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唤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唤醒学生唤醒课堂唤醒教育
马庄小学郭志华
2014.5.12
大凡人类,都有一种向上向善、发展自我的天性,并且蕴藏着相应的巨大的情感与智慧能源。
但由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显现为进取心、积极性、创造性等积极表象的情感、智慧能源往往处于沉睡状态。
所幸的是,教育于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标志性地贯穿始终,令这沉睡状态,得以减弱,乃至消弭。
因此,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
教师要学会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在本次教学大赛中许多老师把这一艺术的教学无痕地渗透在每一处细节中。
唤醒,离不开对话。
对话,不只是言语的沟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案例】《扁鹊治病》,简单了解扁鹊其人后。
师:想知道他的故事吗?谁讲最合适?
生:老师讲好。
师:那就听听《救太子》的故事。
(师声情并茂讲,内容略)
生:认真听。
师:听了故事,你们觉得扁鹊——
生:是名医。
生:能起死回生,真是妙手回春。
师:那今天的故事是怎样的?发生了什么事?
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指导)
师: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这个故事和《救太子》故事有什么差别?
生:结果不同,一个活了,一个死了。
师:一代名医为什么没治好蔡桓公,这背后有什么事?
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韩老师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对话中逐步进入故事,进而在矛盾处设疑,而正是这个看似随意引出的话题则成为本节课学习的关键所在。
这样的小故事、这样的对话过程不正是一种对学生的唤醒吗?
唤醒,还需要刺激。
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天使一般的
微笑,来唤醒学生沉睡或压抑的心灵。
有时,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案例】《乌鸦喝水》,指导朗读。
出示课文片段,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师:(亲切地)怎样才能读好呢?
生:读提示,不丢字、不漏字、按标点提示读停顿。
师:指名读。
生:读得有些拖调。
师:读书不能这样——(可爱地模仿学生读书),要想讲故事一样(示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同桌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故事了?
生:(绘声绘色)读一句。
师:这一句读好了,后面的是不是也能读好?
生:齐读。
这一片段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从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能力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指导,课堂上学生读书琅琅,兴趣飞扬,而这一过程,只需要我们教师用最童真的眼去看、最艺术的话去说,给予学生最恰当的引导,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却恰恰是最好地刺激。
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被唤醒吗?
唤醒,须设置情境。
情境是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
我们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也会提出怀疑与批判,但绝不居高临下,总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案例】《扁鹊治病》,感受扁鹊形象。
师:走进课文,看医术高超的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说了什么?
生:(读书)3次。
师:出示句子,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
生:扁鹊越来越急。
师:为什么急?
生:为了蔡桓公的病,不治会越来越严重。
生:蔡桓公自己不着急,可扁鹊作为医生知道病会很严重,所以他急。
师:有病的人不急,扁鹊急,这正说明他——医德高尚
生:扁鹊很懂礼貌,对蔡桓公很尊敬。
师:因为他知道自己虽是名医,可也是——臣子。
生:他的确医术高超。
只站了一会,“望”了一眼就看出蔡桓公有病。
师:你们的见解都很有道理。
这就是每个人读书的感觉,者才是对文字的学习。
这一片段中,老师直入人物语言描写,让学生读中体会人物形象,让每一个孩子有理有据地读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孩子可能一语中的,有的孩子可能微有偏颇,有的孩子会举一反三……总之,在这样自主、宽松的交流中,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这才应该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吧!
以上三个案例,无不让我们看到唤醒的力量,对学生、对课堂、对教育所起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教师发展需要唤起教师的专业精神,学生的发展需要唤醒自主发展的需要。
或许,我们可以牢记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2000多年前发出的那句忠告:“每个人都应当把握住自己特殊的天职。
”教育者的天职是唤醒——艺术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