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
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
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 中的一篇自然科学小
论文。
本文作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文章条分缕析地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展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魅力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能力的良好范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可能在理解和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中国建筑的
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2)提高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2)学习作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在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中国建筑的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2、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勇于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让学生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2)提问学生:“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中国建筑
的特征。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明确每个特征的具体内
容和表现形式。
(2)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特征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教师点拨,总结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
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难点突破
(1)讲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通过比喻的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探讨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引导学生思考其文化内涵
和现实意义。
5、拓展延伸
(1)展示一些现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6、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2)强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传承。
7、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身边的一处建筑,要求运用本文所学的说明方法。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