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三)化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1.C【解析】A选项用CO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防止造成白色污染,由于可降解,会迅速分解为无毒物质二氧化碳,实现碳的循环。
C选项由于液态有机物多是易挥发、有毒的物质,用这些物质做溶剂,会对人体、环境造成危害。
2.B【解析】A选项中医用酒精是用淀粉类植物经过发酵后蒸馏制得,医用消毒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左右。
C选项中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碳酸氢钠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性质,其关键一步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NH3+ CO2+H2O+NaCl=NaHCO3+NH4Cl。
D选项中芳香烃最初来源于煤的干馏产品中的煤焦油,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发展,芳香烃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催化重整和裂化。
3.C【解析】A选项中,由于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 O2充分反应不能得到2mol SO3,所以反应后的分子总数大于2N A。
B选项由于P4是正四面体型分子,一个分子中存在6个P-P键,所以124g P4中所含P-P键数目为6N A。
D选项中,标准状况下,CCl4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去计算。
4.A【解析】观察图可看出反应前有四个分子,反应后有两个分子没发生变化,可判断为可逆反应;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一定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反应前是化合物,反应后有单质生成,说明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可判断为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可把该反应看成是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5.B【解析】根据题意,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与金刚石、石墨等都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蚕丝纤维和蚕丝都是蚕吐出的,二者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有差异,属于蛋白质。
C选项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不含氢原子,不属于烯烃,和乙烯不是同系物。
D选项蚕丝纤维高温加热碳化由于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6.D【解析】A选项中收集气体的装置b水槽中应为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在吸收杂质气体HCl的同时,能减少氯气的溶解。
B选项中,e装置中的稀硫酸中的水能把生成的二氧化氮吸收。
C选项中,f装置中的碱石灰能将a 中产生的一氧化氮在有水的情况下部分吸收。
7.C【解析】A选项过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
B选项中两个碘离子生成一个碘分子失去2e-,一个氧分子变成2个O2-得到4e-,得失电子数不相等。
D选项乙二酸是弱酸,应写成分子的形式。
8.A【解析】A选项,设容器的容积设为V L,标准状况下氨气的物质的量为V L
22.4L·mol-1,当液体充满整个容器,
秘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三)
化学参考答案解析
评分说明:
考生若按其他方法或步骤解答,正确的,同样给分;有错误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参考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溶液的体积就为V L,则所得氨气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V L
22.4L·mol-1=1mol·L-1。
B选项,根据铜与浓硫酸反应
的特征,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反应就会停止,因而产生的SO2气体的体积小于22.4L。
C选项,根据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减轻的质量为水和二氧化碳,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g,得关系式:168∶62=
x∶b,进行计算得出x=84b
31,Na2CO3的质量为a-
84b
g,则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84b
×100%。
选
项D,根据溶液是中性的,阳离子所带的总的正电荷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总的负电荷数,忽略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列式:2.0×10-2×2+0.1×10-2×3+c(H+)×1=5.3×10-2×1,求解得c(H+)=1×10-2mol·L-1,所以pH=2。
9.A【解析】根据图可知生成2mol HCl(g)需要放出864kJ热量,则断开2mol HCl(g)中的H-Cl键需要吸收864kJ 热量,则断开1mol HCl(g)中的H-Cl键需要吸收432kJ热量,A正确。
B选项根据图可知H2(g)+Cl2(g)=2HCl(g)驻H=-185kJ·mol-1,根据驻H=E(H-H)+E(Cl-Cl)-2E(H-Cl),得E(Cl-Cl)=243kJ·mol-1。
C选项加热和光照的反应条件只能促使反应快速进行,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选项,根据B选项中得到的结果H2(g)+Cl2(g)=
2HCl(g)驻H=-185kJ·mol-1,将其正确变形为HCl(g)=1
2H2(g)+1
2
Cl2(g)驻H=+92.5kJ·mol-1。
10.D【解析】根据信息,甲分子中含18个电子,且为气态氢化物,在水中分步电离出两种阴离子,显然是H2S。
A选
项甲的水溶液中存在H+、OH-、S2-、HS-四种离子。
B选项甲电离出的阴离子可能形成两种钠盐,即NaHS和Na2S,二者溶于水都显碱性,NaHS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
C选项乙中含有碳元素,化合物分子中含18个电子,可能是C2H6也可能是CH3OH。
D选项中丙和甲各元素质量比相同,可推知丙为H2O2,其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
11.D【解析】A选项中汽油、煤油属于烃,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酯类物质。
B选项中苯与液溴在催化
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苯与溴水中的溴没有催化剂不发生反应,由于溴在苯中的溶解度大,可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
C选项中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均存在同分异构体。
D选项中流感病毒其内表面为一层作为基质的蛋白质,加热就可以使蛋白质失去活性,能达到杀死病菌的目的。
12.B【解析】B选项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使铝离子先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再被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变成偏
铝酸盐,过滤进入滤液,浓氨水只能把铝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铝沉淀,但不能溶解氢氧化铝,不能起到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
C选项中“正极碱浸”过程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使反应充分进行,使浸出的离子达到最大化。
D选项中根据观察流程图的产品可得出结论。
13.C【解析】根据观察,进行思考,A选项是利用了溴在汽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溶解度的性质。
B选项中氯化
氢极易溶于水,氧气不溶于水,利用了二者溶解性的差异,得到氧气。
C选项利用了碘易升华的性质,提纯碘。
D选项中加热使溶液中的固体继续溶解,体现了物质的溶解性。
总之,A、B、D均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度或溶解性,C是利用了物质的熔沸点的特点,所以C与其他三项不同。
14.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为0.4mol,则参加反应的CO也为0.4mol,设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x,
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y,则有:80x+160y=24,x+3y=0.4,计算得x=0.1,y=0.1。
所以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原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为0.1×160=16g。
发生的两个反应分别为CO+CuO△Cu+CO2,3CO+Fe2O3△2Fe+3CO2,二者均不是置换反应。
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0.4×28=11.2g,但此实验的特点是为了确保实验安全,实验前先通入一定量的CO排出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结束后,为了防止生成的金属单质在空气中冷却时被氧化,再通入一定量的CO使产物冷却到常温,所以实验过程中消耗的CO的质量大于11.2g。
15.B【解析】A选项中加水溶解后,需冷却到常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中。
B选项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现象
分析可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C选项用硝酸酸化Y溶液,再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硝酸具有
强氧化性,溶液中可能含有SO2-3,因此不能判断一定有SO2-4。
D选项中观察现象时,没有说明透过蓝色钴玻璃,如果其中还含有钠离子,钾离子呈现的紫色火焰现象就会被钠离子的黄色火焰现象所遮盖,因而观察不到钾的焰色反应的现象。
二、填空题(30分)
16.(10分,每空2分)
(1)常温下,非金属单质通常为固体或气体,而溴单质为液态(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而石墨导电;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是稳定结构,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也是稳定结构;其他合理说法均得分)
(2)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2个),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①原子序数相差5,周期数相差1②C2H6
③Mg3N2+8H2O=3Mg(OH)2+2NH3·H2O(其他方程式只要符合题意均给分)
【解析】(1)在一般中找特殊,如常温下非金属单质通常为固体或气体,而溴单质为液态;或非金属单质一般不能导电,而石墨导电;或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是稳定结构,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也是稳定结构。
(2)化学性质主要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2个),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①先标出原子序数,找出规律,原子序数均相差5,列出的元素均相差一个电子层(相差一个周期);
②碳的氢化物种类繁多,思考时,不仅考虑比例所对应的原子个数的情况,还要考虑扩大倍数的情况,如C2H6等;
③能产生两种碱的一般是Mg3N2与水发生水解产生氨水和氢氧化镁,Mg3N2+8H2O=3Mg(OH)2+2NH3·H2O。
17.(10分,每空2分)
(1)①甲同学忽略了煤转化为水煤气吸收的热量(乙同学应用了盖斯定律去认识问题,其他合理说法也得分)
②减少污染;燃烧充分;方便输送(任填两个)
(2)①25℃,1.01×105Pa,1mol CO(g)与2mol H2(g)反应生成1mol CH3OH(g)放出热量99千焦
②2ΔH1+ΔH3
③-42
【解析】(1)①甲同学没有考虑煤转化为水煤气要吸收热量,所以放热不相等;②可以从环境角度,减少污染;能源利用角度,液态物质燃烧充分;从实用角度,方便输送,家庭实用清洁、简便等(任填两个)。
(2)①注意表达含义一定要有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物质的量,如25℃,1.01×105Pa,1mol CO(g)与2mol H2(g)反应生成1mol CH3OH(g)放出热量99千焦;②根据盖斯定律进行计算,方程Ⅰ乘以2加方程Ⅲ就是方程Ⅳ,所以,ΔH4=2ΔH1+ΔH3;③根据ΔH1先计算2E(H-H)=ΔH1-E(C-O)+3E(C-H)+E(H-O)+E(C-O)=-99-1076+413×3+465+343= 872kJ·mol-1,E(H-H)=436kJ·mol-1,再结合ΔH2=E(C-O)+2E(H-O)-2E(C=O)-E(H-H)=1076+2×465-2×806-436=-42kJ·mol-1。
18.(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过滤(1分)洗涤(1分)(2)除去C、S及有机物
(3)浓硫酸与水混合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酸溶速率
(4)5.6~6.2(5)Na2CO3溶液、硝酸
【解析】(1)由于氧化铝溶于碱生成偏铝酸钠,需要得到剩余的固体,所以要过滤、洗涤、干燥。
(2)根据题干信息有硫及有机物,所以灼烧为了除去C、S及有机物。
(3)浓硫酸溶于水剧烈放热,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4)根据题给表格信息,完全除去铬离子pH需要大于5.6,但是不能沉淀镍离子,pH不能大于6.2,故选择5.6<pH<
6.2。
(5)根据题给信息,先沉淀再溶解,沉淀是为了富集镍,溶解是为了得到产品。
根据题干上的已知条件,沉淀
镍离子,需要转化为碳酸镍,故需要加入碳酸钠,加入硝酸再溶解碳酸镍。
三、推断题(10分)
19.(10分,每空2分)
(1)第二周期第ⅣA族(2)Na+[∶H]-(3)C2H2
(4)2Al+2NaOH+2H2O=2NaAlO2+3H2↑
(5)3N A或1.806×1024
【解析】根据M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是同周期最小的,结合图中M单质的熔点大约在一千度左右,则M为Al,Y的熔点最高,应该是金刚石,Y为碳元素,W的熔点略小于100℃,为Na;在碳元素前的气体单质且是主族元素的只有氢元素,则X为H元素;Z可能是N、O、F中一种,根据(5)中钠的化合物与水可以反应产生气体,则Z为O。
(1)Y为碳,为第二周期第ⅣA族。
(2)WX为NaH,属于离子化合物。
(3)X、Y形成的是烃,直线型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为C2H2。
(4)Al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每2mol Na2O2与H2O反应产生1mol O2,转移2mol电子,则产生1.5mol O2转移的电子数为3N A或1.806×1024。
四、实验题(15分)
20.(15分,除标明1分外,其他每空2分)
(1)①应使试管口向上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并不时地移动试管(或不时地移动酒精灯)
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铁氰化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紫红色褪去或变浅,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蓝色
沉淀)
③SO2+Br2+2H2O=4H++SO2-4+2Br-66.7%
(2)①BACDEFD
②C+2H2SO4(浓)△CO2↑+2SO2↑+2H2O
③无水硫酸铜(1分)
【解析】(1)①试管预热要注意角度及不时地移动试管或移动酒精灯;②所加试剂只能与二价铁反应,且发生颜色变化,Fe2+能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Fe2+能与铁氰化钾溶液生成蓝色沉淀;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性物质氧化生成硫酸根,SO2+Br2+2H2O=4H++SO2-4+2Br-;硫酸钡的质量为2.33g,则n(SO2-4)=
0.01mol,则n(SO2)=0.01mol,体积为224mL,则体积分数为224
×100%≈66.7%。
(2)①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反
336
应原理,根据反应原理确定装置,本实验是为了验证H2和其他气体,根据碳素钢的化学成分,可推知其中还含有CO2,SO2、H2、CO2三种气体中检查H2、CO2的存在,先除去SO2,再检验CO2,最后检验H2,利用B装置,除去SO2,A检验是否除尽,C装置是为了检验CO2,D是为了干燥气体并除尽CO2,E是与氢气反应产生水,F是无水硫酸铜检验产物水,故连接顺序为BACDEFD;②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是碳素钢材质中的碳与浓硫酸反应;③F 是为了检验水蒸气,故用无水硫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