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16例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心肌桥16例报告陈云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诊治策略.方法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初诊为冠心病心绞痛91例,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和短轴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 91例中共检出心肌桥16例,检出率为17.58%,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13例,左回旋支2例,第一角支1例.左前降支病变中又以中段发生率最高(11/16).4例近端冠状动脉伴不同程度粥样斑块形成.临床表现为典型心绞痛11例,不典型心绞痛2例,无明显不适3例.所有患者单用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MB多见于左前降支,常引起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或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缓解症状.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11(024)008
【总页数】3页(P37-39)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桥;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诊断显像
【作者】陈云
【作者单位】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侨宾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3
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作为一种先天性解剖变异临床并不少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普及,MB被认为是心肌缺血的病因之一,可致严重心脏事件发生[1]。
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初诊为冠心病心绞痛91例,
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心肌桥16例,占17.58%,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4例;年龄14~70岁,平均47.58岁。
伴有高
脂血症4例,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1例;有吸烟史5例,有饮酒嗜好12例。
表
现为典型心绞痛11例,不典型心绞痛2例,无明显不适3例。
12导联心电图检
查示:静息状态ST-T改变7例,其中1例广泛导联ST-T改变;T波改变、ST段抬
高各2例,异常Q波、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各
1例;正常2例。
1.2 扫描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0 mA,探测器0.6mm ×64 排,层厚1 mm,层间距0.5 mm,球管旋转速度为每转0.27 s。
采用ECG回顾性门控技术,扫描时机选择
阈值130 Hu,心率>75/min时延迟时间为6.0 s、<75/min时为6.5 s。
对比剂使用碘普罗胺370(370mgI/ml),注射量为 1.2 ~1.5 ml/kg。
使用20 G静脉留置针肘前静脉穿刺,注射速度为5~6 ml/s,再以同样速度注射0.9%氯化
钠注射液30~40 ml。
患者仰卧位,扫描时屏气,扫描范围为气管隆嵴下至膈下1.0 ~1.5 cm。
1.3 图像重建与分析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短轴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现(VR)显示冠状动脉各主干及
主要分支。
各动脉分段方法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1999年标准[2]:左冠状动脉主干为1段,前降支分别以第一对角支和第二对角支开口分为近、中和远段,回旋
支以钝缘支开口为界分为二段,钝缘支单独为一段,右冠状动脉分别以第一右室支和锐缘支开口为界分为近、中和远段。
所有图像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阅片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协商发出诊断报告。
1.4 检查结果 16例均为单支病变,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13 例,占81.25%;左回旋支2 例,占12.50%;第一角支1例,占6.25%。
左前降支病变中又以降支中段发生率最高,占68.75%。
于MIP、MRP和CPR图像上测量心肌桥厚度为1.0 ~4.9mm,平均2.2mm;壁冠状动脉管腔长度为0.9~42.0mm,平均17.2mm。
4 例近端冠状动脉伴不同程度粥样斑块形成。
1.5 治疗及预后本组均给予美托洛尔或硫氮卓酮、阿司匹林、辛伐他汀治疗,3~7 d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继续用药。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如冠状动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被心肌纤维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3-6]。
MB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解剖变异,本组男女之比为3︰1。
该病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仅为0.5% ~16.0%[7],明显低于尸检15% ~85%的检出率[8]。
MB 多发生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本组MB发生于左前降支者占81.25%。
2.2 诊断手段目前MB的诊断主要依靠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多表现为收缩期血流被挤压,舒张期恢复正常,呈所谓的“挤牛奶效应”[9],但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性,且敏感性不高。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方法,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尤其对于浅表型MB较为敏感,弥补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对提前预防MB患者缺血和监控MB的演变有积极意义。
本组MB检出率为17.58%,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10],原因是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MB的诊断必须符合“挤牛奶效应”和“上下台阶”征两项标准,
且易受到MB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造影技术、投照体位以及造影者经验等因
素的影响[11]。
本组检出的MB均为单桥,以左前降支检出率最高,其中又以
前降支中段为主,可能与前降支行程较长,走行相对复杂,以及前壁心肌组织较为肥厚等因素有关[12]。
2.3 临床特征由于在正常人群的尸体解剖中较常发现MB,所以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尽管畸形出生时即存在,但3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特别是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可诱发类似冠心病心绞痛样症状,有时可表现为心律失常,若出现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一般认为MB压迫性狭窄>40%时可出现心绞痛样症状,合并近端冠状动脉病变者症状可能更明显,因而常
被误诊为冠心病[13]。
MB导致的严重心肌缺血及有关的临床事件主要与其位
置和解剖结构有关,浅表型MB对冠状动脉压迫小,产生心肌缺血不明显;纵深型MB与左前降支关系密切,可扭曲血管,不仅导致收缩期血流灌注不足,而且还影响舒张早、中期血流,明显降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14]。
MB对壁冠状动脉的
机械压迫作用,使得其远端侧冠状动脉收缩期压力下降,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低;其近端冠状动脉收缩期压力升高,且在高压状态有涡流形成,易发生粥样
硬化[15]。
本组4例伴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说明MB并不总是良性的。
2.4 治疗方法 MB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与压迫性狭窄的程度。
有症状者应避免
剧烈运动,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以减轻血管压迫、减慢
心率,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明显增加,可缓解症状。
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有助于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严重病例可实施支架置入、MB松解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本组给予药物治疗,症状均缓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艳梅,洪衡,王明生,等.冠状动脉心肌桥26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5):50-51.
[2]李俊峰,刘一江,颜吉平,等.16层CT冠状动脉狭窄造影成像的临床应用[J].局解手
术学杂志,2007,16(3):155-157.
[3]李同社.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
4(8):601-602.
[4]张慧萍,李虹,柴颖儒,等.冠状动脉造影与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4A):255-257.
[5]王静.冠状动脉心肌桥诱发心绞痛一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2):19-20.[6]邵亮,朱建明,宫磊,等.心肌桥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一例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4):13.
[7]吕树铮,陈韵岱.冠心病介入治疗经典病例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8-229.
[8]胡光强,杨朝鲜,曾昭明,等.心肌桥的观测及其解剖生理学意义分析[J].中国临床解
剖学杂志,2005,23(4):402-404.
[9]王萍,李善杰,周芳.64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药杂志,2010,
27(4):330-331.
[10]Rossi L,Dander B,Nidasio G P,et al.Myocardial bridges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Eur Heart J,1980,1(4):239-245.
[11] Alegria JR,Herrmann J,Holmes D R Jr,etal.Myocardial bridging[J].Eur Heart J,2005,26(12):1159-1168.
[12]赵林芬,杨立,王新江,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4):545-548.
[13]郭玉军.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诊疗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10):636-638.
[14]冼健坤.冠状动脉心肌桥32例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9):1394-1395.
[15]李君,张悦.冠状动脉肌桥五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4):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