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的重要性(江西省龙南县人民医院,江西龙南341700)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恐惧﹑焦虑和烦躁情绪状况的影响。
方法对28例心肌塞患者进行治疗和相关护理,其中10例在治疗心肌梗塞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称对照组;另外18例针对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状况附加专业心理护理干预,称为观察组。
观察护理后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状态变化情况。
结果通过专业心理护理干预的心肌梗塞患者都能在预期计划内消除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等各种不良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早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水平和心理道德修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标签:心理护理;心肌梗塞;重要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护理工作的的中心已逐步从护”病”转到护”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该是”见病见人”,和”治病治人”,因此对于护理起病急,病情危重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护士有必要了解患者在在患病时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其尽早恢复到原来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1临床资料
我科上半年收治了28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在48~72岁,由心电图检查,确诊为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心肌梗塞,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获知这些心肌梗塞的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烦躁等主要不良心理状态。
2不良心理状态存在的原因
2.1恐惧因病房病友危重或死亡等促成因数。
2.2焦虑
2.2.1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到有威胁。
2.2.2环境和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在重症监护病房里,有各种抢救设备如氧气筒,心电监护仪等─环境陌生充满危险感。
日常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绝对卧床休息,在床上大小便,进食,个人卫生等,患者不习惯,难以接受。
2.2.3社会经济状况的威胁或改变。
2.3烦躁
2.3.1疼痛不适
2.3.2活动受限、活动无耐力
3心理护理措施
3.1一般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护士应以良好的态度,恰当的解释,热情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解释工作,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工作中尽量做到耐心、细心、热心、关心,善于发现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全身心地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3.2相应的心理护理
3.2.1恐惧
3.2.1.1减轻疼痛,增强安全感和舒适感①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患者的恐惧心理表示理解;②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③尽可能地陪伴患者,经常给予患者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及非语言性安慰等;如同情性语言安慰,或握住患者的手等。
3.2.1.2减少或清除促进因素①尽快使患者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的医疗设备等;②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护理工作应从容、镇定、忙而不乱。
④减少探视,避免刺激。
3.2.2焦虑①主动向患者介绍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和紧张感;②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并得到充分休息,允许患者说话,呻吟;③消除不良刺激,避免与其他有焦虑的患者或家属接触。
④急性必肌梗死为突发性疾病,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否认等[1],这些因素不消除,易刺激患者加重病情。
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明、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某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常存在蛮不在乎,对抗治疗和怀疑的心理,应对其讲解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疾病的危险性以及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3.2.4烦躁休息及饮食等,消除烦躁情绪。
3.2.
4.1急性心肌梗塞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但应向患者说明其康复程序集绝对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绝对卧床期间应协助病员在病床上进食,大小便,翻身及个人卫生等。
3.2.
4.2加强床旁巡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采
取相应措施,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3.2.
4.3根据年龄及文化程度,定期向患者说明本阶段的康复计划,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指导患者的活动饮食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下降,心肌供血不足,加上绝对卧床休息及止痛药物的使用,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宜进食多纤维食物,少量多餐,6餐/d为宜,忌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热食物,避免过热过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多食水果、蔬菜,防止便秘。
心衰者限制钠盐的摄入,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饱食的危害性,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督促其配合[2]。
4结论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了护患沟通,缩短了护患距离,加强了护患感情,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还提高了护士专业素质,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通过以上心理护理措施,绝大部分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都能在预期的计划内消除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等各种不良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早地达到生活自理水平,由此可见,心理护理过程是一种科学性、规范性、职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应用现代护理观,判明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法,同医生密切配合,帮助患者主动积极接受治疗,护士也要通过决策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水平和心理道德修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9(1):49.
[2]陈筠,杨辉,王宝珠.临床护理告知程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