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5-02-28T09:49:10.15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朝展
[导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刘朝展山东省巨野县实验中学 274900
摘要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通常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其实,对于某些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一、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方向时,对学生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坐在一个奔驰的汽车上,看不到地球本身的自转,但是却能够感受到它周围的实物向它运动相反的方向运动。

然后结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讲大陆飘移学说,可以出示以下几个证据: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地图拼在一起,得出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且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

这些证据足以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只是以后发生了漂移。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科学理论的方法。

二、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讲完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之后,我设问:暖气团的温度一定比冷气团的温度高,对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冷暖气团得名不是冷气团的温度和暖气团的温度比较得出的,而是气团温度相对于地面温度。

比如南方气温较高地区的冷气团可能比北方气温较低地区的暖气团的温度更高。

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

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三、运用反证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

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学习“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尤其是一些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同学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难以理解。

为此,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上还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吗?还有四季的更替吗?”让学生在充分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讲解。

当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而不会有南北移动――全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不变、昼夜长短也不变――得到的太阳热量几乎全年一样——还能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吗?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必要的动手动脑能力。

常见的思维模式往往使学生养成按部就班的坏习惯,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思维僵化,逐渐丧失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我在讲每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

然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讲热力环流过程时,我将略大(如50×40×20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它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上冰块;观察蚊香烟雾的上升、沿纸盒内顶面的运动、在冰块上方的下沉、在纸盒底面的运动。

通过该实验教师在旁点拨引导,从而得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五、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

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

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

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内容特点,充分利用逆向思维的“普遍性、批判性和新颖性”特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和冒险、敢于想象和创造,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意识,才能为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性、智慧性、直觉性、创造性等逆向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