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分散系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分散系试题
1.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
FeSO
4和Fe
2
(SO
4
)
3
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
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 nm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
2O
3
D.所得分散系为胶体,且胶粒直径即为氢氧化铁分子直径
【答案】B
【解析】A、根据该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判断,该分散系属于胶体,错误;B、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C、该分散质为黑色物质,而氧化铁为红色物质,所以
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不是Fe
2O
3
,错误;D、该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直径是黑色四氧化三铁粒
子的直径,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对分散系的判断,胶体的性质应用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浓FeCl
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制备Fe(OH)
3
胶体
B.将混有少量HCl的CO
2通入饱和NaHCO
3
溶液中除去HCl
C.测定等浓度的Na
2CO
3
和Na
2
SO
3
溶液的pH大小,可比较非金属性:
D.用AgNO
3溶液鉴别Na
2
SO
4
溶液与NaCl溶液
【答案】B
【解析】制备Fe(OH)
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
3
溶液滴入沸水中,直至溶液呈现透明的红褐色,
A错误;NaHCO
3 + HCl =" NaCl" + CO
2
+ H
2
O,B正确;将Na
2
SO
3
换成Na
2
SO
4
才行,C错误;
Ag
2SO
4
微溶,AgCl难溶都会出现浑浊,D错误
【考点】物质的制备、除杂与鉴别等知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
B.金属冶炼通常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C.陶瓷、水泥和光导纤维均属于硅酸盐材料
D.“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
【答案】C
【解析】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1nm~100nm,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小于1nm,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大于100nm,正确;B、金属冶炼通常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正确;
C、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
2
,为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材料,错误;D、“煤改气”、“煤改电”
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胶体、金属的冶炼、材料、燃料。
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 nm之间
B.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C.呈红褐色
D.能透过半透膜
【解析】FeCl
3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1 nm;FeCl
3
溶液呈棕黄色,Fe(OH)
3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
透膜。
5.Fe(OH)
3胶体虽然是由FeCl
3
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
FeCl
3
溶液、Fe(OH)
3
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
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
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FeCl
3溶液一般呈棕黄色,Fe(OH)
3
胶体呈红褐色,两者颜色不同;溶液中分散质颗粒直
径小于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6.取少量Fe
2O
3
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色。
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 (填反应类型)。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
3
溶液,继续煮沸
至溶液呈色,即制得Fe(OH)
3
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Cl
3
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
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
3
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
(4)用Fe(OH)
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加深,这说明,这种现象称为。
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H
4)
2
SO
4
溶液发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③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其原因是。
④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
【答案】Fe
2O
3
+6HCl=2FeCl
3
+3H
2
O(棕)黄
(1)FeCl
3+3NaOH=3NaCl+Fe(OH)
3
↓复分解反应(2)红褐(3)乙胶体和溶液
(4)①Fe(OH)
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电泳②产生红褐色沉淀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聚沉③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开始加入稀硫酸时,胶体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当酸过量时又使沉淀溶解④渗析法
【解析】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
2O
3
+6HCl=2FeCl
3
+3H
2
O,FeCl
3
溶液呈棕黄色。
(1)向FeCl
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2)此小题主要考查Fe(OH)
3
胶体的制法。
(3)
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利用这一点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4)①阴极附近颜色加深,
说明阴极附近Fe(OH)
3胶体胶粒浓度变大,胶粒向阴极发生了移动,说明Fe(OH)
3
胶体粒子带负
电荷;②加入电解质(NH
4)
2
SO
4
饱和溶液后,胶体发生聚沉生成了红褐色沉淀;③加入稀硫酸,
开始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生成沉淀,然后发生反应2Fe(OH)
3+3H
2
SO
4
=Fe
2
(SO
4
)
3
+6H
2
O,使沉淀
溶解;④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等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7.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B.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C.清晨,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
D.Na
2SO
4
溶液中滴加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墨水属于胶体,不同型号的墨水胶粒带的电荷电性可能相反,混合会发生胶体聚沉;河流中的泥沙很多达到了胶体的范围,当江河流入海口处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胶体的聚沉;清晨,空气和水蒸气等形成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D项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与胶体性质无关。
8.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应用均正确的是()
A.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铝发生钝化,可在常温下用铝制容器贮藏贮运浓硫酸
B.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用于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
C.二氧化氯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铜的金属活泼性比铁的差,可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铜块以减缓其腐蚀
【答案】A
【解析】常温下浓H
2SO
4
能使Al发生钝化,故可在常温下用Al制容器贮藏贮运浓H
2
SO
4
,A项
正确;Fe(OH)
3
胶体可以除去水中的悬浮杂质,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B项错误;
ClO
2
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是利用了其强氧化性,C项错误;为了减缓轮船的腐蚀,应在海轮外壳上装若干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块(如Zn、Mg等),装铜块会加速轮船的腐蚀,D项错误。
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
3+2Fe3++3H
2
O=2Fe(OH)
3
+3CO
2
↑+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由于Fe3+水解,所以FeCl
3
溶液显酸性,加入石灰石后,与水解生成的H+反应,促进了
Fe3+的进一步水解,最后得到Fe(OH)
3
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CaCO
3+2Fe3++3H
2
O=2Fe(OH)
3
+3CO
2
↑+3Ca2+。
X烧杯中分散质为FeCl
3
,Z烧杯中分散质为
Fe(OH)
3胶体和CaCl
2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10.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最终沉淀转化成红褐色
C.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发现均有固体物质不能通过滤纸
D.常温下,BaSO4在饱和Na2SO4溶液中的Ksp比在纯水中的Ksp小
【答案】B
【解析】A、某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变为不饱和溶液,但质量分数不变,A
不正确;B、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亚铁。
由于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所
以实验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沉淀转化成红褐色氢氧化铁,B正确;C、胶体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有固体物质不能通
过滤纸的泥水,C不正确;D、溶度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所以常温下,BaSO4在饱和
Na2SO4溶液中的Ksp和在纯水中的Ksp相同,D不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考查溶解度、氢氧化亚铁的性质与制备、胶体的性质以及溶度积常数的判断
11.500 mL 2 mol/L FeCl
3
溶液和500 mL 2 mol/L明矾溶液分别滴入沸水中,加热制成甲、乙
两种分散系,经测定甲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大小在1~100 nm之间,乙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
大小在10-9~10-7 m之间。
下列关于甲、乙分散系的判断合理的是()
A.在暗室里用一束明亮的“强光”照射甲、乙两种分散系,发现甲有丁达尔效应,乙没有丁达尔效
应
B.向甲、乙两种分散系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现象都是“先聚沉,后溶解”
C.蒸干、灼烧FeCl
3
和明矾溶液会得到对应的固体盐
D.向甲、乙两种分散系中分别滴加过量氢碘酸溶液,现象分别是深褐色溶液、无色溶液
【答案】D
【解析】A、10-9~10-7m即为1~100 nm,所以甲、乙分散系都是胶体,都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错误;B、甲为Fe(OH)
3
胶体,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只产生聚沉的现象,不会溶解,错误;
C、因为FeCl
3的水解和HCl的挥发,蒸干、灼烧FeCl
3
得到Fe
2
O
3
固体,错误;D、Fe(OH)
3
与
H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
2,溶液的颜色为深褐色,乙为Al(OH)
3
,与HI反应生成AlI
3
,为无
色溶液,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分散系和胶体的性质。
1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表示KNO
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
3
的不饱和溶液
B.图2表示某放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C.图3表示反应aA(g)+bB(g)cC(g)表示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若p
1>p
2
此反
应自发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低温
D.图4 表示向NH
4Al(SO
4
)
2
溶液中逐滴滴入Ba(OH)
2
溶液,随着Ba(OH)
2
溶液体积V的变化,
沉淀总物质的量n的变化
【答案】C
【解析】C、反应应为放热反应,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反应热、图像等相关知识。
13.FeCl
3溶液、Fe(OH)
3
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
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
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都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C
【解析】A、FeCl
3溶液为黄色,错误;B、 FeCl
3
溶液分散质直径小于1nm,Fe(OH)
3
胶体分
散质直径在1nm~100nm范围内,错误;C、溶液稳定,胶体比较稳定,正确;D、只有胶体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类成溶液、胶体和浊液
B.25℃,0.1mol·L—1CH
3
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
C.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仅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还与反应途径有关
D.二次电池放电时作负极的电极在充电时与外电源负极相连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类成溶液、胶体和浊液;B项,稀释
CH
3COOH溶液后H+浓度变小,因K
w
不变,故OH-浓度变大;C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体
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D项,二次电池放电时做负极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在充电时与外电源负极相连的作为电解池的阴极正好发生还原反应而变成原来的物质。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理,考查考生记忆、知识运用能力。
15.向Fe(OH)
3
胶体溶液中逐滴加入某种溶液,先有沉淀析出,继续加入该溶液时沉淀又溶解,则加入的溶液可能是
A.0.5mol·L-1的硫酸镁溶液B.0.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C.0.5 mol·L-1的盐酸D.0.5 mol·L-1的氯化铵溶液
【答案】C
【解析】胶体发生聚沉的条件是加热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或者是加入电解质。
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后上传氢氧化铁固体。
氢氧化铁是一种难溶性带弱碱,能溶于酸中,所以根据选项可知,应该是盐酸,答案选C。
【考点】考查胶体聚沉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侧重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与训练,难度不大。
该题的关键是记住胶体聚沉的条件,然后灵活运用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溶液<胶体<浊液
C.光束通过胶体和浊液时都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不能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答案】B
【解析】选项A不正确,应该是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选项C不正确,浊液没有丁达尔效应;胶体粒子利用通过滤纸,选项D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B。
17.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这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实验答案选B。
18.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硫酸铜溶液B.淀粉溶液C.云雾D.蔗糖溶液
【答案】BC
【解析】考查胶体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nm和100nm之间的分散性是胶体,所以选项BC都是,AD是溶液,答案选BC。
19.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
“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
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分子直径比Na+小
D.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答案】D
【解析】由于该物质的分子直径在1纳米和100纳米之间,所以形成的分散性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答案选D。
20.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豆浆中加入石膏做豆腐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
3
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
D.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答案】C
【解析】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胶体是无关系的,B正确,其余都是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系的,答案选C。
21.常温下将10g下列固体与90g水反应(充分)混合,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A.CuSO
4·5H
2
O B.SO
3
C.Na
2
O D.KNO
3
【答案】A
【解析】CuSO
4·5H
2
O晶体10g溶于90g水中,溶质为硫酸铜,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10%;SO
3溶于水生成硫酸,溶质的质量大于10g,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Na
2
O溶于水生
成氢氧化钠,溶质质量大于大于10g,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KNO
3
溶于水中,质量分数为10%,即正确选项为A;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
B.胶体和溶液可以通过滤纸进行分离
C.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D.玻璃是氧化物,成分可表示为Na
2O·CaO·6SiO
2
【答案】C
【解析】略
23.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B.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C.明矾[KAl(SO
4)
2
·12H
2
O]在水中能形成Al(OH)
3
胶体,可用作消毒剂
D.将FeCL
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长时间加热就可制得Fe(OH)
3
胶体
【答案】A
【解析】略
24.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错误的是
A.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
4)
2
SO
4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属于物理变化
B.纳米材料微粒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1 nm=10-9 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C.往Fe(OH)
3
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会产生沉淀而后沉淀逐渐溶解
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
【答案】B
【解析】A 正确,是盐析,物理变化
B 错误,虽然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氮纳米材料不属于胶体
C 正确,先聚沉,在反应溶解
D 正确,烟尘是胶体,胶体粒子带电,故常用高压电去除电荷,除去烟尘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B.蛋白质溶液具有丁达尔效应,说明该蛋白质分子直径约1nm~100nm
C.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
3
胶体>FeCl
3
溶液
D.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均为氢氧化钠
【答案】D
【解析】A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的反应热;B正确,蛋白质溶液为胶体,其分子直径约1nm~100nm;C正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关系为:悬浊液>胶体>溶液;D错,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均为碳酸钠;
2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的光带,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这种现象
B.胶体粒子通常不易聚沉,因而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
C.胶体粒子都是带电的粒子,在溶液中能定向移动,所以胶体一定能产生电泳现象
D.用渗析法可将混在溶胶里的离子,如K+、NO
3
-等分离除去
【答案】C
【解析】A正确,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B正确,胶体的另一性质为介稳性;C错,有些胶体粒子不带电,如蛋白质胶体、淀粉溶液;D正确,利用胶体粒子直径比溶液中溶质直径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
27.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现象的是()
①澄清石灰水中通过量的CO
2;②向Fe(OH)
3
胶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③向AgNO
3
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氨水;④向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盐酸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④
【答案】D
【解析】A正确,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B正确,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后生成硫酸铁溶液;C正确,先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氢氧化二氨合银溶液;D错,立即生成硅酸沉淀。
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过滤方法提纯胶体
B.1molCH
4和2molO
2
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CH
4
的燃烧热
C.1molO
2
在任何反应中完全反应时,都将得到4mole-
D.NaClO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ClO-+H
2
O HClO+OH-
【答案】D
【解析】略
29.在一定温度下,已知有关某饱和溶液的一些数据:①溶液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质的摩尔质量,⑤溶质的溶解度,⑥溶液的密度.利用下列各组数据计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算出的一组是
A.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④⑥D.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略
30.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纳米科技的发展有赖于胶体的化学原理与方法
B.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豆浆时,可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万里长江流入大海处,形成长江三角沙洲
【答案】B
【解析】A项: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正好牌纳米级;B项:两者发生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与胶体性质无关;C项:豆浆属于胶体,可发生丁达尔现象;D项:泥沙属于胶体,遇海水发生凝聚,形成三角洲。
故答案为B
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 nm ~ 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用渗析的方法可以除去淀粉溶液中的氯化钠
D.用含1 mol FeCl
3的溶液可制得6.02×1023个Fe(OH)
3
胶体粒子
【答案】C
【解析】略
32.(7分)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克A和4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molC和32克D,则C的摩尔质量为。
(2)把1 molNa和1mol Mg分别投入到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质量关系为
(3)右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
下列问题:
①该浓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②标准状况下,1.00L水(密度:1.00g·cm-3)吸收 L的HCl可制得上述浓盐酸。
【答案】(1)80m/mol (2)略(3)①11.9②352
【解析】略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达尔效应不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B.一种分散系里只能有一种分散质
C.以水为分散剂的分散系,按稳定性由强烈弱的顺序是:浊液、胶体、溶液
D.分散系中分散质形成的粒子直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浊液、肢体、溶液
【答案】D
【解析】A、不正确,用丁达尔效应能区分溶液和胶体,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
B、不正确,可以有多种分散质;C、不正确,稳定性由强烈弱的顺序是:溶液、胶体、浊液;D、正确;选D。
34.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
的FeSO
4和Fe
2
(SO
4
)
3
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
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 nm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且其中胶粒带正电荷
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
2O
3
D.所得分散系为胶体,且胶粒直径即为氢氧化铁分子直径
【答案】B
【解析】由于磁流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36~55 nm,所以具有胶体的性质,所得到的分散系所以胶体,因此选项A错误;B.由于该分散系是有金属氢氧化物胶体,因此胶粒吸附正电荷,正确;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OH)
3
;错误;D.所得分散系为胶体,且胶粒直径为氢氧化铁微粒的集合体的直径,错误。
【考点】考查胶体的性质及判断的知识。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其它试剂便无法区别NaCl、Na
2CO
3
、NaHSO
4
、AlCl
3
四种溶液
B.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不同
C.为准确测定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D.用渗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D
【解析】A.Na
2CO
3
与NaHSO
4
反应生成气体,Na
2
CO
3
与AlCl
3
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NaCl与
其它三种物质均不反应,不需要其它试剂可鉴别,故A错误;B.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水解产物相同,故B错误;C.测定中和热时,因盐酸挥发,则盐酸一般稍过量,所以所用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不相等,故C错误;D.氢氧化铁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则用渗
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
【考点】考查物质的鉴别、检验和提纯
36.美国UIC大学两位国家级传染病学专家认为,当前形势的埃博拉病毒已经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埃博拉病毒无法通过呼吸传播
B.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埃博拉病毒侵染
C.目前已找到有效治疗埃博拉病毒的方法
D.埃博拉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
【答案】D
【解析】A、空气属于气溶胶,所以埃博拉病毒能通过呼吸传播,错误;B、佩戴口罩不能阻止呼
吸作用,所以不能有效预防埃博拉病毒侵染,错误;C、目前还未找到有效治疗埃博拉病毒的方法,错误;D、埃博拉病毒已经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说明埃博拉病毒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对题目信息的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
3
胶体>FeCl
3
溶液
B.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焓变和熵变一定符合:△H<0、△S>0
C.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的成分均为纯碱
D.用FeCl
3饱和溶液制Fe(OH)
3
胶体的过程属于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A.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的是浊液,小于1nm的是溶液,教育nm与100nm之
间的是胶体,则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
3
胶体>FeCl
3
溶液,A正
确;B.根据△G=△H—T·△S可知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焓变和熵变不一定符合:△H<0、△S>0,B错误;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CO
2
,所以将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
溶液分别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的成分均为纯碱,C正确;D.用FeCl
3饱和溶液制Fe(OH)
3
胶体
的过程利用的水铁离子水解,水解属于吸热过程,D正确,答案选B。
【考点】考查分散系、反应自发性、碳酸盐以及氢氧化铁胶体制备
38.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焰火的五彩缤纷是某些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展现
B.将煤气化后再作为能源,可减少PM2.5引起的危害
C.用激光笔分到照射盛有蓝墨水、FeCl
3
溶液的玻璃杯均出现光亮的通路
D.氨气液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来做冷冻剂
【答案】B
【解析】A、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元素和物理性质,A错误;C、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没有丁达尔现象,所以C错误;氨气液化放热,所以D错误。
【考点】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氨气的用途。
39.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平行光照射胶体产生丁达尔现象B.紫外线照射下,液态蛋白质凝固
C.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D.铁遇到冷的浓硝酸溶液发生钝化
【答案】A
【解析】A. 平行光照射胶体产生丁达尔现象,是利用了光的散射,属于物理变化,符合;B.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