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考点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 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 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 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 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
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 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 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 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 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5)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 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7)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8)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8)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 展的因素。
制瓷业的主要成就: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①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 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②邢 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① 河北定窑 ②河南钧窑 ③江西景德镇窑 ④浙 江:龙泉窑 ⑤陕西耀州窑 (5)明清:青花器、彩瓷、珐琅彩
纺织业的主要成就: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2)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
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
国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
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 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的形成与发 展、主要的商业城市、 著名商帮:
先秦 秦代 汉代 六朝 唐代
宋代
明清
“市”的形成与发展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 官吏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B.“伐木而树谷,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 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解析】D 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根本上”。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 D项所述便是铁农具的出现与使用。
【2010年陕西渭南教学质量检测】明朝中叶以 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3)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5)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
主义萌芽。
(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7)销售: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
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010年嘉兴一中摸底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 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 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 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 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材料中推 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 C.隋、 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B 材料反映了大规模修水利兴修的条 件是铁制工具的发明。而铁制工具出现在春秋 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断B项正确。
【2010年梧州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列文献记载中,最 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性受到严重束缚
民间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 工业的一种。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明中 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 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 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 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远销国外 占据主导地位
D.民营手工业
【解析】D 注意本题中强调的“新”现象。明 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 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西汉时期,丝织品即已远销欧洲,获得“丝国” 的美誉,C项错误。
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 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 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①利: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②弊: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
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4)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
C.生产
【解析】C 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 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纺织、冶金和 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 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1)概念: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从汉武帝时代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商业活动场所变化:现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 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
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的土特产、奢侈品为主, 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 ---贝等。在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商帮出现的原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 越大。
作用:促进城镇商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 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有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
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 “石器锄耕”( 或“耜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 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
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010年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吕氏春秋·上 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
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 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 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能力 D.劳动力短缺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
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 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 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 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 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 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 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积极性。
落后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 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 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 产力发展的因素。
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1)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
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 象征) (2)冶铁业: 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 的遗物。 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 土。 ③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 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发展的条件 生产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采取 重农政策
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 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 的原因之一。
(2010年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 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D.东汉
B.秦
C.西汉
(2010年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 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地发展。 (2)形式: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晓市 (3)交通: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城市: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
市。 (5)地位: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
策息息相关,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艰难而曲折, 商人社会地位地下。 (6)关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促进了 经济的进步,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7)商帮:出现了区域性商帮。
商业区繁华
先秦 秦代 汉代 六朝 唐代
宋代
主要的商业城市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 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汴京(开封)
明清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晋商、徽商势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