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按要求填在答题卡上。


3.请保持卷面整洁,不要折叠。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 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 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 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 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 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 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 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 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 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 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 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 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 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
-1-


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 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 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 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 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 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 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 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 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 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 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 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 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 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 2016 年 2 月 21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 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 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 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 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 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2-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 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 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 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 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 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 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C.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 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毛颖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尝曰: “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 得天与人文之兆。

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②,独取 其髦,简牍是资。

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 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 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 上所使。

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

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
-3-


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

上亲决事,以 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 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上嘻笑曰: “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

”因不复 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有 毛公、毛遂。

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

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

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

秦之 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①明眎:眎,通视。

《礼记·曲礼》中写道:“兔曰明眎。

” ②趺(fū)居:踞坐。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B.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C.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D.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5.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毛颖的祖先就是兔子,十二生肖中的兔子,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卯,以此类推,龙对应十二地支 的寅。


B.《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因其字句 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C.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夷狄是对这些 非华夏民族的泛称。


D.“封邑”是古代君主封赐给臣下的田邑,受封者对该田邑范围内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

也叫“采地”、“食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4-


A.毛颖被蒙恬俘虏后,秦始皇以礼相待,日益亲宠,毛颖的命运由逆境往顺境转化,此后,平步 青云,愈见发达,君臣、国人,无不喜爱,最后获得封邑,告老还乡,官运亨通。


B.秦始皇赐恩毛颖,让蒙恬带他入汤池沐浴,暗指毛笔之沐于砚中;并赐他封地管城,赐名管城 子,暗指做成毛笔必需竹管。


C.《毛颖传》犀利而深刻地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抒发作 者心中之积愤。


D.明明是写毛笔这一物的特性,韩愈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 考其先祖,篇末还有太史公的议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构成了文章的寓庄于谐的喜剧性。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 分) (1)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5 分)
⑵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
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5 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 分)
-5-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鹿门月照开烟树,。


,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2)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俯仰天地古今,感慨人生如寄的句子是


”。


(3)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整个集 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 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 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 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 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 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 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 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 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

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 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 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

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6-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 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 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 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 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 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 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 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 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 了皮夹子,但 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 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 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 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 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 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 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 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 发誓。

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 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丢脸。


-7-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
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
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C.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
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D.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
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E.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
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 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 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韬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韬奋精神是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的伟 大,包含着他诚挚而广大的爱。

他不仅爱家人,爱朋友和同仁,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韬奋作为家长和父亲,是非常爱家庭爱孩子的,不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点时间和孩子玩。

有 一次嘉骊趴在地上哭闹,怎么劝她也不行,于是,父亲也趴伏在地板上陪她假装哭,一直到孩子破 涕为笑。

对儿女在学业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尤其注意。


-8-


“推吾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是韬奋的思想。

这种爱,直接表现在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那是 投入了他几乎全部精力的。

“竭诚为读者服务”,就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 书店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激励着现在的三联人和全国的出版人。


韬奋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 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从确定刊物的方针,到组稿,到编辑定稿,一直到 最后出版付印,乃至发行,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

他除了在文字内容上投入精力,刊物和 书店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他也是殚精竭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而在这些工作当中,他又培养了不 少青年一辈。

在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他把对同仁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其中。

许多青年人 在生活书店的工作中,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迅速成长起来。

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全国出 版界、新闻界的 不少骨干人物都是从生活书店走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他的爱之诚挚与广大的,就是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爱。

他说:“中国人的浴血奋战, 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 万世子孙的福利。

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

”他从日常的工作 入手,从他擅长的领域出发,一篇文章,一件事情 地,他把他热爱的工作,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 来,与争取人民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他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曾题词说:“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今日,统一的目标就是抗敌救 国,离开了这目标,就无法统一起来。

”即使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看守所中,他仍用笔表达他的 决心:“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光明地位,是要我们用热血代价去换来的,是要我们肩膀紧接着肩膀,对 着我们民族的最大敌人作殊死战去获得的。


在韬奋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疼痛难忍 ,每天靠打止痛针维持。

尽管如此, 他还是强忍病痛继续在病床上写作。

重病期间,他仍“心怀祖国,眷念同胞”。

用他自己的话说:“以 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 的推动工作。


当年,韬奋先生称赞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鲁迅先生的伟大, “是在于他对一般民众的普遍而深入的影响”,“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是他那样始 终不懈的积极的斗争精神”。

“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鞠躬尽瘁,努力救国。

”当年韬奋先生的这两 幅题词,还有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既是韬奋先生追求的目标,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韬奋先 生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生的坚持,有广大的胸怀。

当年,他们“七君子”获释出狱后,在群众欢迎会上,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 放是真正的胜利。

”也因此,他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9-


(本文选自邹家华《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注】邹韬奋,伟大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正义的爱国者。

作者邹家华、文中的嘉骊 分别是邹韬奋的长子、幼女。

【相关链接】 ①那时的家庭,对韬奋来说,就好像一个美丽而平静的港湾,他安静地泊在那里仍然按照自己 的路子,专注地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自己心爱的感兴趣的工作,编辑他的《生活》周刊,一直要到他 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他从原来狭隘的圈子中震惊过来……从此毅然走出小家庭“和 煦平静的港湾,迎着风暴,一直往前,再也没有回头”。

(摘自陆其国《韬奋的婚事、家事和国事》) ②“九一八事变”前夕,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日日逼近……韬奋在这方面是与人民大众同仇敌 忾的,他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多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行为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发生及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的抗日和救亡的呐喊声响彻中华大地的上空……《生活》 周刊洛阳纸贵。

(摘自聂震宇《韬奋的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作为伟大的出版家,他有明确的办刊理想,《生活》周刊在他的努力下顺利发展,为此他对子 女学业和精神的培养有所疏忽。

B.邹韬奋关爱年轻人,在刊物和书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培养的人 后来都成为当时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骨干。

C.“竭诚为读者服务”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作为座 右铭,激励着现在的三联 人和全国的出版人。

D.韬奋先生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和广大的胸怀,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 生的坚持。

E.“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是邹韬奋一生的写照,他不囿于个人的小天地, 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


(2)韬奋先生评价鲁迅“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他也同样具有战而不屈的品格,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分)
(3)文章是如何体现韬奋先生诚挚广大的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 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