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则历史故事探寻新时代统战工作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则历史故事探寻新时代统战工作规

2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统一战线是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是有极强的政治性、浓厚的人情味、较高的艺术性的工作。

我们党革命与建设时
期有很多感人至深的统战故事历久弥新,无论何时细读,都能品出别样的味道,
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统战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情上感人,在细处落笔,在理上服人,撰写出统一战线大文章。

“一首诗”流水觅知音。

这首诗是当年毛泽东写给柳亚子的一首七律。

时间
追溯到1949年3月,新政协召开的前夕,柳亚子先生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被安
排在北京颐和园里,毛主席因公务繁忙,一直没与他们见面,也没给他们职务上
的安排。

柳亚子心中狐疑,于是写了首七律诗呈给主席。

诗词最后一句是“安得
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意思是,等到南下的捷报传来,他就想回老家
分湖归隐山林。

毛主席看到后,在1949年4月,给他写诗回赠。

全诗八句话,
表达四层意思。

首联两句“饮茶粤海不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先回忆两人广
州相识共同品茶的点点滴滴,表达第一层即“怀念”之情;颔联两句“三十一年
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表达第二层即对柳亚子诗才的“赞赏”之意;颈联
两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表达第三层即“规劝”之意,劝他
眼界要放长远、心胸要更宽阔;尾联两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表达第四层即“挽留”之意,别觉得眼前的昆明池水太浅,这里有老朋友在,有
伟大事业要做,在这里观鱼、作文章、干事业,肯定要比“富春江”更有志趣呀!柳亚子心领神会,很快回诗“昆明池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

代指北京城
建设的很美好,隐士严光如果身处在这个时代,也不会想着归隐了。

这则故事给
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做统战工作,与党外人士打交道、联谊交友的方法要因人
而异,因事而定。

可以采用排忧解难法,关照党外朋友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
精神利益等;可以采用循序渐进法,不急躁、不急于下结论、循循善诱帮助他们
自己提出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这个故事里,毛主席找到了“和诗”这个
最合适的切入点,采用的“志同道合,以文会友法”,从来回的和诗中,读懂了
柳亚子的心事,毛主席精彩高妙的回复,让柳亚子找到高山流水般知音的感觉,
拉近了二人的情感距离,成功把这位爱国诗人挽留了下来。

“一幅画”赤心置人腹。

这副画是指画家沈叔羊(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
沈钧儒的三儿子)于1943年时创作的一幅《岁朝图》。

新春佳节之际,画家们
常画些花草,寓意一年里有个好光景。

这幅图上除了画有腊梅、天竺子、花生外,还画有一瓶茅台酒,黄炎培(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我
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看到后,想到当年红军经过茅台镇时,周恩来曾经用从土
豪劣绅那收缴来的茅台酒,为红军士兵敷脚治疗冻伤,但是被国民党恶意歪曲为
红军糟蹋好酒、用酒来洗脚,制造诬陷红军是没有文化的粗野蛮人的形象。

黄炎
培当即提笔在画上写下这首七律诗:“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
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喧”字,有喧闹、喧哗之意,由此可见,黄
炎培认为国民党的言论是胡编乱造,给予国民党的无稽之谈以有力回击。

密切关
注着重庆文艺界动向的周恩来听说这件事后,不惜花重金,费尽周折把这幅画买
到收藏。

当1945年7月,黄炎培与傅斯年等6人作为国民参政员访问团到达延
安时,在毛主席的杨家岭的窑洞会客厅里看到这幅画时,倍感意外,十分感动。

“知遇之恩当泉涌相报”,黄炎培随后与毛主席推心置腹,坦诚交流,有了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经典的“窑洞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统战工作首先要扩
大结交范围。

与党外人士交朋友的面越广越好、范围要大越好。

尤其观察其有心思、有意向站在我们这一边,更要积极努力争取做好这些人的统战工作。

其次,
对统战对象要以诚相待、以心想交。

这份真诚与用心,不是物质、金钱可以衡量的,这种“惺惺相惜”是无价之宝。

周恩来“推赤心置人腹中”,赢得了黄炎培
的信任。

70余岁高龄的黄炎培在新中国建立后,接受党中央的邀请,欣然同意出
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轻工业部部长,此前他曾两次拒绝北洋政府任命他就职教育
总长的邀请。

“一奇迹”大爱宽天下。

这奇迹是指“抚顺奇迹”。

1950年,苏联将969名认为“极端凶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根本无法改造”的日本战犯移交给中国,他们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

党对日本战犯开展感化教育与人文关怀。

毛泽东、周恩来都坚信人是可以改造的,反复指示要坚持改造第一,处罚与宽大、改造与教育、政治斗争与人道主义结合。

学习、管理、劳动,一切都是为了转变其反动立场。

经过六年的深刻改造后,这些战犯在这里获得了新生。

战犯山中、铃木、小山老人纷纷表示,共产党把战犯当人,立足教育,从中将到士兵,除个别人外,都转变了立场,抚顺战犯管理所是一所人生大学。

1956年6、7月,在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时,发生了国际审判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所有的战犯对侵华罪行供认不讳,甘愿伏法”,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或鞠躬或下跪,请求中国人民严惩,所以被称为“抚顺奇迹”。

这与东京审判、菲律宾审判等截然不同,那些审判时,日本战犯不仅不认罪,甚至当场高喊“日本军国主义万岁”。

人们探索“抚顺奇迹”的秘密,其实全部的秘密就在于中国对战犯的政策不是“胜者对败者的报复”,而是教育改造。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巨大魅力和法宝力量;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天地大爱,博大宽广、为世界、为民族不懈追求的革命情怀,无私无我、心怀人民的崇高境界,胸怀坦荡、高屋建瓴的人格魅力等等,最终让战犯们深深地折服。

这几个统战故事都发生在战争年代或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统战工作主要是实现“化敌为友”,“化中间力量为同盟者”。

今天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

与过去比,新时代新征程的任务更艰巨,目标更宏大,更需要做好统战工作来凝聚人心与汇聚力量。

如果说过去统战工作是“化敌为友”、“化鸱为凤”“化少为多”,今天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则要实现“化指为拳”、“化零为整”“化多为强”。

“十个指头各有长短,握成拳头就有力量”。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但对统战工作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的追求是永恒的。

作者简介:孟翚(1978.03--),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公共管理硕士,中共本溪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建与统战理论研究。

第二作者简介:聂焱鑫(1977.05--),女,汉族,辽宁本溪人,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建与统战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