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沪科版高中第三册第9章 生物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沪科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不会引起基因的丢失
B.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品种
C. 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D. 自然选择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可以是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答案】C
【解析】解 A.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一般都是碱基发生改变因此不会造成基因缺失 A正确
B.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和淘汰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库获得新品种 B正确
C.自然选择能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错误
D.自然选择过程中选择的对象是个体 D正确
故选 C
2.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其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
A. 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
B. 昆虫接触农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
C. 农药使昆虫产生了定向变异
D. 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解 A、具有抗药性的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 A错误
B、昆虫产生抗药性与环境无关 B错误
C 、生物发生变异是不定向的 C错误
D、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昆虫生存下来 D正确.故选 D.
3.科研人员利用白菜和紫甘蓝进行种间杂交基本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幼苗甲细胞中含19条染色体属于二倍体
【答案】B
【解析】
解 A.该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A错误
B.幼苗甲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属于异源二倍体 B正确
C.幼苗乙所有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有的细胞内含19条染色体有的细胞内含38条染色体等 C错误
D.白菜和紫甘蓝可以杂交并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育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错误
故选 B
4.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 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 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 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答案】C
【解析】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据此判断黑色为隐性 A错误B.根据“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栗色为显性 B错误
C.若显性基因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目多于隐性个体数目因此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时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C正确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据此不能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 D错误
故选C
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因为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故选D
6.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B. 生物的基因重组都来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有关
D.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
7.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 不利基因
B. 基因型
C. 表现型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解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故选 C.
8.16世纪末明代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育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以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 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 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C. 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D. 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进行地理隔离
故选C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中发生的变异均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B.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C. 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某种生物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就形成了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解 A.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B正确
C.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错误
D.当产生生殖隔离后便形成了新物种 D错误
故选 B
形成的
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 生殖隔离
B. 自然选择
C. 基因突变
D. 地理隔离
【答案】A
【解析】解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rightarrow 突变、重组、自然选择
\rightarrow 生殖隔离\rightarrow 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故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故选 A
11.20世纪上半叶随着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将达尔文的理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A.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B.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C.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D.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解 A.种群间有地理隔离时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并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A错误
B.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B正确
C.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这是“中性突变学说”的内容 C错误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错误
故选 B
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条件下生物进化原材料的产生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途径
B. 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在于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两个种群的动物之间可以进行交配并生出后代二者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A
【解析】解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长花矩的兰花和长口器的蛾是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B正确
C.隔离是指自然条件下种群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正确
D.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不能进行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仍属于不同的物种 D正确
故选 A
1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新物种的形成是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
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A 、新物种的形成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 A正确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B正确
C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 错误
14.到了寒冷的冬天柳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依然是郁郁葱葱这表明()
A. 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松树适应寒冷的环境
B. 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 柳树适应寒冷的环境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 它们之间进行着种间斗争
【答案】B
【解析】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冬天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柏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它们均能适应环境只是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故选 B.
15.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 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解 A.图a为地理隔离 b为自然选择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非要进行地理隔离 A错误
B.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 B正确
C.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 C错误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如果俩品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则说明存在生殖隔离如果依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 D错误
故选 B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10分共计80分)
16.(1)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已有七千年以上历史我国南方主要种植籼稻北方
主要种植粳稻籼稻和粳稻是由共同的祖先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________ 进化形成的
16.(2)将多个不同的籼稻、粳稻品种间进行两两杂交获得三种类型F_1(分别表示
为籼﹣籼籼﹣粳粳﹣粳)统计F_1的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平均优势(数值越大杂
种优势越明显)结果如图1.可知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两个杂交亲本的
________差异越大以上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
16.(3)尽管籼﹣粳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但由部分配子不育导致结实率低从而制约籼
﹣粳杂种优势的应用研究发现这种不育机制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_1、A_2和B_1、B_2)有关通常情况下籼稻的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粳稻为
A_2A_2B_2B_2.A_1A_2杂合子所产生的含A_2的雌配子不育 B_1B_2杂合子所产生的
含B_2的雄配子不育
①根据上述机制补充籼稻×粳稻产生F_1及F_1自交获得F_2的示意图用以解释F结
实率低的原因________
②为克服籼﹣粳杂种部分不育研究者通过杂交、连续多代回交和筛选培育出育性正
常的籼﹣粳杂交种过程如图2.通过图中虚线框内的连续多代回交得到基因型
A_1A_1B_1B_1的粳稻若籼稻作为连续回交的亲本则不能得到基因型A_2A_2B_2B_2
的籼稻原因是F_1(A_1A_2B_1B_2)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的配子不育杂交过程连续
多代回交的意义是________
③在产量低的甲品系水稻中发现了A、B基因的等位基因A_3、B_3(广亲和基因)含
有广亲和基因的杂合子雌雄配子均可育请写出利用甲品系培育出育性正常的籼﹣粳杂
交稻的流程________ (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答案】(1)选择(或自然选择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解析】(1)粳稻和籼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它们有共同的近缘祖先野生稻.粳稻主
要种植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年一熟.籼稻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一年多熟.所以它们是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主要是温度不同)经过长期的选择而形
成的.
【答案】(2)遗传组成(或基因组成)
【解析】(2)由图1可知不同品种之间杂交产生的杂交种在小花数、干重上具有明显
的平均优势说明两个亲本基因组成差异越大小花数、干重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越明显.【答案】①F_1产生的雌雄配子只有一半可育因此结实率低如图
, ②A_2B_2, 筛选基因型为
A_1A_1B_1B_1的粳稻, ③让甲品系(A_3A_3B_3B_3)×籼稻(A_1A_1B_1B_1)以及甲品系(A_3A_3B_3B_3)×粳稻(A_2A_2B_2B_2)用甲品系left( A_3A_3B_3B_3right)与粳稻(籼稻)杂交获得F_1, F_1与粳稻(籼稻)连续多代回交、筛选基因型为
A_2AsI3.B_3left( A_1A_3B_1B_3right)的植株最终获得
A_2A_3B_2B_3left( A_1A_3B_1B_1B_3right)粳稻(籼稻).
通过自交、筛选获得A_3A_3B_3B_0 的粳稻(籼稻)再与籼稻A_1A_1B_1B_1(粳稻
A_2A_2B_2B_2)杂交得到育性正常的籼—粳杂交种
left( A_1A_3B_1B_3/A_2A_3B_2B_2B_3right) .
【解析】(3)①籼稻基因型为A_1A_1B_1B_1 粳稻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得到F_1, F_1自交产生F_2的遗传图解见答案.由于A_1A_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A_2的雌配子不育 B_1B_2杂合子产生的含有B_2的雄配子不育因此
F_1\left( A_1A_2B_1B_2\right)产生子代只有图中(见答案)所示四种基因型 F_1结实率低.
②根据题意得到可育的杂交稻需要用基因型为A.A.B.B.的籼稻与基因型为A.A.B.B.的粳稻进行杂交或者用基因型为A_1A_1B_1B_1的粳稻与基因型为
A_1A_1B_1B_1的籼稻进行杂交才能保证既是杂交稻又是可育的.工作重点就是获得基因型为ArA_1B_1B 的粳稻或A.A.B.B.的籼稻.可以通过题目中所给出的方法两种水稻杂交后进行不断筛选和回交的方法.但由①可知 F_1含有AeB.的雌、雄配子均不育则只能用后一种方法获得含有A_1A_1B_1B_1的粳稻.
③甲品系水稻产量低但是具有广亲和基因\left( A_3, B_3\right) 含有A_3 B_0的个体产生配子均可育.所以思路就是获取含AA B.B.的粳稻或籼稻与籼稻或粳稻进行杂交即可.其过程见答案.
17.(1)什么是种群 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17.(2)b表示________ 其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17.(3)c表示________ 其可使种群的________从而引起种群进化
【答案】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基本单位
【解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 原材料
【解析】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表示自然选择其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定向进化
18.(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 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18.(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18.(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 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
【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
【解析】
【答案】(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
【解析】
【答案】(3)设计方案
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
【解析】
19.(1)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19.(2)预测上述b植物中D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若D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________
②若D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________
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________
19.(3)若要使b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足够大的种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________
【答案】(1)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占的比例为20%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 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 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 d的基因频率为80% 在这一年
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
【答案】(2)①D基因频率上升, ②D基因频率下降, ③D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解析】(2)根据自然选择情况的不同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
【答案】(3)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随机交配无突变
【解析】(3)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⑤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
20.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
壁虎与壁虎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20.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 雌性个体中 X^AX^A、 X^AX^a、 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
比例依次为60%、30%和10% 雄性个体中 X^AY、 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
①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__(用分数表示)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対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20.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
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
【答案】不一定, 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
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答案】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①2/3, ②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 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
【解析】①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00)=2/3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
逐渐增大 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变化为
21.(1)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
21.(2)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 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________就会发生不同改变.
21.(3)由于各个岛上的________和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________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________ 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同一
【解析】解(1)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来源于南美大陆的同一种地雀.
【答案】基因重组, 没有, 基因频率
【解析】(2)南美大陆地雀迁来后逐步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些不同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且一个种群的这种改变对另一个种群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答案】食物, 基因频率改变,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
【解析】(3)由于各个岛屿的食物、栖息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同一
(2)基因重组没有基因頻率
(3)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库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隔离
22.(1)花朵类型的任意组合使甜瓜有________种性别类型其中常见的品系是雄全同株(♂+⚥)、两性花株(⚥)
杂交 F_1全部是雌雄异花植株(♀+⚥) F_1自交得到的 F_2性状分离比如下表所示
①上述实验说明甜瓜性别是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决定的
②研究发现基因控制乙烯ACC的合成在ACC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的基础上 aa基因诱
导合成赤霉素促进雄蕊的发育基因型为 aagg 的植株最终发育成两性花株(⚥)据此分
析雌全同株(♀+⚥)的基因型为A_gg 雄全同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2.(3)科研人员在雌全同株(♀+⚥)AAgg 培育过程中发现了全雌(♀)突变体二者
杂交后再自交发现 F_2雌全同株(♀+⚥)∶全雌(♀)突变体分离比为3∶1 则全雌对
雌全同株为________性状全雌(♀)突变体与常见的两种性别类型的甜瓜杂交都可以
在________植株上收获种子用于商业种植免去了之前杂交育种的繁琐
22.(4)为了源源不断获得全雌植株(♀)进行杂交育种可将(3) F_2中的雌全同株(♀+⚥)自交在 F_3幼苗期扩增雌花决定基因(用GY/gy表示)然后经过AluⅠ酶切、电泳鉴定基因型结果如下图所示
推测gy 基因可能是由GY基因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突变而来由结果可知需要淘汰1、4 但可保留3、6、7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研究者发现在花芽时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_3)或者硝酸银(AgNO_3)可以诱导全雌植株产生一定量的两性花从而实现自交保存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第1组处理试剂和浓度分别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