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含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

督逋①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尚书李鐩②劾之,有诏复往。

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③。

历郎中,治水淮、扬。

值世宗即位,上言:“氾光湖④西南高,东北下。

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

而东北提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

宜如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提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出为宁波知府。

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

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

(选自《明史·列传·卷九十七》,有删节)【注】①逋(bū):拖欠,这里指收取拖欠税收。

②李鐩(suì)、白圭:人名。

③徵(zhēng):同“征”,征收。

④氾光湖(fàn),湖名。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不以.物喜民以.为便
B.极陈.岁灾民困状杂然而前陈.者
C.是为上策.策.之不以其道
D.良田悉.遭其害悉.如外人
7.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8.★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5.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6.D 7.(1)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2)他奉命到山西督征赋税,同情百姓贫困,不等上报朝廷减免赋税就立即返回。

8.甲文通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体现了孟子“仁政”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乙文则通过杨最的政绩,如请求缓征赋税、治理水患、请罢贡币等措施,展现了其关心百姓疾苦、减轻民众负担的仁政实践,也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精髓。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专门下诏让大臣们加固内河堤岸,并将旧堤岸培高作为外障,这样可保百年无患。

根据句子成分分析可知:“专敕大臣加修内河”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述,其中“专敕”是动词,表示“专门下诏”,“大臣”是宾语,“加修内河”是动宾短语,表示“加固内河堤岸”;“培旧堤为外障”是另一个动宾短语,其中“培”是动词,表示“培高”,“旧堤”是宾语,“为外障”是目的状语,表示“作为外障”。

这个短语与前一个短语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因此应该单独成句;“可百年无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结果或效果,即“可以保证百年内没有水患”。

这个句子与前两句在逻辑上是承接关系,因此应该与前两句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应该为“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

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A.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B.陈:动词,陈述/动词,摆放;
C.策:名词,策略/动词,用鞭子打马;
D.悉:都是“副词,都”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语有:
(1)居:处于;庙堂:朝廷;江湖:僻远的地方;远:偏远;忧:忧虑。

(2)督逋:奉命催征赋税;悯:同情;俟:等待;奏报:上报朝廷;辄:立即;返:同“返”,返回。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由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表达了对古代仁人之心的向往,他们不因外界环境而喜怒,而是始终忧虑百姓和国家的福祉。

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中对于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由乙文“最乃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徵”和“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可知,杨最在处理政务时,充分考虑百姓的疾苦,请求缓征赋税和改变贡币形式,以减轻百姓负担,并且“治水淮、扬”,为民谋福祉。

这些措施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即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采取措施保障百姓的生计和福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杨最,字殿之,射洪人。

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

他被授予工部主事。

到山西督促交纳拖欠的租税,对老百姓的贫困非常同情,没有奏请皇上就返回了。

尚书李鐩弹劾他,皇上诏令他再去。

杨最于是极力陈奏岁年收成不好,老百姓的贫困情况,请求延缓征收赋税。

杨最历任工部郎中,治理淮河和扬州一带的治水工作。

当时正好遇到明世宗即位,他上书说:“氾光湖的西南方地势高,东北方地势低。

运粮船在湖中行驶三十余里。

但是东北方的堤岸不超过三尺高,一旦遇到连绵的阴雨和猛烈的风暴,堤岸就会被冲决,从而阻碍运粮船,监城、兴化、通州、泰州等地的良田也都会遭受其害。

应该像往年白圭修筑高邮康济湖那样,专门下诏让大臣们加固内河堤岸,并将旧堤岸培高作为外障,这样可保百年无患,这是上策……”后来,他出任宁波知府。

他请求废除浙东的贡币,皇帝下诏全部用银两来替代,百姓觉得这样很方便。

他后来累迁为贵州按察使,又入朝担任太仆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