家里长辈学的了,但很奇怪,她说这首歌一辈子都忘不了,张口即能唱,而且歌词一句都不错。
67岁的雷阿妈来自泰顺县黄山村,雷阿妈带来的《放牛谣》是一首
纯正的畲歌,这也是寻谣计划去年自北京启程以来,现场收录改编的第一
首少数民族歌曲,畲族的语言发音虽然增加了互动学唱的难度,却在现场
带来了不一样的田间自然生活想象。
雷阿妈出生在泰顺县东北部的阳山村,与她后来在16岁嫁过去的相
隔二十多公里的黄山村一样,两个村子都是传统的畲乡。
畲族人能歌善舞,据她说以前的青年之间社交主要是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族里一些唱歌经
验丰富的老人,往往还具有超强的即兴能力,走在路上看到什么就能给编
到歌里唱出来。
也是一种传承
而从祖辈流传在畲乡的歌,旋律大多都是固定的,歌词一般是四句一联,一句七个字,其中还有三句要押韵。
“寻谣计划”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互动。
在现场,小河会请老人
先唱一遍童谣,然后再由现场的音乐人即兴编排,现场参与者再合唱,一
句一句地进行。
尽量根据老人记忆里的歌词和曲调,也会有局部的改编。
在第一场活动中,何大爷教大家的《盧沟桥》中有句“骆驼骆驼”,何大
爷唱作“letuo”,即保留了这样的发音。
而在第三场活动中,李阿姨教
的《小小科学家用手又用脑》中,有两句:“嗡嗡嗡嗡,飞机怎么会飞?
/轰隆隆隆,火车怎么会叫?”小河做了一点调整,改为“嗡嗡/嗡嗡/嗡
嗡嗡”和“轰隆/隆隆/轰隆隆”,这样节奏感更强,与后一段的“样样事
情都要问,样样事情都想知道”也更对应。
一首《卢沟桥》,让何大爷成为了“胡同童谣”项目里的明星老人,
非常受观众们的喜欢。
何大爷去洗手间,还有小男孩追着他说:爷爷,我
特别喜欢您唱的歌。
《我们又长大一岁》和他在第一回里唱的另外两首(《卢沟桥》《卡
吉德洛森林里》)一样,也是他读小学时候的音乐老师教给他的。
具体怎
么学会的,他已经印象不深,但有个唱歌的场景,他记得很清楚。
那是一
个年轻的老师,赶上除夕当天,老师就把学生们都叫上,大家伙围坐在一
个中间摆着大火炉的桌子上,桌面上铺着老师自己花钱买的花生瓜子。
老
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唱《我们又长大一岁》,开心地度过一个下午,然后各自回家,与家人度过除夕夜,迎接新一年的自己。
至今每次回想,
他都感慨不已。
《小鞭一甩》是“胡同童谣”整个项目中经历波折挺多的一首歌。
“小鞭一甩满山响,赶着羊群出村庄,大羊肥小羊壮,小羊羔儿我抱上。
”这首自然童真的歌,他们问了好几位对这首歌有印象的老人,都不太记得
出处,只是零星觉得像是以前少年宫那种公共场合会播放的背景音乐。
童谣通常会被认为是过去的,传统的,而小河觉得,在现实的时空当中,其实我们没办法去割裂哪一部分是过去,哪一部分是现在或未来,因
为当下是所有过去的一个呈现,而谈论未来时,也是站在现在的角度。
他
说:“对我来说传统也好,过去也好,它不是我们所谓的老的东西,老物件或老文化,在我这儿不是。
比如说一个老人,我们请到这儿来,他就是今天的一个人,然后他的歌就是生命里他最有感受的那首,就像你现在喜欢的一首歌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