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6诚实可爱的娃娃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正确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春晓》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背一背?
今天我们在学一首诗歌,描写的也是春天早晨的景色,想看看吗?那就快打开书第4页,读一读吧!
学生初读古诗
二、自主识字,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认真拼一拼,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动动脑筋,再和小组同学合作来解决困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娃娃》
教学目标:1、认字13个,写字6个
2、学习感叹句,近意词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能够合作学习
5、指导勇敢的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行为
教学重点:1、学习感叹句,近意词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勇敢的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行为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绿"“红”,哦!是春天的颜色浓了,
读下面的四句诗,“堂前……片片青”描绘了哪些景色?体会“住、飞、浮、漫”四个动词。
3、说一说始终都描写了春天早晨里的那些景色?
4、美读古诗,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可以摘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想象这是中的意境,伴着音乐,动情的,美美的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色。
教学
目
标
读封面,查信息。
学查目录。
看图说故事。
重点难点
读封面,查信息。
学查目录。
看图说故事。
教师组织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批注、修改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字词:
开火车认读词语
二、出示书的封面.
1、看、读书名。、
2、看书名,讲书的大概内容。
三、学查目录。
1、出示目录一份(课本53页)。
2、读、看。
3、具体出题检测
四、与综合学习相结合
这一首,是描写春日早晨的景色的诗歌,我这里还有一首描写“夜”景的诗歌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夜,在瓜园》。
《春日晨景》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里的景色,我们一下子就看出了它的季节,那《夜,在瓜园》呢?你知道它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它描写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配乐朗诵,美美的读一读。
4、出示自己手中的书,打开一份目录,练习学查目录。
四、看图说故事《有趣的书》。
五、作业:
1、图书归类
2、练习查目录。
认读词语。
练习学查目录
看图讲故事
教
学
反
思
风筝简介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外国小姑娘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读课文,勾画生字
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读中感悟表达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珍妮为身什么要拿工艺管的娃娃?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把写娃娃可爱的句子画上
2、把诗歌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
3、认读去掉拼音的诗歌。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
猜谜语:十八口,猜一个字“杏”
口十八呢?“呆"你能区别记住吗?
三、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说说它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啊?
2、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抓住“五更天欲晓”还记得《春晓》中的“晓”是什么意思吗?你猜在这里呢?抓住“欲”“渐”春天可以说“浓"吗?你想象是什么浓了?
3、指导朗读地2自然段
4、仿照第2自然段的感叹句,说几个感叹句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部从课文的空白处
6.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与珍妮类似的经历,说一说当时的心情
2。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2 春日晨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四、写字
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3、说说怎样 Nhomakorabea字写好看.
4、读读认认:渐渐、杨柳、课堂、竹篱、漫游、山坡,你还能用本课的生字造更多的词吗?注意“坡”与“泼”“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引导学生收集美妙词句,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对试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习惯,并能充分发挥独立的想象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8 书的世界(第3课时)
教学
内容
8 书的世界(第3课时)
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春晓》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背一背?
今天我们在学一首诗歌,描写的也是春天早晨的景色,想看看吗?那就快打开书第4页,读一读吧!
学生初读古诗
二、自主识字,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认真拼一拼,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动动脑筋,再和小组同学合作来解决困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可爱的娃娃》
教学目标:1、认字13个,写字6个
2、学习感叹句,近意词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能够合作学习
5、指导勇敢的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行为
教学重点:1、学习感叹句,近意词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勇敢的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行为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风骚。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绿"“红”,哦!是春天的颜色浓了,
读下面的四句诗,“堂前……片片青”描绘了哪些景色?体会“住、飞、浮、漫”四个动词。
3、说一说始终都描写了春天早晨里的那些景色?
4、美读古诗,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可以摘抄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想象这是中的意境,伴着音乐,动情的,美美的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色。
教学
目
标
读封面,查信息。
学查目录。
看图说故事。
重点难点
读封面,查信息。
学查目录。
看图说故事。
教师组织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批注、修改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字词:
开火车认读词语
二、出示书的封面.
1、看、读书名。、
2、看书名,讲书的大概内容。
三、学查目录。
1、出示目录一份(课本53页)。
2、读、看。
3、具体出题检测
四、与综合学习相结合
这一首,是描写春日早晨的景色的诗歌,我这里还有一首描写“夜”景的诗歌呢!谁来试着读一读?《夜,在瓜园》。
《春日晨景》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里的景色,我们一下子就看出了它的季节,那《夜,在瓜园》呢?你知道它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它描写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配乐朗诵,美美的读一读。
4、出示自己手中的书,打开一份目录,练习学查目录。
四、看图说故事《有趣的书》。
五、作业:
1、图书归类
2、练习查目录。
认读词语。
练习学查目录
看图讲故事
教
学
反
思
风筝简介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外国小姑娘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读课文,勾画生字
2、小组内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读中感悟表达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珍妮为身什么要拿工艺管的娃娃?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把写娃娃可爱的句子画上
2、把诗歌读给自己的同桌听一听。
3、认读去掉拼音的诗歌。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
猜谜语:十八口,猜一个字“杏”
口十八呢?“呆"你能区别记住吗?
三、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咱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说说它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啊?
2、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抓住“五更天欲晓”还记得《春晓》中的“晓”是什么意思吗?你猜在这里呢?抓住“欲”“渐”春天可以说“浓"吗?你想象是什么浓了?
3、指导朗读地2自然段
4、仿照第2自然段的感叹句,说几个感叹句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部从课文的空白处
6.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与珍妮类似的经历,说一说当时的心情
2。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2 春日晨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四、写字
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3、说说怎样 Nhomakorabea字写好看.
4、读读认认:渐渐、杨柳、课堂、竹篱、漫游、山坡,你还能用本课的生字造更多的词吗?注意“坡”与“泼”“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引导学生收集美妙词句,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对试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习惯,并能充分发挥独立的想象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8 书的世界(第3课时)
教学
内容
8 书的世界(第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