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高中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专题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知识经纬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知识清单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欧洲共同体建立)
(1)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客观要求。
(2)过程: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__ ①____。
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__②__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总部在布鲁塞尔)。
(3)影响:
经济: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政治:政治上力图推行__ ③___的外交政策。
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美国的霸权受到严重削弱,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的扶植。
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从单独占领日本转而扶植日本。
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
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民主化改革。
进行广泛的社会变革,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
系中封建落后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正确的决策。
政府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有利的国际环境。
_____④______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日本成为美军后勤物资的重要供应地。
(2)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_____⑤______的目标。
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挑战美国霸权,冲击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亚非拉地区兴起一批新独立的国家,但是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1955年___⑥___的召开,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会议表示,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同时也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3)内容及特点:奉行___⑦____、不结盟原则;把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4)意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从根本上冲击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实质:__ ①____发生根本变化,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同年,民主德国大量公民外逃,政局出现大动荡,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2)苏联解体
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________②________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八一九”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__ ③___,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影响:国内: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缓和与紧张,_____④______并存的局面,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新旧格局交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表现:冷战结束。
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纷争凸显;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例如: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呈现出“_____⑤_____”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增强。
(2)意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67 ③独立自主④朝鲜战争⑤政治大国⑥万隆会议⑦非集团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①社会制度②人道的、民主③苏联解体④和平与动荡⑤一超多强
要点精析
要点一: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及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欧洲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
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一种理想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持久和平。
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丘吉尔都持欧洲统一的理念。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3)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二战后,在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觉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4)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5)共同的地域、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6)法德和解,为欧洲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2、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对欧洲的影响: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欧洲政治局势的稳定。
(2)对世界的影响: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安全。
【典型例题】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法德两国“一笑泯恩仇”。
法德和解有利于
A.使“冷战”得到缓和
B.促进欧洲一体化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建立“福利国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共同体的相关知识。
A项中冷战的主体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法德两国的泯恩仇与此无关。
欧洲煤钢联合体的建立使得法德两国在和解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为法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构筑共同体及欧洲在联合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D两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故选B。
答案: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使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强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和渗透,所以欧洲政治家发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呼声,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
D项属于结果,A、B、C三项中,只有C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C
3、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请回答:概括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
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
解答本题第一问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概括其核心思想。
解答本题第二问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答案:核心思想: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影响: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要点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国际力量;为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2、表现
(1)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政治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影响:使两极格局受到巨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知识拓展】欧共体、日本崛起和不结盟运动兴起对两极格局冲击的不同之处
1、斗争的性质及态度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都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
反苏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多数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过程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
【典型例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②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苏联军事力量的消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
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力量中心。
故选A。
答案:A
要点三: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政局变动相比,没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不可能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地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下的美苏争霸军备竞赛随着苏联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显露出其霸权主义的本性;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压抑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纷争会暴露和激化。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2、影响
(1)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2)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典型例题】
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
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以时政热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
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
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A
思维拓展: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等史实说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
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中美继续对立。
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上赶超英美,在政治上重视阶级斗争,在外交上即反苏也反美。
3、到20世纪70年代初,两级对峙格局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4、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典型例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
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解答本题的关键之处是从图表中找到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高峰期,分别是1949年、1972年、1992年,然后结合国内外背景回答其因素即可。
答案:
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课外拓展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中心的演变
“一战”前,世界格局的中心一直在欧洲;“一战”后,虽有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在西欧;“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各自成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几次演变,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国际格局的均势而出现新的格局。
第一次是19世纪早期出现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各大国一度“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占有很大优势,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第二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美英争夺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仍未达到世界霸主的地位,优势仍在英国。
第三次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这是由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造成的。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历史辞典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迄今拥有118个成员国。
它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
冷战时期,其成员国奉行独立
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
策。
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
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
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
前南斯拉夫、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古巴、
印度、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南非和马来西亚
举行了14次会议。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
12月8日,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显示将停止其存在”。
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资料解读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个高级联合和机构管理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
……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
联合生产建立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1950年)解读:舒曼,时为法国外长。
舒曼计划立意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体现了宽容、和解和合作的智慧,从而找到解决法德矛盾和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即将双方利益之争和战争必需的煤、钢生产集中起来,共同享有。
目的是实现互利互赢。
舒曼计划推动了法德两国和解,为两国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对欧洲乃至世界发展影响深远。
此段材料对于理解二战后初期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和手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