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政治寒假作业(一)(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寒假作业一(选修)
命题人:陈迎凤审核人:王玲玲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写过一篇题为《学习唯物辩证法,攻克杂交水稻关》的文章。
这表明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C.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 哲学决定具体科学的发展
2.“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两种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包含
A. 唯物辩证法思想
B. 唯物主义思想
C.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指导我国各地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向。
其唯物论依据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人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4.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这句话强调了
A.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贸易区内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众多商机,也为
亚洲率先实现经济良好发展和稳定做出重要贡献,“10+1>11”前景无限。
这表明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
和
C. 系统具有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D. 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6. 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B.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C. 只要遇到菠萝,盐也会发出甜蜜的味道
D. 当你用手指着别人时,别忘了有三个指头正对着你自己
8.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是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最高、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
武广高铁的建成使得鄂湘粤三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促进三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这说明
A. 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新的联系
B.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一切联系的基础
C.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
D. 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也是全面的
9.针对伦敦奥运会游泳女冠叶诗文的质疑,中国游泳队领队许琦说,叶诗文凭借的是科学的
训练手段、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完善的后勤保障等。
叶诗文的成功,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A. 要树立创新意识
B.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D. 要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0.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
B.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C.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
D. 斗争是相对的,同一是绝对的
11. 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
人生,就
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
这句话说明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谈到有人质疑他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我抄它,是因为它里面有合理的成分。
我突破它,是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创作心灵的需要。
莫言的话与下列名句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B. 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3.我国已逐步进入汽车社会行列。
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人们从蚂蚁蚁穴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中,学到了疏导交通的策略。
由此可见
A.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 系统优化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
法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
一致的。
这反映了
①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开播。
该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体会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从而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上述材料对中华饮食文化特质的分析
A. 证明了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B. 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C. 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D. 强调了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16. 当前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令人担忧,但真情、真爱却无时不在我们身边,有用生命
提携孤儿的成长的教师夫妇,有扎根边疆的最美女医生,有为国家人民奉献的科学家,有对贫穷人施以援手的热心人……这表明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劳动和奉献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客观条件
③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④人生价值通过人的智力、品德表现出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2012年是中英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年份,2月17日,2012伦敦时装周开幕,开场节目“山水·2012中国时装秀”惊艳亮相,成为最大亮点。
2月22日,李云迪钢琴音乐会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
4月,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向英国民众呈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据此回答17—18题
17. 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利于
①中英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8. 李云迪演奏会中特别献上了由中国作曲家专门改编的京剧《皮黄》和青海民歌《在那遥
远的地方》。
京剧和民歌以钢琴曲的形式呈现,让现场的英国听众感到耳目一新。
这说明,文化创新
①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②应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③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应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博采众长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商家适时地推出了富有英国文化气息的奥运纪念品。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欣赏、购买这些奥运纪念品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英国文化的理解。
这说明
①商业贸易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④文化因交流而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近三个月的寻访和事迹展播,引发了强烈反响,引导更多人关心关注农村教育。
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大众传媒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④公益性文化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1.韩国歌曲《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跳着模仿骑马动作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数破3亿,被誉为2012年“神曲”。
这主要表明
A.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
因素
C. 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唯一手段
D. 世界文化是通过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的
22.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宣传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
因为
A. 我国要确立与文化软实力相对称的国际地位
B.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 国家形象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 这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需
要
23.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
这说明
A. 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
B. 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 文化具有多样性
D. 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
2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
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A. 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中起着决定作用
B. 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C. 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D. 教育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手段
25.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在诗人白居易眼中,有如醉人画卷,让人
流连忘返。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唯一的中国项目,申遗成功。
该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因为它
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②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③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欢快熟悉的旋律响起,往昔岁月一一浮现,少年时代的回忆展开了它温馨美好的画卷。
现在的孩子同样也会唱着歌长大,“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快使用双节棍,哼哼哈嘿”。
这表明
A. 文化有古今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B.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 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时代的人的全面发展
D. 文化总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
映
27.长三角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属于燕赵文化。
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还是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到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
这说明
A.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D. 各地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同点28.自强不息不仅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下列体现自强不息的典故、名言有
①大禹治水②愚公移山③精卫填海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 发挥“主心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B.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0.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于2012年3月22日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中,明确指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强调“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马英九就任以来,致力于重塑“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这同样是基于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
①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体现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体现出团结统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地植根于两岸人民的心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简析题。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1. 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元素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2》
在中国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
其中,皮影剪纸灯笼花轿,亭台楼阁宝塔城堡,小桥流水小巷古道,国粹凤凰国宝熊猫……“中国元素”元所不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时,也开始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王老吉在自由女神像之下,用中国式的“红”,邀请世界人民光临北京奥运会,吸引了诸多美国人的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元素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32.材料一《意见》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
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
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
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
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
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材料二《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为此,在继续关注农业的基础上,将着力点落
于农业科技创新。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三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李振声带领团队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培育出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小麦产量;著名的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创造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增产1000多亿公斤,增效1000多亿元!
(2)结合上述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你的人生启示。
33.为了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每年九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求各地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环境。
假如今年你所在的学校计划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教育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为使此次活动更丰富、更有实效,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至少2条建议)
(2)你班准备开一个主题班会,想从“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中选一个时机,请你为班上确定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3)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谈谈学校班级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
32.(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结合上述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你的人生
33.(1)为使此次活动更丰富、更有实效,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至少2条建议)
(2)你班准备开一个主题班会,想从“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中选一个时机,请你为班上确定一个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3)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谈谈学校班级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