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评估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

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得以完全恢复重建
B.大一统思想观念遭到普遍质疑
C.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存在矛盾
2.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3.[2022·山西太原一模]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4.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其中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
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
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
5.唐代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

他们是左右
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

这一做法( )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6.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7.[2022·江西上饶模拟]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
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9.有学者讲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意见,送进宫里,再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把这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据此可知,明代( ) A.皇帝专制官员唯命是从
B.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
C.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10.[2022·云南模拟]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

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

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

〞上述史实可以说明( ) A.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
B.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
C.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
11.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
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
12.[2022·江西九校高三联合考试]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 ) 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名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脩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摘编自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
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科举入仕,是 1 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0分)
14.[2022·漳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跟踪检测评估2
1.解析: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应选D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项;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项;题干中“汉初诸侯国的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应选D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刺史由原来奉诏察州,转变为参与如何考核官吏的决策者,应选D项;材料仅表达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说明该制度走向完善,排除A项;“显著提高〞表述不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职权变化,不能表达其监察范围大小,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

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应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材料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一做法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应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专制皇权,与材料主旨谏官制度不符,排除A项;谏官的设置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项;谏官是在中央设置的官员,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以前有所完善,应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到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应选A项。

答案:A
9.解析:“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审核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即“票拟〞,最终通过皇帝的“批红〞成为正式的谕旨,表达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行使职权,应选B项;“官员唯命是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无法表达中枢机构职责的健全,排除C项;政治体制僵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0.解析: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

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可知,明太祖采取的措施表达了分地方之权、中书之权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具有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二府三司制的特点,应选D项;材料强调中央机构和地方分权制衡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中央实行一省制的政治制度区别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内阁设置于明成祖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丞相制废除于1380年,排除C项。

答案:D
1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钦定台规?是清代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监察法规,在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应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对监察人员的严格约束,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达对巡视御
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表达促进制度转型,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材料说明乾隆时期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事不包,所承当的职权超过了内阁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应选C项;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排除A项;军机处在形式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权力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表达军机处承当的职权超过了内阁,没有表达全面取代内阁职能,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取士标准和汉武帝、汉和帝的规定分别概括察举制的特征。

第二小问,根据第(1)问所概括的察举制特征归纳“启示〞所在。

第(2)问,根据第(1)问的分析并结合材料二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1)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名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4分)
启示:德为先,能者上: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

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表达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

现代人才选拔更应该注重德才兼备。

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那么,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

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开展,人才选拔应向人少边穷地区倾斜,以实现规那么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

(11分)
(2)取向: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提高了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

(言之有理即可)(10分)
14.答案:例如一:
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开展的结果。

(2分)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

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

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开展的结果。

(10分)
例如二: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根底。

(2分)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当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

可见,井田制为经济根底,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根底。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