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特殊句式翻译 (1)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倒装句,“于浑沌之地”后 置,作 “相与遇”的状语) 译文: (2) 十日又问。 曰: “未也,犹应响影。 ” (省略句,省略主语 “鸡”) 译文: 参考答案:(1)倏与忽常常到浑沌的境地相会。 (2)十天后 ,齐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 “不行,(斗鸡)仍 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三、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倏 (shū) 沌 (dùn) 渻 (shěng) 恃 (shì ) . . . . 2.找出通假字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反通返 意思:转身
四、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精神。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3.核心图解
开端→养斗鸡 虚骄恃气 呆若木鸡 发展 犹应响影 精神 疾视盛气 内敛 已无变 结局→呆若木鸡
1.浑沌在被开了窍之后为什么会死? 分析:浑沌的本性、生命之门就是不开窍 ,开了窍 ,破坏了他的本 性 ,所以他会死。 2.“十日又问” 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分析:“十日又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既表现了齐王的急躁, 又交代了训练时间,更为了引出纪渻子的答话,用以说明这只斗鸡的 变化。
2.一词多义辨析 (1)为 中央之帝为浑沌(叫作 ,称作)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给,替) 鸡已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已经)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恩,恩情) 其德全3.词类活用解释 日 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名词作状语,每天) . 4.古今异义区分 (1)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 古义:恩,恩情。今义:德行、品德。 (2)以视、听、食、息 . 古义:呼吸。今义: 休息。
第七单元
26.《庄子》二则
一、作家访谈
庄子 (约公元前 369—前 286)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人 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知识卡片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 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 的虚无思想。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气势壮阔,善用寓言作喻。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汉文学史纲要》 ) 。 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