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15、魏徵不想当忠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15、魏徵不想当忠臣
忠臣,是指不顾个人的性命和安危,竭诚为帝王和国家效忠的臣子。

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一种优良品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美和歌颂。

做臣子的,人人都希望能够落个忠臣的好名声。

可是,唐太宗的臣子魏徵,却说自己不想当忠臣,只是希望做个良臣。

魏徵,河北晋州人,出身贫苦。

魏徵年少时,父亲死了,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计,他便出家当了道士。

魏徵虽然穷困失意,却胸怀大志,喜欢读书,善于融会贯通,尤其喜爱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魏徵后来当了隋朝的一个小官。

隋末大乱,群雄四起,魏徵很想施展胸中抱负,便上了瓦岗寨,投奔了李密。

魏徵为了壮大瓦岗军,献上了十条计策。

可是,魏徵出身低微,又没有名气,李密没有采纳。

魏徵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瓦岗军失败以后,魏徵随李密投靠了李渊。

魏徵自告奋勇,去招降了徐世勣等一批原瓦岗军的将士。

这个期间,魏徵不小心做了窦建德的俘虏,等到窦建德被打败,他才又重新回到了唐朝。

太子李建成发现了魏徵的才能,把他招到太子府,礼遇甚厚。

李建成对待魏徵十分恭敬,魏徵尽心竭力地为他出谋划策,很快成为李建成的亲信。

魏徵见李建成经常坐镇京师,而李世民则领兵四处打仗,屡立战功,威望日盛,觉得对太子不是好事。

有一次,刘黑闼勾结突厥,进犯山东。

魏徵建议李建成领兵征伐,以建立功劳。

李建成听从了,向父亲请缨出战,在魏徵的谋划下,大败刘黑闼军队,并将刘黑闼擒获斩首,平定了山东,获得了好名声。

魏徵见李世民争夺太子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多次劝说李建成,要他先下手为强,及早除掉李世民。

可是,李建成念及手足之情,犹豫不决,结果被李世民抢先下手,发动玄武门事变,夺走了皇位。

李世民把魏徵抓来,斥责他为何离间兄弟感情。

魏徵面无惧色,感叹道:“可惜太子不听我的话,否则哪有今日之祸啊!”李世民素闻魏徵有才能,不计前嫌,赦免了他,并升迁他为谏议大夫。

李世民
对魏徵十分尊敬,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李世民的宽宏气度征服了魏徵,使魏徵认识到,这是一位虚怀若谷、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可以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魏徵从心里佩服李世民,从此对他忠心耿耿,经常建言献策。

李世民对魏徵十分信任,派他去河北,安抚原李建成的部下,并授予他遇事专断之权。

魏徵到了河北,正好碰上东宫将领李志安、李思行被抓了起来,锁在囚车里。

魏徵马上下令,把他们放了,好言安慰。

魏徵又通告各地,说皇帝有诏令,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一概不予追究。

很快,河北稳定,人心归附。

李世民非常高兴,奖赏了魏徵,升任他为尚书左丞。

魏徵在一年之内,连升了三级。

李世民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当时唐朝初定,百废待兴,需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

魏徵官小,不便公开议政,李世民就把魏徵请到卧室里,单独向他询问治国之策。

魏徵有治国之才,性格坦诚耿直,总是直言不讳,遇到与李世民看法不一致的事情,他也敢于争辩,从不曲意奉承。

李世民是位明君,对魏徵的做法十分赞赏。

有一天,他夸奖魏徵说:“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自从你跟随朕以来,前后提了有二百多条建议,很多都是真知灼见。

你一心为了朝廷,敢于直言进谏,真是忠臣啊!”
没想到,魏徵却说:“臣不想当忠臣,只想当个良臣”。

李世民惊讶,问:“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徵很认真地回答:“良臣,是指像后稷、契、皋陶那样的人;忠臣,是指像龙逄、比干那样的人。

良臣能够安邦定国,让国君得到好名声,自己也享受幸福;忠臣虽然敢于冒死相谏,却遭受杀身之祸,也让国君背上罪恶之名。

忠臣空有一个好的名声,却无益于家国,所以,区别太大了”。

李世民认为魏徵说得有道理,大加赞赏,赐给他绢五百匹。

其实,忠臣和良臣,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关键在于帝王。

帝王贤明,就能当良臣;帝王昏暴,就只能是忠臣了。

魏徵这通良臣、忠臣的高论,实际上是在暗示李世民,希望他能够做个贤明之君。

李世民确实贤明,他接受了隋炀帝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教训,
知道皇帝也有私欲,也会犯错误,如果有个人经常在身边提醒,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他个人,都是大有益处的,所以,他需要铮臣。

所谓铮臣,就是赤胆忠心、铁骨铮铮、敢于犯颜直谏的臣子,魏徵就是这样的人。

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也是有名的贤后,多次称赞魏徵。

于是,李世民任命魏徵为秘书监,参预朝政。

后来,又升迁他为门下省的长官,魏徴成了宰相。

魏徵发挥聪明才智,与其他宰相一起,同心协力处理朝政,共同开创了贞观之治。

魏徵劝李世民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防止个人专断,便有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著名故事。

魏徵建议李世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兴办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偃武兴文,改善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协助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政策,推动了唐朝经济社会发展。

魏徵被誉为一代名相。

魏徵最大的特点,是敢于犯颜直谏,只要李世民有过失,魏徵就毫不客气地给他指出来,有时当面说,有时写成奏章。

仅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就有五十多次,奏疏十一件,总计多达数十万字。

次数之多、态度之坚决、语言之尖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其少见的。

魏徵因此获得了千古铮臣的美名。

公元637年,李世民称帝已有十年,治理国家很有成效,便有些得意了。

魏徵从居安思危的角度,写了《谏太宗十思疏》,劝李世民从十个方面深入思考,戒骄戒躁。

李世民看了,猛然警醒,亲笔写了《答魏徵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公元640年,贞观之治已经大见成效,国泰民安,李世民开始奢纵起来。

魏徵又写了《十渐不克终疏》,指出李世民在十个方面,做得不如从前好,希望他能够克服缺点,善始善终。

在奏书中,魏徵列举了李世民十个方面的错误,说他迷恋财物,追求享乐,亲近小人,用人不当,酷爱游猎,荒于政事,忽视百姓,等等,语言犀利,一针见血。

这要是换了别的皇帝,恐怕会龙颜大怒,砍了魏徵的脑袋。

李世民看了,却深受触动,感觉魏徴说得词强理直。

李世民奖赏魏徵十斤黄金、两匹骏马,并把奏书抄在屏风上,时时观
看,提醒自己。

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天下大治,四夷宾服,百姓富裕。

许多大臣联名上书,建议李世民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是祭天祭地,由皇帝向上天汇报政绩,只有创造太平盛世的皇帝才有资格。

在此之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搞过封禅。

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

大臣们都说,皇帝功德无量,应该去封禅,只有魏徵反对。

李世民有点不高兴了,说:“难道朕的功业不够高吗?道德不够厚吗?天下治理得不太平吗?异族不仰慕朕的仁义吗?为什么不能封禅呢?”
李世民连续发了五问,却没有把魏徵吓住。

魏徵平静地说:“陛下的功业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多;陛下的道德虽厚,但恩泽还没有遍及每一个角落;天下虽然太平,但还不足以供应用度;异族虽然仰慕您的仁义,但还不能满足他们所求,所以,臣以为还不到举行封禅的时候。

另外,泰山路途遥远,举行如此重大的活动,必然会惊动四方,劳民伤财,百姓不得安宁”。

李世民听了,觉得有道理,封禅之事只好作罢。

李世民经常对大臣们说:“从前,跟随朕转战四方,平定天下,房玄龄功劳最大;后来,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纠正朕的过失,唯有魏徵一人”。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李世民悲痛不已,停朝五天。

李世民打算厚葬魏徵,魏徵的夫人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如果厚葬,不符合他的心意”,坚持从简举办了魏徵的丧礼。

李世民亲手为魏徵写了碑文,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魏徵死后,李世民十分伤感地对大臣们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了解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朕经常对照这三面镜子,防止出现过失。

现在魏徵去世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以后,他曾经推荐过的两个大臣叛乱,李世民迁怒于魏徵,很不高兴。

《旧唐书》说,李世民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魏徵家族从此逐渐衰落了。

但是,没有记载李世
民推倒魏徵墓碑之事。

《新唐书》记载说,李世民取消了婚约,并且命人推倒了魏徵墓碑。

后来李世民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结果没有达到目的。

在回军的路上,李世民神情怅然地说:“如果魏徵健在,他必能劝阻我”。

李世民命人把魏徵的墓碑又重新树立起来。

后世对魏徵给予高度评价。

魏徵集忠臣、良臣、铮臣于一身,他的事迹和崇高精神,被历代人们所赞颂。

李世民作为开明之君,也永垂史册。

李世民除了有众多谋士之外,还有许多出名的武将,他们为李世民开创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称为“托塔天王”的李靖,就是其中之一。

请看下一集,李靖灭掉东突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